一个人的西行——寻找仓央嘉措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keycn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的气息里,无时无刻不夹杂着酥油的味道。梦幻般的青海湖边有着仓央嘉措的回望,也许是在期盼诗中卓玛的到来,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未来而祈祷。行走到这里,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从这里走过,历史将成就一段千古迷案。
  在安多藏区的青海,到处都有六世达赖的传说。他的诗集成为一些文人墨客学习和敬仰的佳品。却不为知,当年这样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被禁锢在佛教的礼制中,不得不厮守在宗教道德的边沿,精神上的放浪与不羁使得他显得非常不安分。在佛教的经殿中,烟雾弥漫,此时此刻的虔诚信徒抛却了所有,一心向佛。而他,作为藏传佛教的统治者,虽有虔诚的面孔,却没有向佛的心,此时此刻的他,伴随着大殿里的诵经声,心早已飘到外面的世界里,期待着心中卓玛的出现。于是便有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与玛吉阿米的更传神
  自恐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怕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现实社会中的见与不见,能与不能始终让他为之纠结,活在现实中,却要被禁锢在世俗里。年轻气盛的他,不为之屈从,从而流传出一首首流传千古的爱情诗集,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世间最美丽的情诗不是来自于凡人,而是出自于佛门。”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祈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
  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
  青海湖水默不作声,但他却见证着这位伟大诗人的最后结局。仓央嘉措被当时封建政府押解回京,途经青海湖。就是在这里,这位年轻的达赖,这位年轻的诗人走向了终结,去极乐世界拜会佛祖,讨教世间的真谛。也许,从此以后他便会明白为什么永远不能再与心中的卓玛相见,人世间的种种会让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过程和结束,也许,佛祖会给他指明一切。无奈的他写出了自己的心声: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心存敬仰的忠诚信徒,不相信青海湖边发生的这一切,他们始终相信,自己敬仰的六世达赖,伟大的诗人仓央嘉措还活着,他走遍藏区,到处传经诵佛,把佛教的经典传颂到每一个走过的地方,让每一个忠诚的佛教信徒都聆听他的真言。相信这是佛祖的旨意,有意安排他历经磨难,感悟人间的真谛,为之曾经的过去而赎罪,忘却心中不应该有的那个卓玛。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其他文献
每次往锅里舀饭,母亲都叫我们先舀锅边,尽量留住中间的。全家人吃完饭后,锅底总是留下一座米饭堆砌成的“小宝塔”,母亲称之为“小宝塔”饭心。  不知何故,我发现家里每次吃饭后,锅底都会留下一座“小宝塔”饭心。即便是家里来了许多亲友客人,吃饭的人增多,母亲安排我给他们礼貌舀饭、加饭时,会小声地提醒我:“先舀锅边的。”当快要舀到尖尖的“小宝塔”时,母亲悄悄地叮嘱我:“从上边的边上舀起,‘小宝塔’在,饭心还
期刊
朋友,你又要走了吗?远离生你养你的故乡,飞到大洋彼岸吗?临行前你有一个愿望——很想带一个最能寄托乡思的物品,我应诺会满足你的这个要求。毋庸多言,此时的你我,已不是曾几何时连一块水果糖都吃不上的苦孩子了。你在异国有富足的生活,而我在小城也可以称得上小康之家。镶金嵌玉的东西,你未必看得上眼。考虑良久,我决定送你一瓶家乡的黄沙。为此,我找了一个精美的装饰瓶,特意再一次回到家乡,爬到童年时与你我朝夕相伴的
期刊
暮色渐渐漫上来,像在空气里倒了墨汁,一点点晕开。黑下满了院子,这个时候,爷爷屋里的煤油灯就亮起来了,昏黄的灯光透过麻纸窗户,洒在院子里,院子里的黑淡了,冷似乎也被化开一些。  屋内炕头上,爷爷圪蹴着靠在墙壁上,旱烟袋的火星子,在爷爷的一吸一呼间明明灭灭的,他那古铜色的脸上也亮一下暗一下,最后一口烟抽完的时候,姑姑就把一壶热过的酒放在爷爷跟前。酒壶,白色,漏斗嘴,像一个小花瓶。清香藏不住,向着屋子里
期刊
夜深了,我躲在被窝里,听奶奶讲故事。  一个在各村各寨卖针线的男人,一天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只能到一间废弃的小屋里休息。半夜,忽然听见门外有女人凄厉的叫声,抓门声一阵强似一阵。一定是碰上女鬼了。他从床上一跃而起。门外的女鬼发出骇人的声音,“红眼睛,绿指甲,灯一熄,就来抓”……  胆小的我早已钻到被窝深处,连头发也不敢漏在外面,捂得滿头大汗。实在闷不住,就把被子轻轻拉下去点,透进点凉风来,凉飕飕的感觉
期刊
两个月中,母亲住了两次院。  第一次是傍晚。母亲打电话说,她跌倒了。我心里一紧,连忙问现在在哪里?母亲在电话里说,自己正在地里劳动,弯腰起身时突然眩晕就一跤跌倒,摸索到地埂上短暂休息后,拄着锄头把回的家。那天恰好我在学校带班,按照规定,带班当天我必须全天在岗。我打电话给妻子,二十分钟后,妻子说已经到了医院。夜里十一点我匆忙赶到医院时,母亲挂着吊瓶,脸上冒着虚汗,在细碎鼾声中安静熟睡。  站在病榻前
期刊
美味且用不着花钱就能品尝到的水果,桑椹是其中之一种,至少在我小时候是这样的。  我们村子南边有一条小河,河的两边都是一些菜园,其中就有一个小菜园是属于我家的,它在河的那边,必须经过一座独木桥才能去到园里。小菜园的四周生长着一些树,其中有好几棵是桑树。夏天,桑树的青枝绿叶间挂满了一穗穗或青或红或紫或黑的桑椹。桑椹,书面语又写作“桑葚”,本地口语称之为“玛桑”,大概是因其籽粒美丽如玛瑙而得此名称吧。半
期刊
每年五月份,敖包祭祀这一天,无论老者小孩一律前来,再忙的饲养女人,种地男人也要丢下手头上的活儿匆匆忙忙来,高高兴兴回。  喇嘛在高高的敖包上念经祭祀,前来的牧人们也在虔诚的跪拜,祈福长生天(草原人的神灵)賜雨润,让水草丰美,牛羊肥壮。我也默默的为家人祈福,希望长辈健康,晚辈快乐。  牧人们敬献上刚滚出锅的新黄酥油,结出的鲜奶皮,捏出晒好的酪丹子(奶渣子),还有刚撴出坛子的新鲜白酥油及现挤的鲜奶,发
期刊
孩提时代,某年春节过后的一个夜晚,家乡围屋的闲间里,屋内已座无虚席,其中大部分是从凤凰山水库工地回家过春节的乡亲。他们泡着从凤凰山上带下来的正宗凤凰单枞茶,经过高冲低泡洒、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极具诗韵的一番操作之后,就你一杯我一杯慢慢地畅饮,并品尝着各自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各样的粿品:红桃粿、鼠壳粿、土豆粿、糯米粿、乌豆绿豆粿等等。场面非常之融洽活跃,按照大家的说法:犹如神仙过的日子。但神仙在哪里又有谁
期刊
摘要:《论语·学而》“信近于义”章,为有子阐述儒家伦理价值之言。其末句“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释义与句法结构为历来注疏家所争议。结合字义训诂、上下文语义对比分析、句法结构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对三个关键字“因”“亲”“宗”具体含义的探究,进而逐渐探明了此句的本意。“因”是“亲依”之意,是与“信”“恭”一样的人伦规范;“亲”是“亲依”之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亲近关系;“宗”是主体“因不失其亲”产生的有
期刊
端午节,我带着女儿回老家,母亲抱着两岁的侄女在村口迎接我们,只见她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泛起了灿烂的笑容,她摸了摸女儿乌黑发亮的长发,疼爱地说:“小雨这头发真好!”我特意看了一眼母亲的头发,那已经有些稀疏的头顶,又增添了一层白发,忽然有一种叫做疼痛的东西轻轻地滑过心头……  小时候,极其喜欢母亲那一头乌黑顺溜的长发。她经常编成一个大辫子甩在脑后,发梢用一根红色的头绳扎一个蝴蝶结,随着走路的节奏来回地舞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