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程:线路全长约80公里,其中适合徒步的约60公里,最精华的一段路全程约15公里
线路状况:红军长征步道保留较完整
基本情况:从水城陡箐街上出发2公里到达左家寨,崖壁上刻有红色凹形斗大的三个字“猴儿关”,再步行2公里,抵达歪梳苗寨,领略体验挑花、刺绣、蜡染、剪纸、雕刻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观水城农民画传习基地,再步行4公里通过“三个关口”(“喉一关”“喉二关”和“喉三关”)这里曾经是有名的抗吴古战场,留下了古代商人运输货物的古驿道和红九军团长征时深深足迹;再步行4公里到达终点阿佐。
推荐理由:红九军团经过六盘水的三天时间,从水城县青林乡三锅庄入六盘水境内至盘州市滑石,沿途风光美丽,彝族风情、布依族风情、苗族风情浓郁,红色旅游线路与景区相联,是一条融合徒步、旅游、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的红色之路。
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都在六盘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遗迹和红色故事,比如“‘盘县会议’会址”、“水城县野钟虎跳石小渡口铁索桥”、“龙场碗厂”等等。
从水城县到盘州有一条全长约80公里的红军长征步道,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段既有红色文化,又弥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的红色步道亲身体验,即从水城陡箐街到三锅庄,途经猴儿关、古驿道等地。
陡箐镇猴儿关是一个苗族寨子,寨中妇女都会将长发盘于头顶,并将一把梳子斜插在发髻上。因此他们这个苗族支系被称为歪梳苗。走进寨子,我们发现村民房屋的墙壁上绘满了颜色艳丽的农民画,画卷从村口铺至寨中,描绘着苗家七彩的生活。原来,猴儿关农民画,是水城农民画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这个苗寨也因农民画声名鹊起。据介绍,水城农民画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记载,至今仍经久不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城农民画开始被专家认可,之后走出大山,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视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来到村里的画室,我们立即被画室里那一幅幅水城农民画烂漫的色彩迷住了。在那些柔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迷宫里,在那些对比强烈而热闹的色块之中,感受到了水城农民画的神秘、纯真、丰富、热烈;在那些大胆的变形,新奇的夸张,动静的变化之中,置身其间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水城农民画拙朴的艺术智慧。这些鲜艳的画面里有猴儿关祖辈留下来的传说、有中国传统历史典故、有水城的习俗、有过去和现代寨子里的人物,还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仿佛从画面中活生生地向我们走来,让人或喜悦,或激动,或忧伤,不能忘怀。水城农民画是水城地区特有的农民艺术语言,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是六盘水民间艺术的瑰宝。2010年,水城农民画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水城农民画成为了水城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除了大名鼎鼎的农民画,猴儿关歪梳苗寨还保留着传统精湛的苗绣手艺。据村里老人们说,歪梳苗支系祖居洞庭湖一带,为逃避战乱于几百年前迁到这里。于是歪梳苗的先辈把迁徙的历史绣在了花样之上。比如,一件看似简单的围腰,其实需要经过复杂的手工制作过程:从剪纸开始,到把剪下的花样一针一线的缝在布料上,整个过程,大概要花费一年的时间。
“我们的一位女祖先,在战乱中英勇奋战,不输男子,最后拖着负伤的身体,和其他战士一起关闭了寨门。为了感谢和纪念她对我们的庇佑,后人把围腰制成了寨门的样子,每天穿在身上,祈祷万事平安。”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她拿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围腰,是40年前绣的,绣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这些特殊围腰上的图案,主要以城池、山川、河流、房舍等为主题,装饰花纹有九曲江荷花、鱼花、火镰花等十余种。挑花刺绣难度也很大,要求花纹形、音、义涵义俱全,所以十分耗费时间与精力。
离开猴儿关,我們沿着古驿道继续前行。我们所走的这条古驿道修建于明朝,由奢香夫人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出的两条驿道中的其中一条,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的交通要道。这里曾是清初水西军抗击吴三桂的古战场,也留过红一方面军长征过此的革命足迹。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两千多人,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率领下,奉命完成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任务后,继续留在乌江以北牵制敌人。为策应主力红军进军云南,九军团向西推进,转战黔西北毕节地区。在突破敌人重兵的围击后,于 4月18日下午,红军到达水城东北边境的以角(1941年划属纳雍)。红军经过以角,为不扰民,不进民房,而是在场街附近山林里休息,在林间空地上做饭,在几个制高点上布防了警戒,并派人到场上采购补充给养,做群众工作,调查了解情况。当得知大土目安庆吾是一方之霸,民怨极大后,红军便立即派队伍捣其巢穴并缴获10多支枪。红军在以角将团丁缴械、为民惩霸以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行为,顿时传遍了以角周围的村村寨寨,红军声威大振,深得民心。
黄昏时分,红军从以角出发,行至水城县董地乡三锅庄,并在此宿营,这也就是我们此次重走长征路的最终的目的地。之后辗转进入盘州市普古丫口等地,并于21日与主力部队汇合。22日进入云南。
红九军团长征过水城期间,沿途张贴布告、标语,向百姓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和北上抗日的道理,水城米箩至今还留存当年红军留下的“还我山河”字样的标语,同时惩治当地恶霸地主,并开仓济贫。红九军团失散红军尹自勇、王红军、朱云先还在水城组织领导革命武装开展斗争,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水城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 孙晋楠 责任编辑/杨倩)
线路状况:红军长征步道保留较完整
基本情况:从水城陡箐街上出发2公里到达左家寨,崖壁上刻有红色凹形斗大的三个字“猴儿关”,再步行2公里,抵达歪梳苗寨,领略体验挑花、刺绣、蜡染、剪纸、雕刻等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观水城农民画传习基地,再步行4公里通过“三个关口”(“喉一关”“喉二关”和“喉三关”)这里曾经是有名的抗吴古战场,留下了古代商人运输货物的古驿道和红九军团长征时深深足迹;再步行4公里到达终点阿佐。
推荐理由:红九军团经过六盘水的三天时间,从水城县青林乡三锅庄入六盘水境内至盘州市滑石,沿途风光美丽,彝族风情、布依族风情、苗族风情浓郁,红色旅游线路与景区相联,是一条融合徒步、旅游、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的红色之路。
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都在六盘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遗迹和红色故事,比如“‘盘县会议’会址”、“水城县野钟虎跳石小渡口铁索桥”、“龙场碗厂”等等。
从水城县到盘州有一条全长约80公里的红军长征步道,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段既有红色文化,又弥漫着浓厚的民族风情的红色步道亲身体验,即从水城陡箐街到三锅庄,途经猴儿关、古驿道等地。
陡箐镇猴儿关是一个苗族寨子,寨中妇女都会将长发盘于头顶,并将一把梳子斜插在发髻上。因此他们这个苗族支系被称为歪梳苗。走进寨子,我们发现村民房屋的墙壁上绘满了颜色艳丽的农民画,画卷从村口铺至寨中,描绘着苗家七彩的生活。原来,猴儿关农民画,是水城农民画群体中最具代表性的,这个苗寨也因农民画声名鹊起。据介绍,水城农民画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就有记载,至今仍经久不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城农民画开始被专家认可,之后走出大山,进入现代人的生活视野,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来到村里的画室,我们立即被画室里那一幅幅水城农民画烂漫的色彩迷住了。在那些柔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迷宫里,在那些对比强烈而热闹的色块之中,感受到了水城农民画的神秘、纯真、丰富、热烈;在那些大胆的变形,新奇的夸张,动静的变化之中,置身其间的每一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水城农民画拙朴的艺术智慧。这些鲜艳的画面里有猴儿关祖辈留下来的传说、有中国传统历史典故、有水城的习俗、有过去和现代寨子里的人物,还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仿佛从画面中活生生地向我们走来,让人或喜悦,或激动,或忧伤,不能忘怀。水城农民画是水城地区特有的农民艺术语言,充满了泥土的芬芳,是六盘水民间艺术的瑰宝。2010年,水城农民画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五届群星奖”。水城农民画成为了水城县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
除了大名鼎鼎的农民画,猴儿关歪梳苗寨还保留着传统精湛的苗绣手艺。据村里老人们说,歪梳苗支系祖居洞庭湖一带,为逃避战乱于几百年前迁到这里。于是歪梳苗的先辈把迁徙的历史绣在了花样之上。比如,一件看似简单的围腰,其实需要经过复杂的手工制作过程:从剪纸开始,到把剪下的花样一针一线的缝在布料上,整个过程,大概要花费一年的时间。
“我们的一位女祖先,在战乱中英勇奋战,不输男子,最后拖着负伤的身体,和其他战士一起关闭了寨门。为了感谢和纪念她对我们的庇佑,后人把围腰制成了寨门的样子,每天穿在身上,祈祷万事平安。”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她拿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围腰,是40年前绣的,绣了足足一年半的时间。这些特殊围腰上的图案,主要以城池、山川、河流、房舍等为主题,装饰花纹有九曲江荷花、鱼花、火镰花等十余种。挑花刺绣难度也很大,要求花纹形、音、义涵义俱全,所以十分耗费时间与精力。
离开猴儿关,我們沿着古驿道继续前行。我们所走的这条古驿道修建于明朝,由奢香夫人亲率各部,组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辟出的两条驿道中的其中一条,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的交通要道。这里曾是清初水西军抗击吴三桂的古战场,也留过红一方面军长征过此的革命足迹。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两千多人,在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中央代表王首道率领下,奉命完成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任务后,继续留在乌江以北牵制敌人。为策应主力红军进军云南,九军团向西推进,转战黔西北毕节地区。在突破敌人重兵的围击后,于 4月18日下午,红军到达水城东北边境的以角(1941年划属纳雍)。红军经过以角,为不扰民,不进民房,而是在场街附近山林里休息,在林间空地上做饭,在几个制高点上布防了警戒,并派人到场上采购补充给养,做群众工作,调查了解情况。当得知大土目安庆吾是一方之霸,民怨极大后,红军便立即派队伍捣其巢穴并缴获10多支枪。红军在以角将团丁缴械、为民惩霸以及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行为,顿时传遍了以角周围的村村寨寨,红军声威大振,深得民心。
黄昏时分,红军从以角出发,行至水城县董地乡三锅庄,并在此宿营,这也就是我们此次重走长征路的最终的目的地。之后辗转进入盘州市普古丫口等地,并于21日与主力部队汇合。22日进入云南。
红九军团长征过水城期间,沿途张贴布告、标语,向百姓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和北上抗日的道理,水城米箩至今还留存当年红军留下的“还我山河”字样的标语,同时惩治当地恶霸地主,并开仓济贫。红九军团失散红军尹自勇、王红军、朱云先还在水城组织领导革命武装开展斗争,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给水城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文/ 孙晋楠 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