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新体验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hux1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令师者最头疼的是作文教学,最辛苦的是作文的批改。按传统习惯,学生作文之后,老师便挑灯夜战,对其精批细改。老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往往事半功倍,收效甚微。因为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常常关心的是此次作文的分数、等级或作文后的评语。顷刻之间,作文本便进入了书包或放进了抽屉,等待下次作文时,作文本才能重见天日。老师的苦心孤诣却不能产生实质性的效应,学生作文的优劣得失学生自己难以明察。老师在作文评讲时,因时间的局限,也只能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而不能面面俱到。作文的评讲往往是马后炮。作文如何修改才有实效呢?我从实践中总结出几种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自我修改法
  
  学生作完作文后,让其自己对自己作文反复吟诵,自我陶醉、自我修改,自己给自己的作文下评语、打分数、划等级,自我感觉良好后,方可交卷。老师评阅时,不在原文上作过多的增删,只提建议,评定对该习作的感受,让学生结合老师的意见,重新审视自己的习作,或增、或减、或改,自己动手。结合老师的评语,给修改后的习作再下评语。一篇习作,三次评语,老师一次,学生两次。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初稿沾沾自喜,通过自己的潜心推敲,往往改得面目全非,或全盘否定。通过自己反复酝酿,最终定稿的习作,或妙语连珠,或神采飞扬,令老师叹为观止。通过此项训练,学生习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这一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刚开始训练时,时间一定给学生留充裕,之后逐渐压缩时间,最终从议、写、改、誊不超过八十分钟。平时习作重在训练,不像考试作文那样要求一气呵成,长此以往,便可功到自然成,即使是考试也游刃有余。
  
  二、交换修改法
  
  自我修改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维的定向性。即使是搜肠刮肚,也难免山穷水尽,黔驴技穷之窘况。如果旁人稍加点拨,就会茅塞顿开,文思泉涌。学生对自己的习作的修改往往出现乏味,而对别人的习作评头论足,往往盎然,这也应证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古语。交换方式可:自主合作,也可抓阄,还可由老师指定安排。交换修改,老师预前可作些部署,提些要求,必须尊重对方,不可在别人原文上作过多修改,修改的意见一定与对方交流,注意评语的规范化、等级的合理化。充分肯定对方的优点,借鉴别人的长处,老师抽查时,一定要侃侃而谈自己的修改思路,谈出自己的感受,力争做到听、说、读、写的训练并举。交换修改一定要不断变换合作对象,才能使被修改者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使被修改者广纳百家之言。此项修改法,存在水平上的差异,作文水平高的学生若修改作文水平低的学生的习作,会居高临下,批驳得千疮百孔,一无是处。作文水平低的学生若去修改作文水平高的学生的习作,会自惭形秽,无所适从。老师一定注意引导,贯彻交换修改的宗旨:大胆、友善、合作、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对作文能力强的学生一定要他们发扬“帮、扶、带”的精神。对作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一定鼓励他们,给他们呐喊助威,鼓起“学、赶、超”的斗志。
  
  三、分组修改法
  
  一个教学班有几个学习小组,作文修改也可分成几个修改小组,在事前一定要有机搭配,一方面作文能力强弱的搭配;另一方面学生个性的搭配。所谓人物的个性,部分学生能力全面,能说、善写。作文修改必须口、手、脑并用,力求每个小组修改时气氛活跃,总结得体。分组修改法,要因时、因地而论,采取不同的手段。作为农村小学而言,没有先进的投影设备,学生的习作只能让其宣读,其他同学洗耳恭听,然后共同评议。这一方法虽有诸多弊端,如:文中的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不能一目了然。要解决这一缺陷,要么传阅,要么共同围观。此举却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培养了学生高度的自觉性,还训练了学生记忆、思维、总结的能力。分组修改法的最大优点是:百家争鸣,相得益彰。
  
  四、课外修改法
  
  所谓的课外修改法,就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习作,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如,春天到了,室外万木复苏,百花齐放,一派生机盎然,我曾布置一个题目:《山村的春天》,作文前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想象、自由作文。我在评阅时,发现学生的习作中,有许多句段带着明显的模仿痕迹。文章题目是“山村的春天”而内容却成了“城市的花园”。看后让人啼笑皆非。课余,我率全班学生走出校门,爬山涉水,饱览家乡春景,感悟家乡春韵,然后伫立山头,让学生开怀畅叙,老师适时点化,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即兴修改、即兴而作。此时此刻,学生文兴大发,欣然命笔,作罢互相观摩,反复润色。时下,学生笔下的习作再不是呆板的素描作品。“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活泼、清晰的画面跃然纸上。
  作文修改的方式很多,不可如法炮制,要因时、因地、因人而论。在作文修改过程中,学生是主体,但老师并非大撒乎,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作者联通:637300 四川省南部县光中乡第二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要求。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开篇引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语文教学中教师导入新课,如果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习兴趣,
期刊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信息时代对数学教学的要求。    一、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挖掘教
期刊
2001年起我校就被定为最早的一轮课改实验学校,到今年正好是经历了一轮。送走第一届的课改新生,坐下来细细思索自己这六年来的教学,时而轰轰烈烈,时而迷雾重重;时而大刀阔斧,时而亡羊补牢,……没有任何辅助材料,一本教学用书成了我的唯一的“宝贝”。课前课后,甚至睡觉前也常拿出翻翻,就怕自己读不懂、读不透而误人子弟。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地过了六年。在学生取得辉煌成绩之时,我也长长地抒了一口气。在我看来,这个
期刊
教学重点:  1.了解范仲淹的有关文学常识。教师范读课文,激励学生古文兴趣。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大语文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反复颂读第一段,理解其内容含义。  5.学习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内容:  1名句古诗词欣赏。2.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4个学生上黑板来写几个名字。  韩愈、
期刊
如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直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应用知识的过程,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身价值的存在,这才真正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素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真正体现学习的主体地位。  数学教学活动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
期刊
最近,我上了一节录像课《嘀哩嘀哩》,在进行歌曲教学时我巧妙地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利用打击乐的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歌曲的欢快情绪,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心情愉悦、快乐歌唱。    一、采用听想法和启发式的教学,利用多种手段寻找音乐形象,从而体会歌曲内容、掌握歌曲形象,感受歌曲情绪    《嘀哩嘀哩》是一首以儿童天真、活泼的语气歌唱美丽的春天,抒发心中无限欢乐的歌曲。在教
期刊
本模式是以初二年级的学习者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个案探索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和口语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使交际行为(即口语训练)带有“任务型”(即语法教学)的特点。  下面我通过二个课堂案例:宾语从句之口语训练(以下简称“个案A”)和被动语态之口语训练(以下简称“个案B”)的研究,以课堂实录、问卷调查、课后总结等形式全方位诠释语法教学之口语训练这个模式,以期为提高学生兴趣及课堂效率提供一条不同的
期刊
人与人之间互相传递信息,互相交流思想感情,最主要的方式是进行口头交际,也就是“说话”,即“口语”。但口语的进行受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书面语的产生。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也就是说书面语比口语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低年级是培养语言智能的最佳时期,因此,写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是语文
期刊
学生识字是为了阅读打基础。实际上,在识字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启蒙式阅读了。比如,学一个字组一个词、用词说一句话等。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就能阅读较长篇幅的课文,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怎样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喜欢阅读,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激情是教学中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根据“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尝试着使用“激趣阅读”的教法,效果很好。    一 在交流中激趣   
期刊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进一步向城市涌进,广大农村出现了青壮年少见、老弱病残留守在家的状况,在这些留守人群中,心理和身体正处于发育期的儿童和少年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升高。以我乡为例,2006年,全校676名学生,“留守儿童”有335人,占49.5%,2007年,全校643名学生有427人是“留守儿童”,占66.4%。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增多。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