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91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依托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讲解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5E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运用的实践方法。这是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的核心成员贝比(R.Bybee)提出和发展完善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强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调查与实验来解决学习的问题,特别是强调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探究等方式对科学概念与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建构。它包括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扩展(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这五个环节,所以又简称为 “5E”教学法。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中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主要揭示的是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我们运用5E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实践安排。
一、教材和方法分析
为何在这一章节运用此方法,主要在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可以推动学生自我探究以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是非常契合的,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来自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景、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实现自我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属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迥异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功能,对于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系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本节所有内容,符合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的要求,并且能够很好地提供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相关内容。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5E教学法的步骤,我们具体做如下教学演示。
二、教学过程与分析
1、参与
学习活动必须是充分参与的,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通过创设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情景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冲突,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建构和讨论中。
步骤:演示教材中为探讨问题提供的渗透装置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反应——老师用系列问题引领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扩展理解——学生讨论得出完成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浓度差)——总结结论:水分子能通过半透膜从单位体积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即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运输。
进一步思考的引导:通过三块一样大小的萝卜条,一个不做任何处理,另外两块分别放入浓盐水和清水中,让学生观察其变化。不作处理的没有变化,浓盐水中的变柔软;清水中的变硬挺,通过观察,老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一情景中,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无法回答,因此就会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更浓的探究兴趣。
2、探究
探究是“5E”学习法的中心环节,根据上一环节的讨论、实验、合作探究等,老师已经帮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渐建立了宏观的认知,即植物个体的变化与植物的微观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之间有联系。同时,利用学生关于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三个萝卜条的变化不一样。同时,再用一个实验推动探究。准备好实验的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显微镜等。
根据植物失水、缺水等生活常识,结合上一阶段的实验情况和相关背景知识,全班可以选取“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当于半透膜吗?”、“植物细胞失去的水来自细胞内的哪个结构?”以及“植物细胞分别在何浓度溶液中吸水或失水?”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我们将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分组进行讨论,并通过洋葱片细胞的相关实验来完成。在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①选择怎样的材料、如何操作才能观察到液泡?②需要观察哪些溶液下的植物细胞?③这些溶液下的植物细胞先后观察顺序如何安排,才能观察到细胞失水、吸水两种情况下液泡大小的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加强引导与帮助,推动学生努力运用原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实验,从而建构新概念,帮助他们提高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实验能力等。
3、解释
引导学生在这一阶段探究实验的相关现象和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让他们尽量解释阐述对概念和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而让学生理解如下知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失去的水来自于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时,细胞渗透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也就是发生了质壁分离。反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扩展
这一阶段主要推进学生在实验、分析、建构知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新概念、新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一方面可以就原有实验进行继续分析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安排新的实验让学生课后自己操作,并认真写出观察报告和分析报告。
5、评价
课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反思,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参与实验、知识理解等各个方面来反思自己。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然后通过双向的评价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明秋.Web2.0在文献检索课“5E”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9,(1):66~69.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生物必修2《遺传与进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0~64
[3] 代鸣,姚宝骏.5E 学习环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8,(7):18~19
[4]马文奎.美国BSCS教材中的“5E”教学模式.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4):39~40
[5]方许武.“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因”一节教学难点的突破[J].生物学教学,2012,37(5):23~24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依托一定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讲解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5E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运用的实践方法。这是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的核心成员贝比(R.Bybee)提出和发展完善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强调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调查与实验来解决学习的问题,特别是强调组建合作学习小组,通过探究等方式对科学概念与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建构。它包括参与(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扩展(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这五个环节,所以又简称为 “5E”教学法。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中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主要揭示的是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我们运用5E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实践安排。
一、教材和方法分析
为何在这一章节运用此方法,主要在于物质跨膜运输的相关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可以推动学生自我探究以完成知识的建构。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主张是非常契合的,因为他们认为,学生的知识并非来自教师的传授,而是在一定的情景、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相应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实现自我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属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迥异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功能,对于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系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本节所有内容,符合探究性学习和教学的要求,并且能够很好地提供实验和理论分析的相关内容。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5E教学法的步骤,我们具体做如下教学演示。
二、教学过程与分析
1、参与
学习活动必须是充分参与的,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通过创设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情景问题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在认知方面的冲突,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概念建构和讨论中。
步骤:演示教材中为探讨问题提供的渗透装置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反应——老师用系列问题引领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扩展理解——学生讨论得出完成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浓度差)——总结结论:水分子能通过半透膜从单位体积多的一侧向水分子少的一侧(即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运输。
进一步思考的引导:通过三块一样大小的萝卜条,一个不做任何处理,另外两块分别放入浓盐水和清水中,让学生观察其变化。不作处理的没有变化,浓盐水中的变柔软;清水中的变硬挺,通过观察,老师问学生这是为什么,这一情景中,学生发现自己原有的知识无法回答,因此就会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发更浓的探究兴趣。
2、探究
探究是“5E”学习法的中心环节,根据上一环节的讨论、实验、合作探究等,老师已经帮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渐建立了宏观的认知,即植物个体的变化与植物的微观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之间有联系。同时,利用学生关于植物细胞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三个萝卜条的变化不一样。同时,再用一个实验推动探究。准备好实验的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质量分数为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显微镜等。
根据植物失水、缺水等生活常识,结合上一阶段的实验情况和相关背景知识,全班可以选取“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当于半透膜吗?”、“植物细胞失去的水来自细胞内的哪个结构?”以及“植物细胞分别在何浓度溶液中吸水或失水?”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我们将学生分成6人一小组,分组进行讨论,并通过洋葱片细胞的相关实验来完成。在实验中提醒学生注意:①选择怎样的材料、如何操作才能观察到液泡?②需要观察哪些溶液下的植物细胞?③这些溶液下的植物细胞先后观察顺序如何安排,才能观察到细胞失水、吸水两种情况下液泡大小的变化?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加强引导与帮助,推动学生努力运用原有知识进行思考和实验,从而建构新概念,帮助他们提高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实验能力等。
3、解释
引导学生在这一阶段探究实验的相关现象和结构,进行科学的分析,让他们尽量解释阐述对概念和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而让学生理解如下知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植物细胞失去的水来自于液泡。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时,细胞渗透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分开,也就是发生了质壁分离。反之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4、扩展
这一阶段主要推进学生在实验、分析、建构知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对新概念、新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应用。一方面可以就原有实验进行继续分析深入研究,一方面可以安排新的实验让学生课后自己操作,并认真写出观察报告和分析报告。
5、评价
课后必须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自我反思,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参与实验、知识理解等各个方面来反思自己。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然后通过双向的评价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明秋.Web2.0在文献检索课“5E”教学模式中的应用.情报科学,2009,(1):66~69.
[2]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生物必修2《遺传与进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60~64
[3] 代鸣,姚宝骏.5E 学习环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教学,2008,(7):18~19
[4]马文奎.美国BSCS教材中的“5E”教学模式.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4):39~40
[5]方许武.“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因”一节教学难点的突破[J].生物学教学,2012,37(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