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在古典诗歌的鉴赏过程中应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因为古典诗词作为一种审美客体,无论是从内容、语言、结构或形象等“一沙、一花”入手都能品味到其奇妙的“世界”或“天堂”。怎样找到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规律,真正走进其意境中呢?
激趣——让学生爱诗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另外还可依据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课前“名家诗词背诵”“诗词名句抢答”等竞赛;依据诗画交融的特点,利用电脑让学生“据诗绘画”“据画写诗(句)”等等。这些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爱诗、赏诗的热情,为学好古诗词奠定基础。
美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
美读是出声读的最高境界,不仅讲究声音语言技巧,讲究真挚的情感,更是重点突出了情感融入,是活化文本的生命之气,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境界。叶老在美读概念中提出的“以意逆志”是孟子的论说,指在了解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去推测作者所写文章的意义。美读,需要的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人心”与“文心”化为一体。
读杜甫的《登高》,心融入其中,身化为杜甫,没有了自我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就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读蒋捷的《虞美人》,心融入词中,化身为历经种种悲欢离合,步入了“垂垂老矣”年华的人,情怀能不触动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用轻松愉快的调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用稍沉重而舒缓的语气,“阔”“低”“断”三字要低沉,尤其是“断”字低沉中稍拖音,体现中年的孤独凄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用缓慢的语气,每一个节奏均可多加停顿,声音要悲伤,凸显词人在遍尝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变故后的那份苍凉悲情。如果读的人能忘记自己,置身于词的意境中,那么,读来是感人肺腑的。
想象——解读诗歌意境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在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是学生能否进入意境美的重要问题。启发学生想象的艺术水平的高下,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诗词作品的体验感情的深广度,教师发现诗句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响”越多,形象就越有可能通过教学中的点拨传递给学生,触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
品味——把握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写景诗,还是叙事诗,都或淡或浓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说,一首诗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来自诗人深切真挚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即是此意。
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从诗眼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叫字眼或词眼。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透过具体形象,体验诗歌的情感。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也是情感的载体,亦是鉴赏诗歌、体验其情感必循的途径。
品味诗的尾句。好的诗歌尾句,既能点题,又能渲染气氛,强化主旨,还能收到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之效,有助于把握全诗意境。
责任编辑赵霭雯
激趣——让学生爱诗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之中。
另外还可依据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课前“名家诗词背诵”“诗词名句抢答”等竞赛;依据诗画交融的特点,利用电脑让学生“据诗绘画”“据画写诗(句)”等等。这些活动,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爱诗、赏诗的热情,为学好古诗词奠定基础。
美读——整体感知诗歌形象
美读是出声读的最高境界,不仅讲究声音语言技巧,讲究真挚的情感,更是重点突出了情感融入,是活化文本的生命之气,是一种艺术的审美境界。叶老在美读概念中提出的“以意逆志”是孟子的论说,指在了解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去推测作者所写文章的意义。美读,需要的是“人心”与“文心”的感应,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能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人心”与“文心”化为一体。
读杜甫的《登高》,心融入其中,身化为杜甫,没有了自我的存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于是就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读蒋捷的《虞美人》,心融入词中,化身为历经种种悲欢离合,步入了“垂垂老矣”年华的人,情怀能不触动吗?“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用轻松愉快的调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用稍沉重而舒缓的语气,“阔”“低”“断”三字要低沉,尤其是“断”字低沉中稍拖音,体现中年的孤独凄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用缓慢的语气,每一个节奏均可多加停顿,声音要悲伤,凸显词人在遍尝了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了江山易主的变故后的那份苍凉悲情。如果读的人能忘记自己,置身于词的意境中,那么,读来是感人肺腑的。
想象——解读诗歌意境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活动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阅读古典诗词,捕捉意象,是对诗歌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这一再创造的审美意识活动,离开了读者生动活泼的想象是无法实现的。
在古典诗词审美教学中,教师能否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现诗词的艺术形象,是学生能否进入意境美的重要问题。启发学生想象的艺术水平的高下,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对诗词作品的体验感情的深广度,教师发现诗句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响”越多,形象就越有可能通过教学中的点拨传递给学生,触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如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的实际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和启示,诗中描绘的形象就会活灵活现地浮现在学生的脑中,学生就容易进入诗词的意境。
品味——把握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的主观情感是诗歌的本质、灵魂。无论是抒情诗、写景诗,还是叙事诗,都或淡或浓或隐或显地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诗由情生,亦能以情动人。从根本上说,一首诗的强烈艺术感染力来自诗人深切真挚的情感。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即是此意。
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从诗眼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古典诗歌总是精心挑选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把意思表达得准确、生动、鲜明、精巧。那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句,叫字眼或词眼。如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透过具体形象,体验诗歌的情感。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点,也是情感的载体,亦是鉴赏诗歌、体验其情感必循的途径。
品味诗的尾句。好的诗歌尾句,既能点题,又能渲染气氛,强化主旨,还能收到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之效,有助于把握全诗意境。
责任编辑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