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学校数学组经过九年的探索与完善,逐渐形成了以“先学后交,当堂拔高”为特色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先学,指的是预习课中学生在教师编制的预习提纲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自学;后交,指的是展示课,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课,是学生数学才能的展示课。下面,我从预习、展示、反馈三方面来谈一下数学课堂教学。
一、搞好数学预习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数学预习课的基本操作步骤是:
(一)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相补充,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目标不完善时,教师要给予补充、修正。
(二)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
预习要求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需要达到目标的要求,还包括对完成各部分任务所用时间的要求。预习方法通常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
(三)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
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预习提纲的编写,我们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教师把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编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获得新知。
编制预习问题我们一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1)》时,我给学生编制了以下预习问题: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断它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你看几方面,哪几方面?下面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的《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时,我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预习,在黑板的一个版块上我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60°角)。在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个预习问题:①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②请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③根据以上三个函数值,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④请同学们比较以下函数值的大小。接下来余弦、正切的预习仍然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预习问题,本节课的预习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3.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创设情境法。在预习《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以下情境:在某加工厂,工人张师傅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他想在一块三角形铁皮上截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可是这样的圆怎样才能把它画出来呢?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能帮助工人张师傅完成这个任务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②编制错例法。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有好多内容学生往往感觉会做,却怎么也做不对。对这种“会而不对”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编制错例:某某同学在解答某某问题时,是这样进行解答的……他的解答正确吗?有什么错误?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这种做法来源于学生,又返回到学生中间,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预习问题的设计和预习练习的配置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难度比较大的题目,教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减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预习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预习课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处于关键环节,预习提纲则是上好预习课的关键。在预习提纲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的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
预习提纲的出示方式:出示在黑板上;刻制在试卷上,变教案为学案;出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提问、抽查的方式来了解每个学生对预习问题的解答情况。当学生遇到带有共性特点的疑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度过预习难关,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预习《圆综合证明题》时,有一道关于比例线段的证明题难住了好多学生。有的学生拿着材料对我说:“老师,这道题准出错了!你看,要证这个等积式,我把它化成比例式。可是,这两条边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这两条边在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我们怎么也不会证明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相似啊?”面对学生的这种疑惑,我只给学生提示了一个字:“换!”“怎么换?”学生在初二曾经经历过换线段或换比例进行证明的例子,有了老师的提示,学生再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发现:这道题不仅换线段能进行证明,换比例同样也能进行证明!
(四)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预习笔记
数学预习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预习目标、知识点、应用、错例分析、疑难解惑等。学生通常用红颜色的笔写知识点、出错的原因、疑难解惑,以达到内容醒目、提醒自己注意的作用。
(五)教师搜集预习错例,建立“数学医院”
教师在小组中进行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还要搜集预习错例,作为“数学医院”中的“数学病例”,让全班同学进行会诊,分析病因,提出预防措施。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与效果。
例如,学生在预习《有理数的除法》时,出现了这么一个错误:(-3)÷1/4÷1/4=-3。
病因:学生的运算顺序错误。
预防措施:同一级运算时,应从左向右进行。
(六)学生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加以解决
在预习任务结束后,各小组共同交流一下: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存在着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扫清疑难障碍。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也明确哪些内容将要作为展示课中的展示重点,使展示课做到有的放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预习课教案
(配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一、预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二、预习准备
两块含30°角的全等的直角三角板。
三、预习方法
结合教材和预习提纲,学生先独立思考,遇到疑难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四、预习提纲
(一)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几个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吗?你能画出它的形状吗?
(二)填一填
(三)拼一拼
用两块全等的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你能拼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能拼出几种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知道它是平行四边形的?
(四)讲一讲
1.在你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中,你能说出每个角的度数吗?在这些角中有没有相等的,或者其他的关系?
2.四条边呢?
二、上好数学展示课,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一)数学展示课展示什么
我们遵循这么一个展示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遇到困难比较大的、一题多解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展示的对象。在展示课中教师还设计了多个专题化展示板块:明辨是非;一题多解,丰富多彩;设计方案,大显身手;非负数王国;奇思妙想;相约经典;走进生活,请你支招;动手尝试等,提高课堂的展示效果。
(二)怎么展示
有了预习课的充分准备,我们的展示课完全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变成了学生数学才能的展示舞台。在展示课上,教师分配完任务后,学生作图,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思路,点评知识点、解题的关键、容易出现的错误,点评添加辅助线的目的、规律,学生反馈自己解题时所犯的错误,做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这一环节是对预习环节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示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三)展示课上教师干些什么
在展示课上,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策划者、评价者、规律的提升与拔高者。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当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讲解不到位时,教师要及时根据情况编制问题进行追问,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再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展示由不理想到理想,由不到位到到位。以下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展示。
已知,如图8,折叠矩形纸片ABCD,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再过点D折叠使AD落在折痕BD上,得另一折痕DG,若AB=2,BC=1。求AG的长。
孙德秀:(立刻站起)这道题主要应用了矩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杜超:(急忙站起)这道题用到了折叠问题的规律:折叠意味着对称,对称意味着全等,全等意味着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师:(追问)在解答过程中,你认为运用了折叠关系中什么相等?张超同学,请你回答。
张超:(站起)我认为这道题既运用了对应边相等,又用到了对应角相等。
赵珊:(立刻站起)我认为这道题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但是,运用面积转化法比较简单,可是不容易想到。
师:赵珊同学点评非常到位,在解答折叠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折叠问题的规律。求线段AG的长度,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三种:①勾股定理法;②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③面积转化法。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解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掌握折叠问题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三、搞好反馈课,重视弱势群体的达标情况
展示课后,全体同学是否都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尤其要关注成绩较差的同学能否学会,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关于反馈课,我们注重了以下三方面。
(一)一个做法
在展示课后,我们充分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兵教兵”活动,让小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在每节反馈课上,通常在一个学习小组内抽4名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检测,采用“ABAB”型,即相邻的同学不做同一问题,通过他们的现场板演进行达标检测。
(二)两个重点
1.重点学生。我们根据月考成绩,在每个班中选取数学成绩排名相对靠后的24名同学分成两个组作为重点反馈对象,在楼道内的黑板上进行重点反馈(上午一个组,下午一个组)。通过这种做法,使数学待转化生天天都在转化中,天天都在提高中。
2.重点问题。我们从展示的题目中选择两个有价值的题目(或编制两个典型的变式题目)进行重点问题反馈。
(三)三个目的
反馈环节,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达标测评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如果学生出现错误的面比较大,可以在组中展开“兵教兵”活动进行帮扶。因为全班同学做的是两个问题,不同学生做同一问题最容易出现共性不足。发现共性错误,教师用彩色笔将错误圈出来,进行集中点评,让大家引以为戒。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组出现了许多新做法:学生将精彩的点评语(解题的关键点、切入点、易错点)板演在黑板上,提高了课堂听课效果;学生提问学生,增强了生生互动,关注了较弱同学的听课状态;学生展示后给他们留出专门的反思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针对初一,初二年级数学课内容独立性比较强、难度较小的特点,我们探索出了在一节课中先预习后展示,边预习边展示,既有预习又有展示的课型,提高了课堂节奏;在每一节展示课上实行专题化展示,便于学生形成技能。
回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存在着学生参与面不很广的现象;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有的教师却不能用多元化的方式去评价他们;有部分教师的追问能力还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学科组将组织他们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让优秀的教师多听他们的课,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上课技能。
在“三三六”教学模式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好多做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注:文中涉及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本刊在总第107、109期有相关报道,敬请读者朋友查阅。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搞好数学预习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预习与否、预习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展示课能否获得成功。数学预习课的基本操作步骤是:
(一)师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相补充,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提出的目标不完善时,教师要给予补充、修正。
(二)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
预习要求包括学生对知识、技能需要达到目标的要求,还包括对完成各部分任务所用时间的要求。预习方法通常有: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
(三)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做好预习指导
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预习提纲的编写,我们一般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则。教师把学生学习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规律编成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究获得新知。
编制预习问题我们一般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1)》时,我给学生编制了以下预习问题: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定义中着重强调了几点,哪几点?如果给你一个方程让你判断它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你看几方面,哪几方面?下面的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吗?
2.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规律。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中的《30°,45°,60°的三角函数值》时,我借鉴旧教材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归类预习,在黑板的一个版块上我画了三个直角三角形(分别含有30°,45°,60°角)。在这三个直角三角形下面附加四个预习问题:①你能求出30°,45°,60°角的正弦值吗?②请观察以上三个函数值,你能找个窍门以最快的速度记住它吗?③根据以上三个函数值,请你总结一下正弦值是随着角度如何进行变化的?④请同学们比较以下函数值的大小。接下来余弦、正切的预习仍然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预习问题,本节课的预习效果还是很理想的。
3.预习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创设情境法。在预习《三角形的内切圆》一节时,我给学生创设了以下情境:在某加工厂,工人张师傅遇到这么一个问题:他想在一块三角形铁皮上截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可是这样的圆怎样才能把它画出来呢?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能帮助工人张师傅完成这个任务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②编制错例法。在学生预习新课时,有好多内容学生往往感觉会做,却怎么也做不对。对这种“会而不对”的内容,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份编制错例:某某同学在解答某某问题时,是这样进行解答的……他的解答正确吗?有什么错误?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这种错误?这种做法来源于学生,又返回到学生中间,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4.预习问题的设计和预习练习的配置应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对难度比较大的题目,教师要学会“肢解”难点,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加上几个小问题,减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梯度,让学生在预习问题的引导下自然达到一定的高度,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
预习课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处于关键环节,预习提纲则是上好预习课的关键。在预习提纲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效果的学习,而不是放任自流。
预习提纲的出示方式:出示在黑板上;刻制在试卷上,变教案为学案;出示在多媒体屏幕上。
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通过观察、提问、抽查的方式来了解每个学生对预习问题的解答情况。当学生遇到带有共性特点的疑难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度过预习难关,顺利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预习《圆综合证明题》时,有一道关于比例线段的证明题难住了好多学生。有的学生拿着材料对我说:“老师,这道题准出错了!你看,要证这个等积式,我把它化成比例式。可是,这两条边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这两条边在一个钝角三角形中。我们怎么也不会证明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相似啊?”面对学生的这种疑惑,我只给学生提示了一个字:“换!”“怎么换?”学生在初二曾经经历过换线段或换比例进行证明的例子,有了老师的提示,学生再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发现:这道题不仅换线段能进行证明,换比例同样也能进行证明!
(四)学生搜集各种信息,做好双色预习笔记
数学预习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预习目标、知识点、应用、错例分析、疑难解惑等。学生通常用红颜色的笔写知识点、出错的原因、疑难解惑,以达到内容醒目、提醒自己注意的作用。
(五)教师搜集预习错例,建立“数学医院”
教师在小组中进行预习指导的过程中,还要搜集预习错例,作为“数学医院”中的“数学病例”,让全班同学进行会诊,分析病因,提出预防措施。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预习的兴趣与效果。
例如,学生在预习《有理数的除法》时,出现了这么一个错误:(-3)÷1/4÷1/4=-3。
病因:学生的运算顺序错误。
预防措施:同一级运算时,应从左向右进行。
(六)学生反馈预习疑难,师生共同加以解决
在预习任务结束后,各小组共同交流一下: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存在着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开展“兵教兵”活动,扫清疑难障碍。教师通过这一环节,也明确哪些内容将要作为展示课中的展示重点,使展示课做到有的放矢。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预习课教案
(配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一、预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二、预习准备
两块含30°角的全等的直角三角板。
三、预习方法
结合教材和预习提纲,学生先独立思考,遇到疑难可以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
四、预习提纲
(一)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是学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几个平行四边形的例子吗?你能画出它的形状吗?
(二)填一填
(三)拼一拼
用两块全等的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你能拼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能拼出几种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你是怎么知道它是平行四边形的?
(四)讲一讲
1.在你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中,你能说出每个角的度数吗?在这些角中有没有相等的,或者其他的关系?
2.四条边呢?
二、上好数学展示课,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一)数学展示课展示什么
我们遵循这么一个展示原则: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都会的不展示,学生出错率高的、遇到困难比较大的、一题多解的、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将是我们展示课重点展示的对象。在展示课中教师还设计了多个专题化展示板块:明辨是非;一题多解,丰富多彩;设计方案,大显身手;非负数王国;奇思妙想;相约经典;走进生活,请你支招;动手尝试等,提高课堂的展示效果。
(二)怎么展示
有了预习课的充分准备,我们的展示课完全变成了学生的天地,变成了学生数学才能的展示舞台。在展示课上,教师分配完任务后,学生作图,学生讲解,学生点评思路,点评知识点、解题的关键、容易出现的错误,点评添加辅助线的目的、规律,学生反馈自己解题时所犯的错误,做题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这一环节是对预习环节的升华,是培养学生能力、展现学生才能、树立学生自信的有效途径,通过展示达到“当堂拔高”的目的。
(三)展示课上教师干些什么
在展示课上,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策划者、评价者、规律的提升与拔高者。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追问、点评、拓展、提升规律、评价。当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出现讲解不到位时,教师要及时根据情况编制问题进行追问,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再思考,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的展示由不理想到理想,由不到位到到位。以下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精彩展示。
已知,如图8,折叠矩形纸片ABCD,先折出折痕,(对角线BD),再过点D折叠使AD落在折痕BD上,得另一折痕DG,若AB=2,BC=1。求AG的长。
孙德秀:(立刻站起)这道题主要应用了矩形的性质: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杜超:(急忙站起)这道题用到了折叠问题的规律:折叠意味着对称,对称意味着全等,全等意味着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师:(追问)在解答过程中,你认为运用了折叠关系中什么相等?张超同学,请你回答。
张超:(站起)我认为这道题既运用了对应边相等,又用到了对应角相等。
赵珊:(立刻站起)我认为这道题最容易想到的是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但是,运用面积转化法比较简单,可是不容易想到。
师:赵珊同学点评非常到位,在解答折叠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折叠问题的规律。求线段AG的长度,可供选择的方法有三种:①勾股定理法;②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③面积转化法。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选择合适的解法。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掌握折叠问题的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三、搞好反馈课,重视弱势群体的达标情况
展示课后,全体同学是否都能够达到学习目标,尤其要关注成绩较差的同学能否学会,这就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关于反馈课,我们注重了以下三方面。
(一)一个做法
在展示课后,我们充分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兵教兵”活动,让小组中的同学进行帮扶。在每节反馈课上,通常在一个学习小组内抽4名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检测,采用“ABAB”型,即相邻的同学不做同一问题,通过他们的现场板演进行达标检测。
(二)两个重点
1.重点学生。我们根据月考成绩,在每个班中选取数学成绩排名相对靠后的24名同学分成两个组作为重点反馈对象,在楼道内的黑板上进行重点反馈(上午一个组,下午一个组)。通过这种做法,使数学待转化生天天都在转化中,天天都在提高中。
2.重点问题。我们从展示的题目中选择两个有价值的题目(或编制两个典型的变式题目)进行重点问题反馈。
(三)三个目的
反馈环节,教师通过学生板演进行达标测评的同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学生因材施教。如果学生出现错误的面比较大,可以在组中展开“兵教兵”活动进行帮扶。因为全班同学做的是两个问题,不同学生做同一问题最容易出现共性不足。发现共性错误,教师用彩色笔将错误圈出来,进行集中点评,让大家引以为戒。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数学组出现了许多新做法:学生将精彩的点评语(解题的关键点、切入点、易错点)板演在黑板上,提高了课堂听课效果;学生提问学生,增强了生生互动,关注了较弱同学的听课状态;学生展示后给他们留出专门的反思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针对初一,初二年级数学课内容独立性比较强、难度较小的特点,我们探索出了在一节课中先预习后展示,边预习边展示,既有预习又有展示的课型,提高了课堂节奏;在每一节展示课上实行专题化展示,便于学生形成技能。
回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存在着学生参与面不很广的现象;面对学生的精彩表现,有的教师却不能用多元化的方式去评价他们;有部分教师的追问能力还不高。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学科组将组织他们多听优秀教师的课,让优秀的教师多听他们的课,帮助他们尽快提高自己的上课技能。
在“三三六”教学模式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好多做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使之科学化、规范化。
注:文中涉及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本刊在总第107、109期有相关报道,敬请读者朋友查阅。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