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想获得家长和学生发自内心的信任与尊重,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做好传授知识这项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
对于八九岁来的学生而言,“倍”这个概念还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还会见到“倍”字就只想着用乘法,这是没有学好本单元知识、没有真正地理解倍的本质造成的思维定势。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轻松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驾轻就熟地应用,是老师们在课前进行备课时就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讲述一个故事
新课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能起到稳住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的作用。
二、研究两种变化
“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很基础、很重要的概念。这节课所学习的"整数倍”,是他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比率”,之后他们还会学到的其它知识,如分数、比等内容,都是对"整数倍”这部分知识的扩展与延伸,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后续那些概念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倍的含义,理解倍的本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类变化:
1.“标准量”保持不变,改变“被比较的量”的值(此时“倍数”与“被比较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
兔宝宝和兔妈妈吃午餐中,涉及到两个数学问题,类似于书本上的两个例题。先是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胡萝卜与白萝卜,然后通过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等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出两个结论:兔宝宝的午餐中白萝卜有2根,胡萝卜有6根(有3个2根),所以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3倍;兔妈妈的午餐中白萝卜有2根,胡萝卜有10根(有5个2根),所以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5倍;最后再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白萝卜都是2根,也就是标准量不变,被比较量在变化,所以倍数跟着变化,此时,被比较量越大,倍数也越大。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
2.“被比较的量”保持不变,改变“标准量”的值(此时“标准量”与“倍数”是成反比例关系)
讲述兔爸爸吃午餐,首先出示的一张图中有3颗白菜,12颗青菜,然后问学生,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几倍?之后,课件中消失了一颗白菜(被兔爸爸吃掉了),继续追问,此时是几倍?再消失一颗,又是几倍呢?像这样只改变白菜的颗数,给学生展示了4道变式题,学生分别得出: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4倍,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6倍,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12倍,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1倍。最后再把四幅圖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就会发现青菜的颗数相同,都是12颗,也就是被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在不停地在改变,所以倍数也就不一样了,此时,标准量越大,倍数反而越小。通过变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认识。
三、展示三种模型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阶段,现阶段他们更擅长于通过形象思维来学习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会有助于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在课堂上,我在讲述小动物们吃午餐的过程中,总共涉及到了三种直观模型。
1.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如下图)
标准:
被比较的量:
在引入新课和探究新知这两个阶段,讲述了小兔子一家吃午餐的故事中,都是这种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学生只要通过圈一圈,就能说出几个几,从而得出被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
2.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
由于这节课是初步认识倍,设计以上那样清晰的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有助于学生初步地建立倍的概念。但教学中不能都是提供这样的“标准结构”,如果整节课的例题与练习都是以上的标准结构,那么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倍的本质,因此需要提供一些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如“变式结构”甚至是“错误的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对倍的认识。
课堂教学进入练习巩固阶段后,讲述的是小狗和小猪吃午餐的故事,在小狗的午餐中,有一盘梨,个数是4个;有两盘苹果,一盘4个,另一盘有3个,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这就是一个“错误结构”模型。而小猪的午餐是以打乱实物排列顺序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先是数一数西瓜和菠萝的个数,通过观察这两个数据,再挖掘出它们之间隐藏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非标准的“变式结构”模型。
四、渗透四种思想
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把在学校所学到的具体知识忘光之后,仍然留下来的东西,那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我在“倍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渗透了四种数学思想。
1.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指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时,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广泛的联想,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旧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函数思想
函数——它涉及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只要有“变化”的地方,都会蕴含着函数思想的火花。函数的概念要到了中学才会学到,但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四大知识板块中都有所渗透。
3.类比思想
类比是把两个研究对象放在一起比较,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
4.数形结合思想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语言,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使代数问题几何化;或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然后进行推理计算,使几何问题代数化。数与形的相结合,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对“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依靠简单地模仿,也不是通过机械记忆来理解倍的含义,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千锤百炼中发掘出“倍”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数学智慧。
对于八九岁来的学生而言,“倍”这个概念还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甚至有些高年级的学生,还会见到“倍”字就只想着用乘法,这是没有学好本单元知识、没有真正地理解倍的本质造成的思维定势。怎样才能够让学生轻松地理解、牢固地掌握、驾轻就熟地应用,是老师们在课前进行备课时就应当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讲述一个故事
新课伊始,通过创设情境来导入新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能起到稳住学生情绪、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的作用。
二、研究两种变化
“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很基础、很重要的概念。这节课所学习的"整数倍”,是他们在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比率”,之后他们还会学到的其它知识,如分数、比等内容,都是对"整数倍”这部分知识的扩展与延伸,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是后续那些概念的基础,帮助学生掌握倍的含义,理解倍的本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类变化:
1.“标准量”保持不变,改变“被比较的量”的值(此时“倍数”与“被比较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
兔宝宝和兔妈妈吃午餐中,涉及到两个数学问题,类似于书本上的两个例题。先是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胡萝卜与白萝卜,然后通过数一数、圈一圈、摆一摆等活动,学生很容易得出两个结论:兔宝宝的午餐中白萝卜有2根,胡萝卜有6根(有3个2根),所以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3倍;兔妈妈的午餐中白萝卜有2根,胡萝卜有10根(有5个2根),所以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5倍;最后再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较,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白萝卜都是2根,也就是标准量不变,被比较量在变化,所以倍数跟着变化,此时,被比较量越大,倍数也越大。学生初步认识倍的含义。
2.“被比较的量”保持不变,改变“标准量”的值(此时“标准量”与“倍数”是成反比例关系)
讲述兔爸爸吃午餐,首先出示的一张图中有3颗白菜,12颗青菜,然后问学生,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几倍?之后,课件中消失了一颗白菜(被兔爸爸吃掉了),继续追问,此时是几倍?再消失一颗,又是几倍呢?像这样只改变白菜的颗数,给学生展示了4道变式题,学生分别得出: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4倍,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6倍,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12倍,青菜的颗数是白菜的1倍。最后再把四幅圖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就会发现青菜的颗数相同,都是12颗,也就是被比较量不变,标准量在不停地在改变,所以倍数也就不一样了,此时,标准量越大,倍数反而越小。通过变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倍这一概念的认识。
三、展示三种模型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抽象思维尚处于萌芽阶段,现阶段他们更擅长于通过形象思维来学习新知识,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摆一摆、画一画的活动,会有助于他们对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在课堂上,我在讲述小动物们吃午餐的过程中,总共涉及到了三种直观模型。
1.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如下图)
标准:
被比较的量:
在引入新课和探究新知这两个阶段,讲述了小兔子一家吃午餐的故事中,都是这种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学生只要通过圈一圈,就能说出几个几,从而得出被比较量是标准量的几倍。
2.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
由于这节课是初步认识倍,设计以上那样清晰的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有助于学生初步地建立倍的概念。但教学中不能都是提供这样的“标准结构”,如果整节课的例题与练习都是以上的标准结构,那么学生是无法真正理解倍的本质,因此需要提供一些非标准结构的直观模型,如“变式结构”甚至是“错误的结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辨析中深化对倍的认识。
课堂教学进入练习巩固阶段后,讲述的是小狗和小猪吃午餐的故事,在小狗的午餐中,有一盘梨,个数是4个;有两盘苹果,一盘4个,另一盘有3个,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这就是一个“错误结构”模型。而小猪的午餐是以打乱实物排列顺序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先是数一数西瓜和菠萝的个数,通过观察这两个数据,再挖掘出它们之间隐藏的倍数关系。这是一个非标准的“变式结构”模型。
四、渗透四种思想
比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把在学校所学到的具体知识忘光之后,仍然留下来的东西,那才是最宝贵的东西。我在“倍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渗透了四种数学思想。
1.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指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时,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广泛的联想,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旧知识,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函数思想
函数——它涉及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只要有“变化”的地方,都会蕴含着函数思想的火花。函数的概念要到了中学才会学到,但函数思想在小学阶段所要学习的四大知识板块中都有所渗透。
3.类比思想
类比是把两个研究对象放在一起比较,根据它们各自的特征,比较相同与不同之处。
4.数形结合思想
在研究实际问题时,经常需要把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图形语言,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使代数问题几何化;或把图形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语言,然后进行推理计算,使几何问题代数化。数与形的相结合,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颖的途径。
对“倍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依靠简单地模仿,也不是通过机械记忆来理解倍的含义,而是在教师创设的有趣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在千锤百炼中发掘出“倍”的本质,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数学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