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当前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实现教育的跨越化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建网:选择新路子
我校地处浙西经济欠发达地区,虽已于2003年就跻身于省级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然而,当时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的启动,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他们愈来愈感受到现代教育装备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顺势引导教师自购计算机,并分阶段给予至少50%的奖励。2005年底,全校61名专任教师人人拥有了一台联想天逸200D笔记本电脑。同时,学校接入了电信100M光纤,但已有的宽带接口仍然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若将所有教室、办公室都接入宽带,势必要在校园内到处钻孔布线。网线交错影响美观,入口过多又影响网速。
2006年2月,学校决定在有线网络连接的基础上,按照有效辐射距离在校内各个方位安装了8台宽带无线路由器,编织成的无线E网信号就覆盖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经济上看,这比有线局域网要合算得多。
二、应用:落实新举措
1.因材制宜“补”应用
一千多名学生,共用一个多媒体教室,显然是“供”不应“求”的。有了校园E网,学校将教室里的29英寸厦华彩色电视机与笔记本电脑相连(联想天逸200D笔记本电脑有自带35万像素摄像头,可作实物投影器使用),借助录音机解决电视机与电脑音频率不兼容的问题,将各个班级现有的电教设施整合成9个简易多媒体教室,很好地弥补了学校多媒体专用教室不足的缺陷。
2.强化培训“常”应用
分三类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是针对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利用每次周前会的15分钟,以文字处理、Internet应用、校园网平台和资源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为内容;二是对骨干教师进行CAI课件制作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方法后回年级组对其他教师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老年教师一对一地“帮困”辅导,使之能正确地进行电脑的基本操作,而且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上课。
3.渗透日常“广”应用
学校行政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等都注意和无线E网结合起来。一是学校管理活动网络化,主责任科室把活动方案通知、过程实况报道、小结反思等上传校园网,信息传播迅捷流畅;二是教师常规工作电子化,不用再为繁琐的抄抄写写而烦恼,只要轻松地坐在办公桌前,轻点鼠标,便可通过无线E网随心所欲地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4.巧设奖励“促”应用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信息技术应用列入教师考核范围,制定《教师笔记本电脑使用维护奖励制度》,采用不定期检查方式,若未发现将笔记本电脑用于非教学用途,则学期结束时奖励给教师一定数额的电脑使用维护经费,从而保证了教师将笔记本电脑自觉运用到教学中来。
5.活动驱使“逼”应用
每学期举行教师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以测代训、以测促练。此外,在校园文化节、教师教学比武、家长开放教学周、主题式校本教研展示等重大活动中,从宣传发动到资源发布;从主题选定、资料收集到信息交流;从课例分析、说课上课到研讨反思,都是通过校园E网进行,“逼迫”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三、成效:拓展新时空
校园无线E网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新时空,校园里出现了一道道新景观。
镜头一:教室
上课铃声就要响了,教师走到讲台前,熟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做起课前准备来。通过无线E网,他们或把网上资源直接引入课堂,或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镜头二:校本教研活动现场
课堂上,孩子们正在老师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教室侧面一块大屏幕上,一行行字幕正不断刷新着,那是听课教师一边听课,一边借助QQ群系统,同步展现的即时评价意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也推动学校迈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
四、思考和启示
1.观念转变永远是第一位的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搞信息化建设一要破除“等、靠、要”思想;二是必须基于现实,讲究实效,逐步发展,使E网建设与理念强化同步,硬软件建设并举。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桥小人抓住契机,扎扎实实地抓无线E网建设,拓展教育新时空,抢占这一教育制高点。
2.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是必然选择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果继续走发达地区先进学校大资金强投入的老路,既不可能也行不通。只有另辟蹊径,寻求新契机,不走寻常路,才会有可能与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同步前进。事实证明,桥小人把突破口放在当前尚未呈普及态势的校园无线局域网上,实属明智之举。
3.强化培训是前提,创建平台是抓手,促进应用是关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好比是“路”,软件是“车”,教师则是“驾驶员”。修好“路”,购买了“车”,没有合格的“驾驶员”还是不行。桥下小学在抓信息化平台搭建的同时,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力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收到了良好成效。
4.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要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应用效益应该主要表现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上。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才是学校搞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
一、建网:选择新路子
我校地处浙西经济欠发达地区,虽已于2003年就跻身于省级第三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行列,然而,当时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还处于较低水平。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名优教师培养工程的启动,使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他们愈来愈感受到现代教育装备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学校顺势引导教师自购计算机,并分阶段给予至少50%的奖励。2005年底,全校61名专任教师人人拥有了一台联想天逸200D笔记本电脑。同时,学校接入了电信100M光纤,但已有的宽带接口仍然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若将所有教室、办公室都接入宽带,势必要在校园内到处钻孔布线。网线交错影响美观,入口过多又影响网速。
2006年2月,学校决定在有线网络连接的基础上,按照有效辐射距离在校内各个方位安装了8台宽带无线路由器,编织成的无线E网信号就覆盖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从经济上看,这比有线局域网要合算得多。
二、应用:落实新举措
1.因材制宜“补”应用
一千多名学生,共用一个多媒体教室,显然是“供”不应“求”的。有了校园E网,学校将教室里的29英寸厦华彩色电视机与笔记本电脑相连(联想天逸200D笔记本电脑有自带35万像素摄像头,可作实物投影器使用),借助录音机解决电视机与电脑音频率不兼容的问题,将各个班级现有的电教设施整合成9个简易多媒体教室,很好地弥补了学校多媒体专用教室不足的缺陷。
2.强化培训“常”应用
分三类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是针对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利用每次周前会的15分钟,以文字处理、Internet应用、校园网平台和资源使用等基本操作技能为内容;二是对骨干教师进行CAI课件制作培训,让他们掌握基本方法后回年级组对其他教师进行二级培训;三是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老年教师一对一地“帮困”辅导,使之能正确地进行电脑的基本操作,而且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上课。
3.渗透日常“广”应用
学校行政管理、德育工作、教育教学等都注意和无线E网结合起来。一是学校管理活动网络化,主责任科室把活动方案通知、过程实况报道、小结反思等上传校园网,信息传播迅捷流畅;二是教师常规工作电子化,不用再为繁琐的抄抄写写而烦恼,只要轻松地坐在办公桌前,轻点鼠标,便可通过无线E网随心所欲地查找自己想要的资料,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腾出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4.巧设奖励“促”应用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把信息技术应用列入教师考核范围,制定《教师笔记本电脑使用维护奖励制度》,采用不定期检查方式,若未发现将笔记本电脑用于非教学用途,则学期结束时奖励给教师一定数额的电脑使用维护经费,从而保证了教师将笔记本电脑自觉运用到教学中来。
5.活动驱使“逼”应用
每学期举行教师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以测代训、以测促练。此外,在校园文化节、教师教学比武、家长开放教学周、主题式校本教研展示等重大活动中,从宣传发动到资源发布;从主题选定、资料收集到信息交流;从课例分析、说课上课到研讨反思,都是通过校园E网进行,“逼迫”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三、成效:拓展新时空
校园无线E网拓展了学校教育的新时空,校园里出现了一道道新景观。
镜头一:教室
上课铃声就要响了,教师走到讲台前,熟练地打开笔记本电脑,做起课前准备来。通过无线E网,他们或把网上资源直接引入课堂,或用自制课件进行教学,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镜头二:校本教研活动现场
课堂上,孩子们正在老师引领下,与文本对话,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教室侧面一块大屏幕上,一行行字幕正不断刷新着,那是听课教师一边听课,一边借助QQ群系统,同步展现的即时评价意见,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也推动学校迈上了跨越式发展之路。
四、思考和启示
1.观念转变永远是第一位的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较差的学校,搞信息化建设一要破除“等、靠、要”思想;二是必须基于现实,讲究实效,逐步发展,使E网建设与理念强化同步,硬软件建设并举。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桥小人抓住契机,扎扎实实地抓无线E网建设,拓展教育新时空,抢占这一教育制高点。
2.另辟蹊径不走寻常路是必然选择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果继续走发达地区先进学校大资金强投入的老路,既不可能也行不通。只有另辟蹊径,寻求新契机,不走寻常路,才会有可能与先进地区、先进学校同步前进。事实证明,桥小人把突破口放在当前尚未呈普及态势的校园无线局域网上,实属明智之举。
3.强化培训是前提,创建平台是抓手,促进应用是关键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核心是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好比是“路”,软件是“车”,教师则是“驾驶员”。修好“路”,购买了“车”,没有合格的“驾驶员”还是不行。桥下小学在抓信息化平台搭建的同时,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力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收到了良好成效。
4.学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要把应用效益作为衡量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效的重要标准。相对于教育信息化而言,应用效益应该主要表现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上。因此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师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的发展,才是学校搞教育信息化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