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对社会各方面都具有根本的指导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管理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4-0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那么,如何在电大管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一、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一是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制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要以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实施和完善全面、协调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在学校质量管理的点、线、面上,从学校规划策略、确立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制定、考评督办检查以及奖励惩罚等都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
二是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能者多得,优质多酬,校内分配按不同岗位设置岗位津贴。设立和不断完善“优秀”奖,以优质的管理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拉开差距,好的重奖,不好的不奖,甚至罚。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三是以规范为准则,形成和实施学校管理制度。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上,制定“常规管理检查制度”和“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使教职工在每个教学、管理环节上都遵循必要的规程,促进整个教学、管理环节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保障了学校常规教学秩序。
二、以人为本,对教师实施科学管理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其管理也就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学校的存亡。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视为核心,所以,学校要发展,就必须保证学校是真正服务于教师。
(一)发扬民主作风,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是特殊知识分子,其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是非观念强,信息灵通,遇事都善于思考,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教职工当家作主,参与学校的管理,关注学校的发展,是教职工的民主权利,也是教职工的精神需要。因此,学校经常把学校的成就、发展前景和学校的重要决策告诉教职工,建立教代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召开民主恳谈会等,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但增强了教职工的群体意识,还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提高了领导的决策水平,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注重人文关怀,依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对于学校来说,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和发展,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核心,就是使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给劳动者以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保障。目前,学校教职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低,管理者要理解和体谅其苦衷,尽可能的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安居方能乐业,只有生活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重视教职工的精神需要。它要求管理者尊重教师,虽然工作分工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它要求管理者知人善任,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来分配工作,做到扬长避短,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指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它要求管理者支持并尽可能的为教职工的进修提高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满足教职工文化学习、业务进修与提高的需求。
3.增强集体意识,激发教职工的团体性动机
管理者应注意建设具有较强凝聚力的集体,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发挥集体与组织对个人影响的激励作用。
4.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建立和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指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协调,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系、民主风趣浓厚。心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每个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组织中建立和疏通信息联系与沟通渠道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途径。沟通可以使组织的成员认清形势,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沟通可以稳定职工思想,统一组织行动。建立宽松民主的氛围,使每个组织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挖掘职工潜能,很好地确立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建立科学化机制,发展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发展人是学校办学的最高目标。虽然最终是让学生发展,但让教师发展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科学的发展人,促进人有所长,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化机制,实现严宽有度,张弛有法,健全约束机制。严格管理,即建立一套以岗位责任制、教学常规、师德规范、奖罚制度为主体的管理规章体系。严肃考评,即将考评与测评相结合,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力求评价客观、公正,从而达到奖优激劣促中间,使教师在竞争中求发展,完善激励机制。并善于大胆“授”权,依靠职工,尊重职工的创造性劳动,将职工吸引到管理中来,并让他们独当一面。
三、健康和谐,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过:“一个美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因此,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的氛围,使校园环境融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为一体,让师生在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达到一种“物与我俱,物使我高”境界;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强化学校“三风”建设。“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总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人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冉和平,《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J].重庆行政,2007,(4)。
[4]赵德清,《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2)。
[5]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管理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124-02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那么,如何在电大管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与人文关怀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
一、与时俱进,建立科学管理制度
一是以质量为核心,形成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制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益和教育质量,要以实施学校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实施和完善全面、协调的学校质量管理制度。在学校质量管理的点、线、面上,从学校规划策略、确立发展目标、工作计划制定、考评督办检查以及奖励惩罚等都形成一整套系统、全面、协调的管理制度。
二是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和实施教职工奖励分配制度。打破平均主义,能者多得,优质多酬,校内分配按不同岗位设置岗位津贴。设立和不断完善“优秀”奖,以优质的管理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拉开差距,好的重奖,不好的不奖,甚至罚。充分发挥奖励机制的导向激励作用。
三是以规范为准则,形成和实施学校管理制度。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上,制定“常规管理检查制度”和“教师业绩考评制度”,使教职工在每个教学、管理环节上都遵循必要的规程,促进整个教学、管理环节始终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保障了学校常规教学秩序。
二、以人为本,对教师实施科学管理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对其管理也就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和学校的存亡。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视为核心,所以,学校要发展,就必须保证学校是真正服务于教师。
(一)发扬民主作风,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是特殊知识分子,其知识面广,理论水平高,是非观念强,信息灵通,遇事都善于思考,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让教职工当家作主,参与学校的管理,关注学校的发展,是教职工的民主权利,也是教职工的精神需要。因此,学校经常把学校的成就、发展前景和学校的重要决策告诉教职工,建立教代会并定期召开会议,召开民主恳谈会等,并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不但增强了教职工的群体意识,还能为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提高了领导的决策水平,有利于学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注重人文关怀,依靠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对于学校来说,重视人的价值、尊严和发展,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核心,就是使教师成为管理的主体,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给劳动者以物质利益,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也是满足人生存需要的保障。目前,学校教职工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低,管理者要理解和体谅其苦衷,尽可能的提高教职工的福利待遇,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安居方能乐业,只有生活问题得到妥善处理,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2.重视教职工的精神需要。它要求管理者尊重教师,虽然工作分工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它要求管理者知人善任,能根据每位教师的不同特点来分配工作,做到扬长避短,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指出:“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它要求管理者支持并尽可能的为教职工的进修提高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办法满足教职工文化学习、业务进修与提高的需求。
3.增强集体意识,激发教职工的团体性动机
管理者应注意建设具有较强凝聚力的集体,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增强教职工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发挥集体与组织对个人影响的激励作用。
4.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建立和疏通信息沟通渠道
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指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协调,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系、民主风趣浓厚。心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每个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组织中建立和疏通信息联系与沟通渠道是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途径。沟通可以使组织的成员认清形势,使决策更加合理、有效,沟通可以稳定职工思想,统一组织行动。建立宽松民主的氛围,使每个组织成员都能充分发表意见,有机会表达自己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挖掘职工潜能,很好地确立和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建立科学化机制,发展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人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发展人是学校办学的最高目标。虽然最终是让学生发展,但让教师发展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科学的发展人,促进人有所长,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化机制,实现严宽有度,张弛有法,健全约束机制。严格管理,即建立一套以岗位责任制、教学常规、师德规范、奖罚制度为主体的管理规章体系。严肃考评,即将考评与测评相结合,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力求评价客观、公正,从而达到奖优激劣促中间,使教师在竞争中求发展,完善激励机制。并善于大胆“授”权,依靠职工,尊重职工的创造性劳动,将职工吸引到管理中来,并让他们独当一面。
三、健康和谐,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它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受到激励、鞭策,从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过:“一个美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创造力和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因此,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的氛围,使校园环境融自然景观、文化底蕴和育人功能为一体,让师生在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达到一种“物与我俱,物使我高”境界;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积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强化学校“三风”建设。“三风”即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首先,领导作风是关键,学校领导要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以及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中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要狠抓教师在学生中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这样,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总之,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人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版。
[3]冉和平,《以人为本,优化学校管理》[J].重庆行政,2007,(4)。
[4]赵德清,《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半月),2008,(2)。
[5]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人生基本目标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