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放思想,首先要解放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必须通过表达才能到达行动,思想需要交流,需要碰撞,需要交锋,只有在交流、碰撞、交锋中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高中语文教学中解放思想,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要以解决问题来产生更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多问题,而不是以外力来结束学生的疑惑。“启疑”是“悟”的开始,是自己寻求答案的起点和动力,也是语文课的根本要求。
一、上活语文课的必要性
就语文的“工具性”而言,它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是学习言语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学习言语表达本身。”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个句式却不用那种句式?为什么用这种修辞手段?又为什么这样选材布局?等等,都是需要探讨追究的。有疑问、有探讨、有争辩,这就是“活”。活的内容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去启发、去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究。
就语文的“人文性”而言,则讲究生动活泼,活灵活现。《伐檀》的讥讽、《硕鼠》的反抗、《国殇》的惨烈、《史记》的绚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凄婉……孔乙己、阿Q的可悲、可叹、可怜,等等,无不掀动人的感情波澜,让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体现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上活语文课。
二、怎样上活语文课
上活语文课要求教者和学者都要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去,“在扑面的情感热浪面前,在灼人的情愫强烈的感染和震撼之中,往往要冷静地问一问:作品何以这么动人心魄?到底是什么东西释放出这般感人的力量?是作品所载的人和事?是作品所迸发出来的炽热情感?还是作品向我们揭示的性灵世界?”一般而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第一印象”只在文章的内容,尤以文学作品为甚。这只是语文学习的表,还未达到里。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主独尊。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不过,还有宾,就是说,在语文课里,由于语文本身的综合性,捎捎带带还能办不少事。比如思想的感染陶冶,联想力、想象力的发展,思考力、推理力的发展等等。”因此,教师对语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活,而应该将活深入到骨子里。只有深层次的活才是真正的活。
1.设疑发问
有学者做研究后发现,产生问题的教学是最有效、最强力的教育方式。产生问题的教学精髓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发问。但是教师的发问或追问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围绕文章提出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解答,然后产生新的问题。好的问题犹如电影故事里的悬念一样,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努力探究答案,一试身手,从而引发更多问题。比如学习《鸿门宴》一课,在分析人物时,我问学生“项伯是内奸吗?”一石激起干层浪,同学们对此问题颇感兴趣,纷纷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设置一定的精心选择的问题,作为调动课堂气氛的“杀手锏”,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性认识。因为教师富有创造性、合理性、挑战性、探索性、刺激性、逻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动性、活泼性的发问可以成为问题的酵母,诱发学生的问题“核裂变”,从而上活语文课。
2.探讨辩论
美国人崇尚“真”,推崇“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不搞一言堂”。问题出来之后,教师要放手让大家去思考、讨论,甚至争辩。针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最后可平息“战火”,做课堂小结,也可以延伸到下节甚至更长远的将来。对于课文中的缺陷,教师要大胆的指出,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与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勇跃,辩得放心,论得开心,教学效果相当好,课上得相当活。
3.联系比较
这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法。联系比较有“正比”和“反比”。“正比”就是相近相似的内容加以比较,如《荷塘月色》《爱莲说》《芙蕖》等都有对荷花的描写,可以相互参考。“反比”的内容大体是相反的,像项羽——刘邦,李白——杜甫,豪放——婉约,王熙凤——林黛玉,等等。联系比较离不开旁征博引、温故而知新、综合概括。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联系比较,学生才会学得更开心,语文课才会上得更活。
4.讲述生动
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精心选用那些能够给学生的情感以大的震撼的词或词组,即选用那些形象生动、褒贬分明、情感充沛、动作感强烈的词或词组,和借助于一些容易给学生们的情感以大的震撼的修辞方式。除却语言生动外,还有形体语言的生动丰富。课堂上讲述生动,可把社会或身边相关的事拿到课堂上串讲、分析,这样往往使课堂更贴近现实,更能上活语文课。
5.组织得当
把教材组织得当能提高教学效果,能使讲授内容很好的“下达”。就授课“模式”而言,“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洪镇涛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张建华的‘引发一展开一归结’教学模式……”都各有干秋,但究竟适不适合自己,尚需具体研究、确定。就对学生组织方式而言,有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自出考题,实地参观,作文面批,等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积极表现,积极参与,即以“启疑”为导向和基调,以“会学”为产生问题的目的。只要具备了“会学”的能力,产生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越有利于上活课文课。
三、上活语文课应重视的问题
语文课的“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但以下几方面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活”而不乱
语文课常常是“一严就死,一活就乱。”“活”决不能哈哈嘻嘻,一笑了之,从而把严肃的课堂搅得松懈,疲软,甚至瘫痪。
2.“活”而不俗
不能以一些格调低下,粗俗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救活课堂,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险怪”而跌到庸俗,甚至反动。
3.“活”中有静
注意课堂的节奏,动静结合,非静不能深思,非静不能“品味”“吃透”,非静不能把知识牢牢地持久地掌握住。
4.“活”而有序
课堂上要重点突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有总体设计,不能想起什么干什么,东一头西一头乱撞。一节课要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收尾,有条不紊,结构严谨。
5.“活”而有益
课堂教学“活”的最终目的,是使之对学生学习有益,决不是为“活”而“活”。图热闹,图热烈,一节课笑话讲半天,闲事扯半堂,遇到正题,则三言两语,草草收兵,这样的“活”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那只能是贫乏的“干打雷,不下雨”,丝毫不能以情感的雨露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长此以往,必然无法上活语文课。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
一、上活语文课的必要性
就语文的“工具性”而言,它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他学科是学习言语表达的内容,而语文则是学习言语表达本身。”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为什么用这个词不用那个词?为什么用这个句式却不用那种句式?为什么用这种修辞手段?又为什么这样选材布局?等等,都是需要探讨追究的。有疑问、有探讨、有争辩,这就是“活”。活的内容需要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去启发、去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探究。
就语文的“人文性”而言,则讲究生动活泼,活灵活现。《伐檀》的讥讽、《硕鼠》的反抗、《国殇》的惨烈、《史记》的绚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凄婉……孔乙己、阿Q的可悲、可叹、可怜,等等,无不掀动人的感情波澜,让人或喜或怒或哀或乐。不同的文章蕴含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体现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上活语文课。
二、怎样上活语文课
上活语文课要求教者和学者都要全身心投入到情境中去,“在扑面的情感热浪面前,在灼人的情愫强烈的感染和震撼之中,往往要冷静地问一问:作品何以这么动人心魄?到底是什么东西释放出这般感人的力量?是作品所载的人和事?是作品所迸发出来的炽热情感?还是作品向我们揭示的性灵世界?”一般而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第一印象”只在文章的内容,尤以文学作品为甚。这只是语文学习的表,还未达到里。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既不能喧宾夺主,也不能唯主独尊。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主,必须完成好。不过,还有宾,就是说,在语文课里,由于语文本身的综合性,捎捎带带还能办不少事。比如思想的感染陶冶,联想力、想象力的发展,思考力、推理力的发展等等。”因此,教师对语文的教学,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活,而应该将活深入到骨子里。只有深层次的活才是真正的活。
1.设疑发问
有学者做研究后发现,产生问题的教学是最有效、最强力的教育方式。产生问题的教学精髓是激发学生“产生问题”,而不是教师的发问。但是教师的发问或追问也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围绕文章提出恰当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解答,然后产生新的问题。好的问题犹如电影故事里的悬念一样,拨动人的心弦,使人努力探究答案,一试身手,从而引发更多问题。比如学习《鸿门宴》一课,在分析人物时,我问学生“项伯是内奸吗?”一石激起干层浪,同学们对此问题颇感兴趣,纷纷发表见解,课堂气氛即刻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当设置一定的精心选择的问题,作为调动课堂气氛的“杀手锏”,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性认识。因为教师富有创造性、合理性、挑战性、探索性、刺激性、逻辑性、开放性、启发性、生动性、活泼性的发问可以成为问题的酵母,诱发学生的问题“核裂变”,从而上活语文课。
2.探讨辩论
美国人崇尚“真”,推崇“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就是“不搞一言堂”。问题出来之后,教师要放手让大家去思考、讨论,甚至争辩。针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最后可平息“战火”,做课堂小结,也可以延伸到下节甚至更长远的将来。对于课文中的缺陷,教师要大胆的指出,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与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勇跃,辩得放心,论得开心,教学效果相当好,课上得相当活。
3.联系比较
这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方法。联系比较有“正比”和“反比”。“正比”就是相近相似的内容加以比较,如《荷塘月色》《爱莲说》《芙蕖》等都有对荷花的描写,可以相互参考。“反比”的内容大体是相反的,像项羽——刘邦,李白——杜甫,豪放——婉约,王熙凤——林黛玉,等等。联系比较离不开旁征博引、温故而知新、综合概括。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并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联系比较,学生才会学得更开心,语文课才会上得更活。
4.讲述生动
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幽默传神,富有感染力等,应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课堂上的语文教学,教师必须精心选用那些能够给学生的情感以大的震撼的词或词组,即选用那些形象生动、褒贬分明、情感充沛、动作感强烈的词或词组,和借助于一些容易给学生们的情感以大的震撼的修辞方式。除却语言生动外,还有形体语言的生动丰富。课堂上讲述生动,可把社会或身边相关的事拿到课堂上串讲、分析,这样往往使课堂更贴近现实,更能上活语文课。
5.组织得当
把教材组织得当能提高教学效果,能使讲授内容很好的“下达”。就授课“模式”而言,“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洪镇涛的五阶段教学模式,张建华的‘引发一展开一归结’教学模式……”都各有干秋,但究竟适不适合自己,尚需具体研究、确定。就对学生组织方式而言,有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自出考题,实地参观,作文面批,等等。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活”起来,积极表现,积极参与,即以“启疑”为导向和基调,以“会学”为产生问题的目的。只要具备了“会学”的能力,产生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越有利于上活课文课。
三、上活语文课应重视的问题
语文课的“活”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但以下几方面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活”而不乱
语文课常常是“一严就死,一活就乱。”“活”决不能哈哈嘻嘻,一笑了之,从而把严肃的课堂搅得松懈,疲软,甚至瘫痪。
2.“活”而不俗
不能以一些格调低下,粗俗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救活课堂,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险怪”而跌到庸俗,甚至反动。
3.“活”中有静
注意课堂的节奏,动静结合,非静不能深思,非静不能“品味”“吃透”,非静不能把知识牢牢地持久地掌握住。
4.“活”而有序
课堂上要重点突出,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有总体设计,不能想起什么干什么,东一头西一头乱撞。一节课要有开头,有发展,有高潮,有收尾,有条不紊,结构严谨。
5.“活”而有益
课堂教学“活”的最终目的,是使之对学生学习有益,决不是为“活”而“活”。图热闹,图热烈,一节课笑话讲半天,闲事扯半堂,遇到正题,则三言两语,草草收兵,这样的“活”对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那只能是贫乏的“干打雷,不下雨”,丝毫不能以情感的雨露去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田,长此以往,必然无法上活语文课。
(作者单位:546100广西来宾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