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0年4月28日,中国新闻社向世界发布的消息中,有一条是“中国首次举办奇石展览”,紧接着是《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及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八家主要媒体的采访报导。其中泰国《新中原报》先后以“北京迎亚运镜头:奇石艺术展览——李祖佑夫妇一举成名”和“中国的奇石收藏家李祖佑点石成金”为题进行了专题报导。英国《泰晤士报》称“李祖佑唤醒中国的石文化”,日本《富士日报》赞李祖佑“开辟文化新途径”……本来只是一些因为喜欢才从大自然中捡来的奇石,一夜之间却让李祖佑先生成了“新闻人物”。
从保存下来的录相资料中,可清晰地看出:当时的展览布置在军事博物馆四楼中厅,八百平方米的大厅内有序地陈列着五百余件奇石展品,有肖人似物的天然造型石、如诗如画的天然画面石、笔力劲遒的天然文字石、晶莹剔透的矿物晶体石及色彩斑斓的南京雨花石等等。观赏者最喜爱的,是一块题名“瞬息年华“的汉白玉造型石,绕着这块石头沿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可以看到一个女人从妙龄少女到不惑之年到古稀之年再到耄耋之年的人生四阶段的定格,石上那优美而和谐的线条吸引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许多学生。这些大自然的造化之物,在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李铎先生、邵宇先生、凌子枫先生、陈硕石先生等人的书画映衬下,第一次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雅之气。
几十年来,李先生收藏奇石只进不出,目前有多少石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他的藏石品种多,且多为精品,除常见的水冲石、山采石外,还有稀少名贵的宝石级观赏石,如寿山独石、鸡血石、缅甸翡翠、新疆和田玉等等。除了用眼睛看的美石外,还有用耳朵听的磬石,用鼻子闻的香味石、臭味石,用嘴巴尝的甜味石、咸味石,用手抚摸的彩陶石、黄蜡石,有会“唱歌”的响石,还有含有五亿年前一滴水的天然水晶……王朝闻先生在李先生家里看完藏品后,感慨地提笔写下了“奇石之美在于发现,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既要有悟性也要有恒心”几个大字,深刻地诠释了李祖佑先生的藏石精神。
谈到收集这么多奇石的过程,李先生说,他收藏这些奇石得益于三个有利条件:第一,他是个工程兵,工程兵修路架桥,少不了和石头打交道;第二,他虽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特别喜爱绘画、书法和雕塑艺术;第三,收藏奇石比较早,许多好石头,只要喜欢,都有机会得到。比如青田石类的画面石,因石上纹理较多,被认为是颜色不“纯净”而不被篆刻家们看好,可正是这些不“纯净”的条纹,偶然间就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李先生指着一块放在转盘上的青田石对我说:这块石头,浅黄色底上的黑色线条勾画了圆圆的月亮、小溪、曲径、石板小桥,曲径通向“松林”,溪水在桥下流淌,宛若一幅中国文人山水画,美不胜收。
说到当工程兵,李先生立刻兴奋起来,这些石头带给他的,是一段值得自豪的回忆:那是1964年的夏天,李先生被派往大西北参加一项重要武器的试验工作,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军官来到新疆,下了火车后又乘坐几辆大卡车在“搓板路”上颠簸了三天才到达目的地。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帐篷支在沙滩上,行李铺在沙地上,一觉醒来全身是沙,于是战友们便找来拳头大小的石头铺在地上,还用这些石头在帐篷外的沙地上镶嵌出“身在戈壁,心向北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豪言壮语。就在这些石头中,李祖佑发现了石之美,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奇石收藏之旅。
李先生说玩石头玩的是文化,没有文化,石头便少了灵性。玩石头的人,把感情寄于石上,把心得写在纸上,传播开来,流传下去就成了文化。把石头玩成文化有两个前题,一,功夫在石外;二,赏石要用心。他精辟地总结了自己玩石头的体会。
采石:
大荒山上寻宝玉,
全在有心无意中;
事事有意又无意,
无意常在有意中;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
赏石:
奇石蕴润千般秀,
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赐奇石,人赋妙意;
人有多深,石有多深。
当问到李先生挑选奇石有没有标准时,他说,自然界的石头千奇百怪,我挑石头基本上是按艺术的标准,大致分为五种类型,每一种相应的标准为:
天然造型石——实为天工,宛若人作;
天然画面石——画入造化,造化夺画;
天然文字石——真草隶篆,一目了然;
矿物晶体石——造型美观,晶莹璀璨;
特殊怪石——稀少罕见,疑雾重重。
赏石如照镜,照到的是你自己,李先生说,玩上石头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李先生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部队从事的是保密工作。退休后,李先生告别了自己的专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起了奇石文化,近十年来,他撰写和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奇石艺术是发现艺术》、《摩尔雕塑与奇石艺术》、《奇石风靡柳州》(此文在泰国新中原报发表),《有艺术才有发展》、《有文化才有价值》、《有实践才有理论》、《有收藏才有市场》等文,从收藏家的角度客观论述了赏石文化的发展方向,备受石友们的关注。
“君子以玉比德”,赏石的终极目标是净化心灵、提高自身修养。谈到这个问题,李先生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在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导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一名北京的小学生托记者带给灾区小朋友一个小盒子。记者把它交到映秀的小学生手中,孩子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着二十块钱和一块小石头。这块小石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严重自然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大美精神——坚强的象征,李先生说,这只是一个小学生的境界,却让我这年逾古稀的玩石人感动。
李先生说,能赶上现在这个好时代,他已经很满足了,现在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比成功更成功的是健康,比健康更健康的是快乐。”他玩石头,就是为了快乐。最近他成立了一个“开心赏石俱乐部”,让那些被孤独和疾病困扰的老人,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和学习负担重的中小学生都到这个俱乐部里来赏石、谈石,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内在能量,从而用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去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与烦恼,获得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喜悦的心情。
石头是伟大的,也是亲切的,它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浪花,也能让人在宁静中享受快乐和幸福。
从保存下来的录相资料中,可清晰地看出:当时的展览布置在军事博物馆四楼中厅,八百平方米的大厅内有序地陈列着五百余件奇石展品,有肖人似物的天然造型石、如诗如画的天然画面石、笔力劲遒的天然文字石、晶莹剔透的矿物晶体石及色彩斑斓的南京雨花石等等。观赏者最喜爱的,是一块题名“瞬息年华“的汉白玉造型石,绕着这块石头沿顺时针方向转一圈,可以看到一个女人从妙龄少女到不惑之年到古稀之年再到耄耋之年的人生四阶段的定格,石上那优美而和谐的线条吸引了中央美院雕塑系的许多学生。这些大自然的造化之物,在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李铎先生、邵宇先生、凌子枫先生、陈硕石先生等人的书画映衬下,第一次呈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雅之气。
几十年来,李先生收藏奇石只进不出,目前有多少石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他的藏石品种多,且多为精品,除常见的水冲石、山采石外,还有稀少名贵的宝石级观赏石,如寿山独石、鸡血石、缅甸翡翠、新疆和田玉等等。除了用眼睛看的美石外,还有用耳朵听的磬石,用鼻子闻的香味石、臭味石,用嘴巴尝的甜味石、咸味石,用手抚摸的彩陶石、黄蜡石,有会“唱歌”的响石,还有含有五亿年前一滴水的天然水晶……王朝闻先生在李先生家里看完藏品后,感慨地提笔写下了“奇石之美在于发现,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既要有悟性也要有恒心”几个大字,深刻地诠释了李祖佑先生的藏石精神。
谈到收集这么多奇石的过程,李先生说,他收藏这些奇石得益于三个有利条件:第一,他是个工程兵,工程兵修路架桥,少不了和石头打交道;第二,他虽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特别喜爱绘画、书法和雕塑艺术;第三,收藏奇石比较早,许多好石头,只要喜欢,都有机会得到。比如青田石类的画面石,因石上纹理较多,被认为是颜色不“纯净”而不被篆刻家们看好,可正是这些不“纯净”的条纹,偶然间就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李先生指着一块放在转盘上的青田石对我说:这块石头,浅黄色底上的黑色线条勾画了圆圆的月亮、小溪、曲径、石板小桥,曲径通向“松林”,溪水在桥下流淌,宛若一幅中国文人山水画,美不胜收。
说到当工程兵,李先生立刻兴奋起来,这些石头带给他的,是一段值得自豪的回忆:那是1964年的夏天,李先生被派往大西北参加一项重要武器的试验工作,一群血气方刚的青年军官来到新疆,下了火车后又乘坐几辆大卡车在“搓板路”上颠簸了三天才到达目的地。那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帐篷支在沙滩上,行李铺在沙地上,一觉醒来全身是沙,于是战友们便找来拳头大小的石头铺在地上,还用这些石头在帐篷外的沙地上镶嵌出“身在戈壁,心向北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豪言壮语。就在这些石头中,李祖佑发现了石之美,开始了他长达四十余年的奇石收藏之旅。
李先生说玩石头玩的是文化,没有文化,石头便少了灵性。玩石头的人,把感情寄于石上,把心得写在纸上,传播开来,流传下去就成了文化。把石头玩成文化有两个前题,一,功夫在石外;二,赏石要用心。他精辟地总结了自己玩石头的体会。
采石:
大荒山上寻宝玉,
全在有心无意中;
事事有意又无意,
无意常在有意中;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
赏石:
奇石蕴润千般秀,
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赐奇石,人赋妙意;
人有多深,石有多深。
当问到李先生挑选奇石有没有标准时,他说,自然界的石头千奇百怪,我挑石头基本上是按艺术的标准,大致分为五种类型,每一种相应的标准为:
天然造型石——实为天工,宛若人作;
天然画面石——画入造化,造化夺画;
天然文字石——真草隶篆,一目了然;
矿物晶体石——造型美观,晶莹璀璨;
特殊怪石——稀少罕见,疑雾重重。
赏石如照镜,照到的是你自己,李先生说,玩上石头才发现自己才疏学浅。李先生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在部队从事的是保密工作。退休后,李先生告别了自己的专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起了奇石文化,近十年来,他撰写和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奇石艺术是发现艺术》、《摩尔雕塑与奇石艺术》、《奇石风靡柳州》(此文在泰国新中原报发表),《有艺术才有发展》、《有文化才有价值》、《有实践才有理论》、《有收藏才有市场》等文,从收藏家的角度客观论述了赏石文化的发展方向,备受石友们的关注。
“君子以玉比德”,赏石的终极目标是净化心灵、提高自身修养。谈到这个问题,李先生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他说,在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导中,有这样一个感人的场面,一名北京的小学生托记者带给灾区小朋友一个小盒子。记者把它交到映秀的小学生手中,孩子打开盒子一看,里面装着二十块钱和一块小石头。这块小石头,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严重自然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大美精神——坚强的象征,李先生说,这只是一个小学生的境界,却让我这年逾古稀的玩石人感动。
李先生说,能赶上现在这个好时代,他已经很满足了,现在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比成功更成功的是健康,比健康更健康的是快乐。”他玩石头,就是为了快乐。最近他成立了一个“开心赏石俱乐部”,让那些被孤独和疾病困扰的老人,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和学习负担重的中小学生都到这个俱乐部里来赏石、谈石,在与大自然的对话中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自己的内在能量,从而用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去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与烦恼,获得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喜悦的心情。
石头是伟大的,也是亲切的,它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浪花,也能让人在宁静中享受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