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广和楼的黄金时代,富连成科班常年在此演出。在这里,男扮女装的孩子为明清官宦和富商们唱戏,也开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生涯。鲜鱼口里面还有家大众戏院,文革以前,这里是上演评剧的地方。
北京前门大街五牌楼东边,往南,斜插进去是肉市街胡同,那里面有“全聚德”的后门,还藏着曾经大名鼎鼎的广和楼。我小的时候家住前门大街廊坊二条,从那胡同东口出去,穿过前门大街,再最近一条特窄的胡同,剪直就能走到广和楼的门口。
广和楼建于明朝末年,少说也有360年的历史了,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家戏园子。这儿里皇上住的紫禁城不远,曾经有大片的庙宇、药商和贵族的庭院。明末一查姓家族先是建了一幢别墅,为看戏方便,别墅里建了戏台,这就是广和楼的前身。到了康熙年间,查氏别墅对外营业,改称广和查楼,舞台的三面都摆放着桌椅,客人们一边喝茶,一边看戏,后来逐渐形成戏园。所以说,广和楼是在一个特殊的人居社区里孕育出来的著名剧场。
清末民初是广和楼的黄金时代,富连成科班常年在此演出。在这里,男扮女装的孩子为明清官宦和富商们唱戏,也开始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艺术生涯。当时梅大师年仅10岁,在《长生殿•鹊桥密誓》出演织女,他的出色表演使之一举成名,而后又名声大振,这多少与广和楼这块风水宝地离不开。当然,也不仅是梅老板,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雷喜福等大腕名角都曾经常在广和楼登台献艺。这种盛况历经百年不衰,直因为日军占领北平,广和楼才日渐萧条。
解放后,重建的广和楼正式改名广和剧场,演戏,也放电影。与其他老戏园的命运一样,戏曲的衰落也使得老式戏园子开始走向破落,文革期间,这里关闭了一段时间。文革后,为了维持生计,这里不单放电影,还开办过舞场,一度还做过游戏厅,还是没再火起来。我想,这又跟整个前面大街的萧条有关。
我对广和剧场的最初记忆就是看电影,《董存瑞》、《烈火中永生》、《水手长的故事》等等,都算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片。可到了文革,一个血腥场面让我对广和剧场产生了刻骨铭心的恐惧,至今难忘。
那是文革开始的第一年,前门大街的各条胡同里都在抄家、打人、破四旧,偏偏这时候,广和剧场前面“庆春堂”药店的前老板不识相,那天上午,他胆大包天地来店里讨要公私合营后他应得的股金,被当街的红卫兵三下五除二地押进广和剧场,在台上架了桌子批斗,还把他老婆从家里拉来陪着挨打。那年头打人不犯法,红卫兵用木头棒子和带铁头的皮带,当场就把那资本家老板和他老婆打得没了气。这都是我亲眼所见,吓得半夜不敢睡觉,钻到我爷爷的被窝里。据我妈妈说,那药店老板姓王,祖上以制售狗皮膏药著称。
也巧,文革后我第一次来广和剧场看电影,片名就叫《噩梦醒来是早晨》,女主角是老牌影星秦怡的妹妹扮演的。电影里的情节我都忘了,坐在剧场里,我当时总是忘不了当年看见的可怕情景。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老戏园在城市建设的推土机里化为灰烬,广和楼有幸免于劫难。2000年,广和楼被文化部门宣布为危房,最近又有有关部门宣布要将其拆除,易址重建。据说新建的广和剧场是像百老汇一样的现代化专业剧场,有常年固定的剧目,能够承办高端演出。凭借现有的资金和技术,建一个比现在广和楼要好上若干倍的现代化专业剧场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要是把广和楼拆了,那就意味着广和楼和它承载的原真态的历史文化气息从此在世界上彻底消失。这样的教训太多了,以至于连外国人都在为中国的文物保护奔走呼号,而我们的有关部门却好像更热衷于以旧换新。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年代里,人们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可以将世界上的任何一种东西进行复制,甚至连人类本身都可以克隆了。但是,广和楼和历史上发生在老戏园里的一切故事,都已在岁月的流转中被浸润到老屋的一砖一瓦之中,拆了就没了,谁也无法克隆。
拆不拆广和楼不是老百姓说了算的事,进不进广和楼却是老百姓的选择。即使广和剧场不是危楼,即使有关部门不拆除这一历史遗迹,现在的年轻人恐怕也不会来这儿消费了,这儿的地界太窄了,穿胡同,不好找,来了也没地儿停车。现在的人,谁愿意为看场电影费这么大事?再者说了,和广和剧场挨着的鲜鱼口都开始改造了,你剩下一个指不定哪天就塌了架的广和剧场,维护起来就是钱。
鲜鱼口就是肉市街南口的那条胡同,改造前已经破得没样了。 鲜鱼口的西头与大栅栏东口相望,中间隔着前门大街。史书上说,早先这里是水叉子,连着通州,跟京杭大运河的水脉相通,是一个贩卖鲜鱼水产的地方,所以叫做鲜鱼口。为这,我曾特意到鲜鱼口的东边的几条胡同里转悠过,有三里河、水道子等地名,还有条叫河泊场胡同,估计原先是泊船码头,证明鲜鱼口的确曾经有水。
有水的地方都曾经是兴旺之地, 可见过鲜鱼口有水的人,都早已作古多年,也就没人知道鲜鱼口最兴旺的时候是什么样了。现在,之所以还有老北京们记住这里,大概是因为在“华清池”泡过澡、在“天兴居”喝过炒肝、要不就在“便宜坊”解过馋,或者是自己或自己的家里人戴过“马聚源”的帽子……
“华清池”是北京最老的澡堂子之一,门口有座牌坊,气派。
天兴居”的炒肝绝对正宗,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便宜坊”和“马聚源”应该是家大买卖。“便宜坊”就不用说了,“马聚源”呢?老话说:脚踩“内联升”,头顶“马聚源”,说的就是旧时有钱人的奢华生活,相当于现代人穿着“阿迪达斯”或“范思哲”什么的。只可惜,前门大街的许多老字号只是老字号,品牌效益并不高,马聚源也没让老前门的后人青睐。
鲜鱼口里面还有家大众戏院,文革前,这里是演评剧的地方。不了解老戏,只记得有出戏是讲阶级斗争的,名叫《夺印》,有出戏是表现越南人抗击美国侵略的,名叫《阮文追》,主演都是马泰。上世纪八十年代和马先生一起到天津办事,还跟他提起过大众戏院,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着他喜欢抽的“北京”牌香烟,回忆起不少在鲜鱼口大众戏院演戏时的趣闻轶事,看得出,老先生对这里很有感情。
有人说,鲜鱼口的名声比对面的大栅栏要早。可这里好像早就没了大栅栏里的人气儿。脏兮兮的街面,到处泼洒着污水,许多店铺都没有了,神态可疑的小贩却随处可见。说实在的,这地方要再不改建,对不起人民,也对不起人民的祖宗。
广和楼和鲜鱼口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拆不拆这些地方和怎么拆这些地方也许就是学问。依我说,改造不等于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