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孩子入学后适应新环境的快慢,继而影响学习成绩,因而培养幼儿主动性对其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意义。
对淘淘和小强这类不安分的孩子,老师们尽管疲于应对,但仍然默默地寄予厚望,因为他们身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未来学业生涯不可或缺的动力
每年小学新生入学,班主任总要私下讨论各班学生的情况,分辨哪些孩子是乖宝宝,哪些孩子是调皮鬼——
玲玲是个听话的女生,上学从来不迟到,上课从来不走神儿,作业总是按时完成,总之,老师怎么说,她就怎么做,不少做也不多做。比如,她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主动复习、预习,因为老师只是口头布置了这项任务,不需要写在纸上。班主任秦老师把这类学生称为“提线木偶”,恨不得每时每刻在他们的耳边叮嘱,否则他们就消极怠工。
小波是个乖乖的男生,总是低着头,眼神胆怯。他上课从来不做小动作,下课也不主动找同学玩,显得很孤僻。他的家庭作业总是出错,他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只能听懂一半,但他不愿请教同学和老师。几次课堂测验,他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学。
淘淘是个名副其实的淘气鬼,上课闲不住,总是不举手就站起来提问题。班主任批评他许多次,警告他不许再扰乱课堂纪律,但数学老师喜欢淘淘,因为淘淘提的问题很有趣,用术语表述就是具有“延展性”,说明他认真听课了,还能主动思考,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学霸。
小强精力旺盛,不仅对各项体育运动都在行,而且喜欢组织同学玩游戏,入学不到两周就成为全年级有名的“操场之王”。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小强很公正,也很讲民主,绝不恃强凌弱,同学们有了纠纷不是找老师告状,而是请小强评理。当然,小强有主持公道的愿望,却未必有这样的能力。比如,前不久隔壁班的男生小亁在跑步时故意绊倒了同班女生小惠,小强的裁决是让小惠踢小亁两脚来出气。此事后来差点被渲染成校园霸凌事件。小强不喜欢做作业,学习成绩中等,但听了老师说“学习好才能服众”的教导后,他埋头用功,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来,名列班级前五。两个月后,他高票当选班长。
小雨是个极受父母宠爱的女生,在家可以为所欲为。比如,她喜欢饲养小动物,家里养了两条狗、三只猫、一只蜥蜴、一只巴西鹦鹉和二十多条热带鱼,前不久她要求再养两只仓鼠,爸爸妈妈也不反对,还主动帮她在车库腾出一个角落来安顿仓鼠,以免被猫骚扰。一年级的功课对小雨来说十分轻松,她手绘的宠物海报和整理的动物习性资料让老师们赞不绝口,认定小雨的父母是生物学家,否则不会支持女儿如此折腾。其实,小雨的父母都是机械设计师,他们宠女儿绝不盲目:“压制孩子的正当兴趣,等于抑制她的学习欲望,我们不敢那样做。”
班主任们一致认为,最让他们担心的是玲玲和小波这样的乖孩子;对淘淘和小强这类不安分的孩子,老师们尽管疲于应对,但仍然默默地寄予厚望,因为他们身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未来学业生涯不可或缺的动力;对小雨父母的开明,老师们钦佩不已:有这样的智慧父母,是孩子天大的福气。
主动性较强的小学生会把他们在幼儿期对玩具、游戏等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因而大多会成为学霸
心理学认为,主动性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的探索愿望,是人面对世界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主动性经常表现为热情、进取、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等。
主动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但強弱有别。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生活由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主动性的强弱显得尤为明显。主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孩子入学后适应新环境的快慢,继而影响学习成绩,因而培养幼儿主动性对其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意义。
对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轨迹,家长们需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孩子的主动性萌芽于婴儿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四个月到七八个月之间,开始出现对因果关系的萌芽式理解。把一个玩具悬挂在婴儿头上,婴儿偶然用手碰到玩具,玩具就会摆动起来。若干次尝试之后,婴儿发现,只要用手碰玩具,它就会摆动,于是反复地碰那个玩具。这完全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玩具未受力时保持静止,受力才会摆动。这标志着,婴儿开始理解,他凭自己的力量,可以使身边的事物发生变化并给自己带来快乐。
婴儿期的其他主动性表现还有:两三个月时对复杂图形有辨别能力;4~6个月时形成了对陌生人面孔和声音的配对知觉;8~12个月时能完成简单的“找东西”任务;1岁左右能完成诸如搭积木、涂鸦、扮鬼脸等任务;等等。
其次,幼儿期是孩子主动性快速增强的时期,并出现巨大的个体差异。
进入幼儿期,孩子像是登上了一个展示自己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舞台,抓住一切机会充分来表演。
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对新奇玩具和物品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为此可能会破坏性地拆开一个玩具,看看里面有什么。主动性强的幼儿更喜欢玩构造类玩具,如积木、乐高和其他需要自己拼装的玩具。
在上课和集体游戏中,孩子的主动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差异也非常明显。在听幼儿园老师讲新知识时,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喜欢坐在前排,注意力集中,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玩集体游戏时,他们喜欢当“头儿”,喜欢自己制订和修改游戏规则,喜欢给同伴分配任务。而主动性较差的孩子,上课时喜欢靠后坐,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提问题时低下头,在游戏活动中总是被动跟随。
在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和幻想能力达到一生中的高峰。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能把个人使用过的东西加以改造和重组,在他们的绘画、手工作品中表现出来,有些孩子的作品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研究证明,幼儿期善于发起扮演角色游戏,且游戏内容丰富和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通常在社会性和智力发展方面比其他孩子更成熟。
在对人方面,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其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程度较弱,能较早地接纳陌生人,让别人抱,朝他们微笑,回答他们的问题,和他们谈话。在进入幼儿园后,他们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停止哭泣,接受别人安慰,发起同伴游戏。在幼儿园,他们善于亲近老师、敢于向陌生老师问好,也能主动发起合作游戏和同伴互动。在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中,他们显得大胆而有礼貌,敢于接近陌生的亲戚和父母的朋友、同事。 再次,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主动性会逐渐从游戏迁移到学习上。
进入小学以后,主动性较强的小学生会延续他们在幼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被选为班干部,在学习和班集体活动中当“头儿”,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欢迎,享有较高威信。这将保证他们能平稳度过疾风暴雨般的青少年期,减少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烦恼。
主动性较强的小学生会把他们在幼儿期对玩具、游戏、绘画、手工等方面的兴趣和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对自己感兴趣科目的学习积极性甚高。他们上课时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活跃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参加讨论;有不懂的问题会主动接近老师,寻求帮助;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认真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作业中有错误,他们会认真反思原因,及时填缺补漏;考试之前,他们会认真复习准备,不需要老师和父母提醒。
主动性极为突出的少数中小学生,会因为个人兴趣,在几天时间内把一本语文教材读完,或在几周内把本学期的数学或物理、化学、外语教材全部自学掌握,或自己上网查找与课程有关的大量参考材料,或买来相关的参考书籍阅读,或自己购买感兴趣的科普书籍、人物传记阅读,或出于个人兴趣报名参加某种特长班,或很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或因为个人兴趣和努力,很早就掌握连成人都望尘莫及的某种专长,如书法、绘画、声乐、器乐、作曲、文学创作、科学小发明、棋类、竞技体育等。
最后,主动性将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
进入大学和成人期之后,人的主动性表现更加成熟和丰富多样,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企业家、宗教与政治领袖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研究发现,这些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起源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培养主动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幼儿主动性的强与弱,决定了他未来学习生涯的成与败。那么,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怎样做才能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呢?
第一,发现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興趣所在,还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幼儿园老师布置了画荷花的作业,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家长就有必要带孩子去公园或郊外观察荷花,认识其颜色、花形等,还要上网了解荷花的花期、品种和食用价值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及时表扬和鼓励。
为了能让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家长应该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多表扬他。表扬可以稍微夸大,使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形成自信心。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家人的关心和鼓励下,孩子的辨别能力会增强,从而更加爱学习。
第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独立房间,至少是相对固定的角落,让孩子不受干扰地学习。
物质环境在孩子主动探索过程中起着桥梁与载体的作用。孩子需要依附于这些实体来操作与思考,所以家长要为孩子购置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比如画笔、画纸、望远镜、螺丝刀、镊子等,供孩子自由探索。
第四,教孩子主动交际的方法。
家长可以从教孩子礼貌用语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交际语言。如“我是这样想的”“你怎么看”“我们先试试这样”“你说得很有道理”等。
家长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孩子参加社交,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比如让孩子独自去买瓶水,旅游时鼓励孩子向陌生人问路。对孩子来说,这些任务刚开始时可能很艰难,但只要成功一次,他就会乐此不疲,交际能力不知不觉就增强了。
培养主动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编辑:陈彤】
对淘淘和小强这类不安分的孩子,老师们尽管疲于应对,但仍然默默地寄予厚望,因为他们身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未来学业生涯不可或缺的动力
每年小学新生入学,班主任总要私下讨论各班学生的情况,分辨哪些孩子是乖宝宝,哪些孩子是调皮鬼——
玲玲是个听话的女生,上学从来不迟到,上课从来不走神儿,作业总是按时完成,总之,老师怎么说,她就怎么做,不少做也不多做。比如,她每天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来不主动复习、预习,因为老师只是口头布置了这项任务,不需要写在纸上。班主任秦老师把这类学生称为“提线木偶”,恨不得每时每刻在他们的耳边叮嘱,否则他们就消极怠工。
小波是个乖乖的男生,总是低着头,眼神胆怯。他上课从来不做小动作,下课也不主动找同学玩,显得很孤僻。他的家庭作业总是出错,他说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他只能听懂一半,但他不愿请教同学和老师。几次课堂测验,他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学。
淘淘是个名副其实的淘气鬼,上课闲不住,总是不举手就站起来提问题。班主任批评他许多次,警告他不许再扰乱课堂纪律,但数学老师喜欢淘淘,因为淘淘提的问题很有趣,用术语表述就是具有“延展性”,说明他认真听课了,还能主动思考,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成为学霸。
小强精力旺盛,不仅对各项体育运动都在行,而且喜欢组织同学玩游戏,入学不到两周就成为全年级有名的“操场之王”。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小强很公正,也很讲民主,绝不恃强凌弱,同学们有了纠纷不是找老师告状,而是请小强评理。当然,小强有主持公道的愿望,却未必有这样的能力。比如,前不久隔壁班的男生小亁在跑步时故意绊倒了同班女生小惠,小强的裁决是让小惠踢小亁两脚来出气。此事后来差点被渲染成校园霸凌事件。小强不喜欢做作业,学习成绩中等,但听了老师说“学习好才能服众”的教导后,他埋头用功,学习成绩很快赶了上来,名列班级前五。两个月后,他高票当选班长。
小雨是个极受父母宠爱的女生,在家可以为所欲为。比如,她喜欢饲养小动物,家里养了两条狗、三只猫、一只蜥蜴、一只巴西鹦鹉和二十多条热带鱼,前不久她要求再养两只仓鼠,爸爸妈妈也不反对,还主动帮她在车库腾出一个角落来安顿仓鼠,以免被猫骚扰。一年级的功课对小雨来说十分轻松,她手绘的宠物海报和整理的动物习性资料让老师们赞不绝口,认定小雨的父母是生物学家,否则不会支持女儿如此折腾。其实,小雨的父母都是机械设计师,他们宠女儿绝不盲目:“压制孩子的正当兴趣,等于抑制她的学习欲望,我们不敢那样做。”
班主任们一致认为,最让他们担心的是玲玲和小波这样的乖孩子;对淘淘和小强这类不安分的孩子,老师们尽管疲于应对,但仍然默默地寄予厚望,因为他们身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未来学业生涯不可或缺的动力;对小雨父母的开明,老师们钦佩不已:有这样的智慧父母,是孩子天大的福气。
主动性较强的小学生会把他们在幼儿期对玩具、游戏等方面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因而大多会成为学霸
心理学认为,主动性是指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支配下的探索愿望,是人面对世界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主动性经常表现为热情、进取、乐于尝试、敢于冒险等。
主动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质,但強弱有别。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生活由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学习为主,主动性的强弱显得尤为明显。主动性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孩子入学后适应新环境的快慢,继而影响学习成绩,因而培养幼儿主动性对其入学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大意义。
对于孩子主动性的发展轨迹,家长们需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首先,孩子的主动性萌芽于婴儿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婴儿在四个月到七八个月之间,开始出现对因果关系的萌芽式理解。把一个玩具悬挂在婴儿头上,婴儿偶然用手碰到玩具,玩具就会摆动起来。若干次尝试之后,婴儿发现,只要用手碰玩具,它就会摆动,于是反复地碰那个玩具。这完全符合牛顿第一定律:玩具未受力时保持静止,受力才会摆动。这标志着,婴儿开始理解,他凭自己的力量,可以使身边的事物发生变化并给自己带来快乐。
婴儿期的其他主动性表现还有:两三个月时对复杂图形有辨别能力;4~6个月时形成了对陌生人面孔和声音的配对知觉;8~12个月时能完成简单的“找东西”任务;1岁左右能完成诸如搭积木、涂鸦、扮鬼脸等任务;等等。
其次,幼儿期是孩子主动性快速增强的时期,并出现巨大的个体差异。
进入幼儿期,孩子像是登上了一个展示自己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舞台,抓住一切机会充分来表演。
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对新奇玩具和物品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为此可能会破坏性地拆开一个玩具,看看里面有什么。主动性强的幼儿更喜欢玩构造类玩具,如积木、乐高和其他需要自己拼装的玩具。
在上课和集体游戏中,孩子的主动性表现得非常突出,差异也非常明显。在听幼儿园老师讲新知识时,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喜欢坐在前排,注意力集中,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玩集体游戏时,他们喜欢当“头儿”,喜欢自己制订和修改游戏规则,喜欢给同伴分配任务。而主动性较差的孩子,上课时喜欢靠后坐,注意力不够集中,老师提问题时低下头,在游戏活动中总是被动跟随。
在幼儿期,孩子的想象和幻想能力达到一生中的高峰。在没有成人指导的情况下,他们能把个人使用过的东西加以改造和重组,在他们的绘画、手工作品中表现出来,有些孩子的作品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研究证明,幼儿期善于发起扮演角色游戏,且游戏内容丰富和充满想象力的孩子,通常在社会性和智力发展方面比其他孩子更成熟。
在对人方面,主动性较强的孩子,其分离焦虑和陌生人焦虑的程度较弱,能较早地接纳陌生人,让别人抱,朝他们微笑,回答他们的问题,和他们谈话。在进入幼儿园后,他们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停止哭泣,接受别人安慰,发起同伴游戏。在幼儿园,他们善于亲近老师、敢于向陌生老师问好,也能主动发起合作游戏和同伴互动。在家庭和其他社会环境中,他们显得大胆而有礼貌,敢于接近陌生的亲戚和父母的朋友、同事。 再次,在幼小衔接阶段,孩子的主动性会逐渐从游戏迁移到学习上。
进入小学以后,主动性较强的小学生会延续他们在幼儿期形成的行为方式,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被选为班干部,在学习和班集体活动中当“头儿”,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欢迎,享有较高威信。这将保证他们能平稳度过疾风暴雨般的青少年期,减少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烦恼。
主动性较强的小学生会把他们在幼儿期对玩具、游戏、绘画、手工等方面的兴趣和动机,迁移到学习上来,对自己感兴趣科目的学习积极性甚高。他们上课时能全神贯注地听讲,活跃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参加讨论;有不懂的问题会主动接近老师,寻求帮助;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认真预习第二天要学的内容;作业中有错误,他们会认真反思原因,及时填缺补漏;考试之前,他们会认真复习准备,不需要老师和父母提醒。
主动性极为突出的少数中小学生,会因为个人兴趣,在几天时间内把一本语文教材读完,或在几周内把本学期的数学或物理、化学、外语教材全部自学掌握,或自己上网查找与课程有关的大量参考材料,或买来相关的参考书籍阅读,或自己购买感兴趣的科普书籍、人物传记阅读,或出于个人兴趣报名参加某种特长班,或很早地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或因为个人兴趣和努力,很早就掌握连成人都望尘莫及的某种专长,如书法、绘画、声乐、器乐、作曲、文学创作、科学小发明、棋类、竞技体育等。
最后,主动性将持续影响孩子的一生。
进入大学和成人期之后,人的主动性表现更加成熟和丰富多样,很多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企业家、宗教与政治领袖等,在这方面都有突出表现。研究发现,这些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多起源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
培养主动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幼儿主动性的强与弱,决定了他未来学习生涯的成与败。那么,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怎样做才能增强孩子的主动性呢?
第一,发现孩子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興趣所在,还要善于将孩子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幼儿园老师布置了画荷花的作业,孩子对此非常感兴趣,家长就有必要带孩子去公园或郊外观察荷花,认识其颜色、花形等,还要上网了解荷花的花期、品种和食用价值等。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完成作业,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二,及时表扬和鼓励。
为了能让孩子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家长应该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多表扬他。表扬可以稍微夸大,使孩子认为自己真的很棒,形成自信心。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客观地分析失败原因,与孩子共同寻找解决的办法,在家人的关心和鼓励下,孩子的辨别能力会增强,从而更加爱学习。
第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果条件允许,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独立房间,至少是相对固定的角落,让孩子不受干扰地学习。
物质环境在孩子主动探索过程中起着桥梁与载体的作用。孩子需要依附于这些实体来操作与思考,所以家长要为孩子购置必不可少的学习用品,比如画笔、画纸、望远镜、螺丝刀、镊子等,供孩子自由探索。
第四,教孩子主动交际的方法。
家长可以从教孩子礼貌用语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交际语言。如“我是这样想的”“你怎么看”“我们先试试这样”“你说得很有道理”等。
家长要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孩子参加社交,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比如让孩子独自去买瓶水,旅游时鼓励孩子向陌生人问路。对孩子来说,这些任务刚开始时可能很艰难,但只要成功一次,他就会乐此不疲,交际能力不知不觉就增强了。
培养主动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要充分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其年龄特点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