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区域地质背景
勘查区地处粤西云开古陆北段、郴(州)~怀(集)断褶带南段西侧、北东向三水~梅洞复式向斜北西翼、“三连一阳”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区(带)的西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区域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是前泥盆系中浅变质岩系。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主要构造形迹均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区域岩浆岩活动强烈,主要有和洞岩体、太保岩体及永和岩体。本区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的成矿区带,成矿具有多样性和多期性。金属矿产已知的有铁、铜、铅、锌、金、银。
二、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勘查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鹰扬关群的第四、五岩性段(Z1yn4、Z1yn5)、乐昌峡群(Z2lc)及第四系。
勘查区岩性组合特征按自下而上的层序叙述如下:
1.震旦系鹰扬关群第四岩性段(Z1yn4):位于勘查区北西部。浅灰绿色中薄层状绢云母千枚岩,具绿泥石斑点及磁铁矿、绿泥石细纹,水平微细层理发育。夹扁豆状石榴石绿泥石片岩及含磷砂质扁豆体。
2.震旦系鹰扬关群第五岩性段(Z1yn5):出露于测区北西角。中~上部为浅灰色绢云母千枚岩夹白云岩透镜体、大理岩透镜体或条带、变质粉砂岩;下部深灰、灰绿色绿泥石云母板岩、石英绢云绿泥石板岩、绿帘角闪石板岩、条带状石榴石绿泥石板岩,夹多层似层状、透镜状、条带状、纹层状磁铁矿。
3.震旦系乐昌峡群(Z2lc):出露于矿区中部及南东部。为灰绿色中厚层浅变质长石石英粉砂岩夹中薄层绢云母绿泥石板岩,局部两者呈互层。该层为破碎带型金矿化脉的主要的赋矿层位。
4.第四系残、坡积层(Q):该地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其分布于山坡或山间洼地中,岩性为松散沉积物,由坡残积、冲积砂、砂砾石,岩石碎块及亚砂质粘土等组成。
(二)构造
1.褶皱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本区处于一大型区域性褶皱构造一翼。
2.断裂
区域性梨头山-观音山断裂自南西至北东贯穿测区,区内以北北东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其次有北东东向断裂。
(1)北北东向组断裂:该组断裂构造为测区骨干构造,主要有F3、F4、F6(梨头山-观音山断裂)、F7。其中F3、F4出露于测区北西角,F3在区内延伸长度约1.5Km,F4在区内出露长度约800m。F6贯穿全区,为本区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地表出露长度达5.0km以上,断裂总体走向呈30°,断裂破碎带宽1.5~3.5m,充填多期次石英脉,并相互穿插呈“X”状,断裂面呈波状起伏,属压扭性断裂。F7位于F6东南面,规模较小,出露长度约1Km。从空间上看,可能是活动时间最晚的断裂。
(2)北东东向断裂:主要有F5,出露于矿区的北部,出露约1.25Km,东部为F6断裂所切割。
(三)岩浆岩
矿区位于燕山一期禾洞花岗岩体中部凹陷处。禾洞岩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出露于矿区的岩相为边缘相带,岩性为细粒花岗岩,具有较强的绿泥石化,局部见硅化或硅化岩脉。
三、矿体特征
(一)矿(化)体特征
区内金银矿化主要是矿区南部地段的蚀变破碎带型矿脉V1、V2。
矿脉规模、产状及矿化特征详见表3-1。
(二)矿石矿物组合
根据岩石薄片和矿石光片镜下鉴定结果,本矿区的矿物组合较为简单,含金破碎带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自然金及少量闪锌矿、黄铜矿等,各矿物的特征简述如下:
黄铁矿:为主要金属矿物,属于后期成矿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呈浸染状或星点状,粒径多为0.1~0.2mm。
方铅矿:呈半自形—它形晶粒状集合体的不规则形态产出。其粒度变化极大,介于0.01~0.4mm。
黄铜矿:黄铜矿含量极少,呈细小它形粒状充填于方解石粒间孔隙中,粒度仅在0.01-0.02mm,为后期热液产物。
自然金:呈微细颗粒-微粒状产出。
自然银:呈不规则块状集合体产出,呈暗红色。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及少量方解石等。
(三)矿石化学组分和矿石类型
经取样分析,矿石中的有用组分为以Au、Ag为主,伴生组合为Pb、Zn、Cu等元素。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Au的品位位于1.74-2.60×10-6之间,Ag品位位于36.75-44.84×10-6之间。从数据上看Au、Ag品位较稳定,而Pb、Zn、Cu的品位变化相对较大,各元素之间具有相关性,Au、Ag品位高时,Pb、Zn、Cu相对品位也较高。矿石类型主要以含铜铅锌的浸染状矿石为主,自然金除与黄铁矿密切共生外,大多与铜、铅等矿物紧密共生。
(四)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主要结构包括: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矿石为主,少量为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易于用肉眼识别。自然金呈微细-微粒状产出,用肉眼很难分辨。自然银呈暗红色分布于方铅矿与闪锌矿之间。方铅矿、闪锌矿结晶粗大,一般在0.1~1.5mm之间,方铅矿和闪锌矿的晶形较完整,呈自形~半自形晶产出,黄铜矿多呈它形晶产出。
(五)矿体围岩蚀变
矿区内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
硅化:主要存在于矿体中或围岩中。在矿体中与其伴生的常是大量的黄铁矿化,在围岩中则形成大量的后期不规则的石英脉。
绿泥石化:主要存在于矿体中或近矿围岩中。
黄铁矿化:在矿体中主要呈浸染状,少量呈细脉状。在矿体围岩中主要沿各种裂隙、节理呈大小不等、延伸长度不定的脉状。
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在矿石或近矿围岩中沿节理、裂隙充填方解石细脉或线脉,一般宽度为0.1~1.2mm。
角岩化:是泥质岩在热力作用下,其矿物重结晶经过重结晶后产物。
四、矿产成因类型初析
从矿体产出空间特点和成矿物质组分特征分析,其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来自于矿区西南侧的禾洞岩体。区内矿体主要以脉状产出,无论是石英脉型矿脉还是蚀变破碎带型矿脉,均与区内构造运动相关。石英脉型矿脉产多产出于矿区西北部,而蚀变破碎带型矿脉产出于矿区南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构造对矿体的产出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岩浆岩距离较近的区段其断裂构造较强烈且矿化相对较好。初步分析,该区矿体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充填型。
作者简介:黄红亮,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
勘查区地处粤西云开古陆北段、郴(州)~怀(集)断褶带南段西侧、北东向三水~梅洞复式向斜北西翼、“三连一阳”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区(带)的西部,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区域出露地层较简单,主要是前泥盆系中浅变质岩系。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主要构造形迹均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区域岩浆岩活动强烈,主要有和洞岩体、太保岩体及永和岩体。本区是广东省的一个重要的成矿区带,成矿具有多样性和多期性。金属矿产已知的有铁、铜、铅、锌、金、银。
二、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勘查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震旦系鹰扬关群的第四、五岩性段(Z1yn4、Z1yn5)、乐昌峡群(Z2lc)及第四系。
勘查区岩性组合特征按自下而上的层序叙述如下:
1.震旦系鹰扬关群第四岩性段(Z1yn4):位于勘查区北西部。浅灰绿色中薄层状绢云母千枚岩,具绿泥石斑点及磁铁矿、绿泥石细纹,水平微细层理发育。夹扁豆状石榴石绿泥石片岩及含磷砂质扁豆体。
2.震旦系鹰扬关群第五岩性段(Z1yn5):出露于测区北西角。中~上部为浅灰色绢云母千枚岩夹白云岩透镜体、大理岩透镜体或条带、变质粉砂岩;下部深灰、灰绿色绿泥石云母板岩、石英绢云绿泥石板岩、绿帘角闪石板岩、条带状石榴石绿泥石板岩,夹多层似层状、透镜状、条带状、纹层状磁铁矿。
3.震旦系乐昌峡群(Z2lc):出露于矿区中部及南东部。为灰绿色中厚层浅变质长石石英粉砂岩夹中薄层绢云母绿泥石板岩,局部两者呈互层。该层为破碎带型金矿化脉的主要的赋矿层位。
4.第四系残、坡积层(Q):该地层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其分布于山坡或山间洼地中,岩性为松散沉积物,由坡残积、冲积砂、砂砾石,岩石碎块及亚砂质粘土等组成。
(二)构造
1.褶皱
区内褶皱构造发育,本区处于一大型区域性褶皱构造一翼。
2.断裂
区域性梨头山-观音山断裂自南西至北东贯穿测区,区内以北北东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其次有北东东向断裂。
(1)北北东向组断裂:该组断裂构造为测区骨干构造,主要有F3、F4、F6(梨头山-观音山断裂)、F7。其中F3、F4出露于测区北西角,F3在区内延伸长度约1.5Km,F4在区内出露长度约800m。F6贯穿全区,为本区规模最大的一条断裂,地表出露长度达5.0km以上,断裂总体走向呈30°,断裂破碎带宽1.5~3.5m,充填多期次石英脉,并相互穿插呈“X”状,断裂面呈波状起伏,属压扭性断裂。F7位于F6东南面,规模较小,出露长度约1Km。从空间上看,可能是活动时间最晚的断裂。
(2)北东东向断裂:主要有F5,出露于矿区的北部,出露约1.25Km,东部为F6断裂所切割。
(三)岩浆岩
矿区位于燕山一期禾洞花岗岩体中部凹陷处。禾洞岩体岩性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具有一定的分带性,出露于矿区的岩相为边缘相带,岩性为细粒花岗岩,具有较强的绿泥石化,局部见硅化或硅化岩脉。
三、矿体特征
(一)矿(化)体特征
区内金银矿化主要是矿区南部地段的蚀变破碎带型矿脉V1、V2。
矿脉规模、产状及矿化特征详见表3-1。
(二)矿石矿物组合
根据岩石薄片和矿石光片镜下鉴定结果,本矿区的矿物组合较为简单,含金破碎带中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方铅矿、自然金及少量闪锌矿、黄铜矿等,各矿物的特征简述如下:
黄铁矿:为主要金属矿物,属于后期成矿热液充填~交代形成的,呈浸染状或星点状,粒径多为0.1~0.2mm。
方铅矿:呈半自形—它形晶粒状集合体的不规则形态产出。其粒度变化极大,介于0.01~0.4mm。
黄铜矿:黄铜矿含量极少,呈细小它形粒状充填于方解石粒间孔隙中,粒度仅在0.01-0.02mm,为后期热液产物。
自然金:呈微细颗粒-微粒状产出。
自然银:呈不规则块状集合体产出,呈暗红色。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绿泥石、绢云母及少量方解石等。
(三)矿石化学组分和矿石类型
经取样分析,矿石中的有用组分为以Au、Ag为主,伴生组合为Pb、Zn、Cu等元素。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Au的品位位于1.74-2.60×10-6之间,Ag品位位于36.75-44.84×10-6之间。从数据上看Au、Ag品位较稳定,而Pb、Zn、Cu的品位变化相对较大,各元素之间具有相关性,Au、Ag品位高时,Pb、Zn、Cu相对品位也较高。矿石类型主要以含铜铅锌的浸染状矿石为主,自然金除与黄铁矿密切共生外,大多与铜、铅等矿物紧密共生。
(四)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的主要结构包括:半自形--它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交代溶蚀结构。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矿石为主,少量为块状构造和脉状构造。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易于用肉眼识别。自然金呈微细-微粒状产出,用肉眼很难分辨。自然银呈暗红色分布于方铅矿与闪锌矿之间。方铅矿、闪锌矿结晶粗大,一般在0.1~1.5mm之间,方铅矿和闪锌矿的晶形较完整,呈自形~半自形晶产出,黄铜矿多呈它形晶产出。
(五)矿体围岩蚀变
矿区内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
硅化:主要存在于矿体中或围岩中。在矿体中与其伴生的常是大量的黄铁矿化,在围岩中则形成大量的后期不规则的石英脉。
绿泥石化:主要存在于矿体中或近矿围岩中。
黄铁矿化:在矿体中主要呈浸染状,少量呈细脉状。在矿体围岩中主要沿各种裂隙、节理呈大小不等、延伸长度不定的脉状。
方解石化:主要表现为在矿石或近矿围岩中沿节理、裂隙充填方解石细脉或线脉,一般宽度为0.1~1.2mm。
角岩化:是泥质岩在热力作用下,其矿物重结晶经过重结晶后产物。
四、矿产成因类型初析
从矿体产出空间特点和成矿物质组分特征分析,其成矿物质来源可能来自于矿区西南侧的禾洞岩体。区内矿体主要以脉状产出,无论是石英脉型矿脉还是蚀变破碎带型矿脉,均与区内构造运动相关。石英脉型矿脉产多产出于矿区西北部,而蚀变破碎带型矿脉产出于矿区南部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构造对矿体的产出具有一定的影响,与岩浆岩距离较近的区段其断裂构造较强烈且矿化相对较好。初步分析,该区矿体成因类型属岩浆热液充填型。
作者简介:黄红亮,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