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挖掘诗歌教学中的意境美

来源 :大众科学·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歌是通过形象思维,用凝练、形象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形式。优秀的诗歌,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阅读鉴赏诗歌不仅能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而且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诗歌;意境;教学;感悟
  “意境”一词最早是由唐代诗人王昌岭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的三境之一;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至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宋代严羽则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的意境,认为二者完全一致;而晚清学者王国维则集其大成,认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由此可见,凡评价学意义上的诗歌,都应该具备“意境”。意境虽然并非诗歌所专有,但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却以诗歌最为讲究、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人们在阅读和品位优秀诗歌时,常常会超脱于言语意象之外,有“得象忘言,得意忘象”并由之进入一种溟漠恍惚的境界之感,这种引人于溟漠恍惚之境的诗的氛围、内蕴、旨趣或情味,就是通常所说的意境。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它体现了美,在文学作品及艺术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它作为衡量美的一个标准。那么,意境为什么能引起我们强烈的美感?
  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泛的吸引着读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刻画了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到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窗前明月光”,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读者的心便被唤起了。
  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中,我们不能抛开意境而孤立地跟学生讲解诗意,那样将会犯下舍本逐末的错误。下面我谈一谈诗歌教学中如何挖掘诗歌的意境:
  一、 激发想象,进入意境。
  诗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出现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讀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多么快乐而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 品味语言, 体会意境。
  我们知道中国诗歌特别讲究炼字炼意,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形象构成意境,而构成意境的感情又是含而不露,巧妙地溶入形象的描绘之中,达到艺术上的含蓄,使意境深远。可是,在当前诗歌教学中对诗歌语言的讲解往往流于形式和片面,只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和诗句的简单对译或表面理解,恰恰忽视了对诗歌意境的体味。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会学生品味诗歌语言是深入体会诗歌意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由于诗歌语言精练性及诗歌句子结构的特殊性,所以分析诗歌语言要讲清楚关键词语,弄懂修辞手法及诗中典故并注意诗句语法上的特殊性等。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下面我仅以作品中含有“诗眼”的诗句为例进行分析。
  三、 联系背景,感悟意境。
  我国诗歌丰厚博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和不同的人间关系,构成诗歌的不同背景,而这些背景又直接影响诗中内容的基本情调和诗人情感。我们知道,“诗言志”、“诗缘情”,诗中抒发的感情是诗人写诗的动力,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均融入其中,不了解这个动力,找不到诗人感情的源头,便摸不准诗人感情的脉搏。所以,教学时做到感知意境与领略清官的并重,唯有这样才能透析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意境,更进一步领悟到诗作的思想内蕴。但是,对于这方面的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有的老师在诗歌教学中,只重视作者简介,隐没背景介绍;或由于长年形成的应试教学习惯,只介绍作者的字号以及所处的时代,便开始讲授诗歌内容,这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时很费力。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主观审美感受,诗歌更是主体意识的河流,或抒情或说理都是有感而发,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须对作者的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做详细介绍,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更有利于进入诗歌意境。如在教学杜甫的《登楼》时,如果不了解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刚刚平定而吐蕃入侵、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时,就无法理解诗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诗人沉重忧伤的感情。再者,在考试中诗歌鉴赏题也是常给出一些与写作背景相关的注释,且诗歌鉴赏的选题的作者大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所以就应该要求学生调动所学知识来“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根据诗歌注释来了解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从而进入诗歌的意境。如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明确此诗的题目提供了写作环境及人物,注释提供此诗的写作背景:流放途中遇赦,李白的心情自然非常高兴。这种心情也会影响所看到的景和物。再加上对李白惯常的浪漫主义情怀及诗歌特色的了解,学生对于诗中意境的把握就会准确得多。
  四、调动体验,融入意境。
  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感受到诗中所展示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后,就应让学生积极调动生活体验和诗人沟通对话,从而融入到诗人营造的意境中去,获得美感和创造性的阅读的乐趣。
  总之,在诗歌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挖掘学生的个体潜能,让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审美感知,去想象画面,领会感情,体味主旨,融入诗境,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使我们的诗歌教学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参考文献:
  [1]社科院文学所编《唐诗选》(上下册),上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2] 社科院文学所编《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 张西堂《诗经六论》,商务印书馆1956年。
  [4] 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北京出版社2002年。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作为高中阶段重要学科之一的物理更是受到了与日俱增的重视,给物理教师带来教学压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改善物理教学的动力。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要求,物理教师可以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学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
期刊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以科学知识以基础,旨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探究意识的学科,同时在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及严谨学习态度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枯燥性,导致认知水平相对低下的小学生对科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科学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了转变这一局面,小学科学教师应打破传统框架的束缚,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
期刊
摘 要:在以往的小学教育中,科学课程面临的局面一直比较尴尬,部分教师对该学科的定位感到模糊,不像数学等学科那样清晰。其实,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意识,促使他们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社会乃至这个世界。有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无法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缺乏的其实就是科学精神。明白了这些,教师就不会觉得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了。本文即从营造生活情境、创新教
期刊
摘 要:小说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可作为选择与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本文对人教版高二语文第四册课本的小说作品教学内容做了分类说明(包括形象、情节、背景与手法、主题),并以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作品《项链》这一课的教学为例,具体阐述在课堂教学中以艺术个性作为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小说教学;案例分析  小说最本质的特征就是“虚构故事”,因此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讨论作者是“如何虚构,
期刊
摘 要: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中学创客教育模式及实施策略展开探讨,希望可以借此文和业内展开有效交流,以促进中学创客教育水平得到共同提升。  关键词:中学;创客教育模式;实施策略  创客教育主要指的是一种将创客理念融入在教育领域的新型教育模式,创客教育融合了创新、实践、协作、共享等多種因素,是当代科技和创新教育的高度结合。  一、中学创客教育模式构建  (一)教学目标  在中学创客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
期刊
摘 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更是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了音乐实践中,用音乐触摸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初中生;音乐教学;生本课堂;有效教学  本文主要探究初中音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的运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身体律动引导学生去体验音乐的魅力;最后,教师要立足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分
期刊
摘 要:在如今,社会各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越来密切,相应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就对学生做出来越来越严格的要求。这样的教学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进步,但其也造成了学生背负了沉重的学业负担。而笔者研究发现,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的来源并不单纯的是教师的高要求,更多的也来自于教师不合理的教学设计。相应的为了实现有效的减负,教师就需要能做出改进。本文对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课业减负进行了研究。 
期刊
摘 要: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在人生的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数学作为小学学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有效的收获新知,已成为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重点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是息
期刊
摘 要: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学生刚开始进行接触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变化,一般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真正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同时初中阶段的也是也正是处于学习的关键时期,面临中考的压力,更应该在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努力做到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牵扯较多的就是植物动物的一些结构,与大自然的构成,因此这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不仅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自主构建的重要方式,还是学生有效联结知识和经验的主要保障。因此,本文笔者对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培养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问题情境;类比训练;游戏模式  小学是学生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度学习的黄金期。教师往往忽视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将知识以一言堂的方式灌输到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