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手工艺品不仅倾注民族情感,还渗透了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族手工业与旅游业逐步相互融合,民族旅游手工艺品的市场空前发展。西藏手工艺品作为有特色的高质量工艺品成为旅游手工艺品市场的中心之一,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现代,它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论述了文化保护意识对西藏民族手工艺发展的重要性,国家应该坚定落实保护政策,推动旅游开发和民族手工艺文化同步发展。
【关键词】旅游业;手工艺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08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华蓉.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民族旅游手工艺文化研究——以西藏民族手工艺文化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83-85.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也向着现代化不断发展,其生产工艺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不断与现代工业技术相融合。现代旅游工艺品也早不是游客在民族旅游目的地随意购买纪念品这样的单纯事件,如今其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所涉及到的相关因素和影响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民族手工工艺品逐步向工业民族工艺品转化,这是每个旅游目的地对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适应性对策。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既面临着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在当前旅游文化环境中,一个民族旅游目的地如果能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创新、融合到本地旅游工艺品中,那么其将迎来的是蓬勃向上的发展机遇。反之,在这个过程中,其只顾“随大流”的向现代化发展,丢弃了自身的文化特色,那么最终只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泯没在历史洪流中。综上所述,从当代旅游人类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西藏民族旅游手工艺传统文化及其相关历史问题,为研究旅游文化工艺品提供了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基础概念
(一)民族工艺品
民族工艺品一般是指以当地材料为原料,通过各种手工或半自动机械化加工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和文化审美要求的民族文化工艺纪念品。相对广义而言,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类型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陶器、绘画、编织,雕塑等民族造型艺术作品和手工扎染、十字绣、刺绣、漆器等民族工艺手工产品。民族工艺品汇集了当地少数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和特征,是传统和文化中物质性的一种表达和体现,也是当地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
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是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基础上,针对游客对其需求量大幅增长以及随着旅游业发展出来的社会性文化欣赏及社交需求,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文化商品。民族旅游文化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必然结果[2]。
(三)民族旅游纪念品
民族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与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相似,在一些特定环境中二者可以通用。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民族旅游纪念品并不强调“物品”,而是更侧重于时空范围。即旅游者在特定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内,以交换或购买等方式留下的特定纪念。
二、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人类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关系”的学科。旅游人类学将人类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人际关系纳入人类学研究的范畴[3]。民族旅游工艺品或文化纪念品的生产和发展,总是伴随当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而进行演变。民族旅游手工业的民族化必然与当地的民族认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当地民族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热切关注。
(一)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文化象征
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是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物质化的载体。民族旅游文化手工艺始终坚持赋予某一民族文化价值和符号。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通常将贴在纸上的文化“符号”以及其本身的颜色、形制等来隐喻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刺绣挂毯、皮革、雕塑等藏族传统手工艺品,都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中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一些稀有的产品和工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与民族文化
“民族”被认为是现代人类文化社会中最富有表现性的符号与资源,任何一个民族在现代人类文化社会中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族群认同”。旅游纪念品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它的物质寻求动机,还能在交易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以達到双方的价值认同[4]。
旅游纪念品往往将旅行过程中的某个特定的地点、人物、时间等联系在一起。旅游纪念品并不仅仅是一个“物品”,其作为旅行者独特记忆的纪念载体,对旅行者的意义远超于其本身的物质意义。在这其中,民族手工艺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是各地区旅游纪念品中最能体现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表述与记忆[5]。
(三)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的真实性
旅游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分析的重点一直着眼于民族工艺品的商品化及其真实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销售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商品买卖,而是指以前不被他人用作销售,现在被他人用作销售的东西。格林伍德曾多次指出,滥用“本土色彩”,利用本土传统文化产品作为“诱因”公开销售,可能会严重损害民族本土传统文化。虽然这可以使当地人民在一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这却相当于抛弃了自身的传统文化。任何伪造或篡改都将严重损害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6]。科恩则认为商品化与文化的真实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6]。
三、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旅游工艺品有积极影响
随着当今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迎来了其迅速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旅游业迅速发现的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繁荣,大量增长的市场需求带动了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及复兴。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手工艺产品也进入旅游市场,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西藏的广大农区和牧区,很多传统的手工业技艺被保留、传承下来,继续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手工编织是藏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手工业技术,西藏的精璀纺织和邦典生产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工艺。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外来手工艺品在西藏的扩张;外来手工艺文化与本土手工艺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又促进了新产品的产生与发展。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面临的困境
1.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符号化与文化失真
在民族旅游手工艺品市场需求大量增长的情况下,更多的民族文化被挑选出来,赋予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意义,将其凝结在某个工艺品上使其物质化,然后商品化。在这个挑选过程中,一定是首先挑选当地民族最易于展示并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将其抽象化或者简化成某种文化符号,最后与工艺品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个新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物质形式,考虑的就是方便性。其作为游客可以挑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7]。但是在这个挑选过程中,势必会舍弃一些当地民族文化,或者单一的挑选当地文化特色,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流失或失真。
2.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商品化具有一定负面影响
商品化推动下的批量生产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真实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拉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来自外地的机械化产品,它们也打着“民族手工艺品”的旗号。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机械化生产,已经不能被称为手工艺品;这类产品在形式上吸收了藏文化符号,像布达拉宫、吉祥八宝的图案以及“西藏旅游”的文字被大量运用。但是这些产品也不乏游客光顾,除了是被游客“误识”当作货真价实的民族手工艺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类产品迎合了部分游客的需要。大量西藏本土优质手工艺品不被人知或者沦为街边货摊上的产品,其现状令人堪忧。
3.民族旅游工艺品传承人的缺失
格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他是藏族人,来自山南贡嘎县。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藏族邦典织造技艺的传承人。据说邦典源自印度的“格勒邦典”围裙,当时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民间贸易十分频繁,商人们将这种围裙销售到了杰德秀,当地巧匠在務僵纺织的基础上模仿“格勒邦典”的织法,最终掌握了邦典的纺织技术,并且发展出更高质量的“谢玛邦典”。但是掌握邦典染色技术的人却很少,只有格桑成为完全掌握邦典染色技术的人。唐卡是我国藏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绘画方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绘画题材。其内容广泛,反映了西藏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当今社会阻碍唐卡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年轻人无人接收画师的传承,造成高素养画师的缺失。
四、保障民族旅游工艺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坚守民族文化,打造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
每一个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都是创造当地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基础。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着基础进行的。所以民族地区必须坚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传扬民族文化意识,做好自身的文化宣传与传承。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即使某一种文化被大众追求与吹捧,也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过于单一或简化自身的文化特色,要丰富的、完整的将自身的文化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身的文化特色,并跟随者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健康的蓬勃发展下去。
(二)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
民族工艺品转变为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这其中不仅是名称和形式的改变,而是意味着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符号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以及编码,从而增加了一条由国家严格管理的商品线,目前我国对藏族民间手工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加以研究,尽快制定和出台完善的文化保护政策,为有效保护藏族民间手工艺传统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藏族民间手工艺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藏族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以及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的大力引导、支持和相关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培养真正掌握民族工艺的传承人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代快餐式社会,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手艺的传承不感兴趣,但文化的传承往往依靠的是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手工艺人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继承者的传统文化注定无法传承。因而培养民族手工艺的继承人是当今进行文化保护的重点工作。政府应多向青少年宣扬本地文化特色,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民族手工艺人进行保护。以多种渠道吸收并培养民族手工艺人,保证自身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五、结语
在旅游人类学的视野下,民族旅游工艺品也许只是整個旅游活动链条中简单的一环,只是庞大物质文化构成体系中简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研究可谓是以小见大、以轻见重,通过对西藏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研究,我们可以透析整个民族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西藏手工业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民族旅游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符号的失真,商品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民族旅游手工艺的真实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将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融入到地方节庆旅游的发展中去。合理规划居民和旅游者的活动,完善藏族民族节日旅游项目和服务,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当地节日旅游的发展,培养和引进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人才,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民族手工业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34-141.
[2]李应军.基于旅游人类学视野透视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07(9):119-120.
[3]彭兆荣.论民族旅游纪念品中的诸种交换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6(2):131-139.
[4]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68-269.
[5]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67.
[6]张晓萍.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J].民族艺术研究,2006(5):34-39.
[7]龚锐,郑向春,葛荣玲.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91.
作者简介:刘华蓉(1994-),女,陕西榆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
【关键词】旅游业;手工艺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8-083-03
【本文著录格式】刘华蓉.基于旅游人类学视角下民族旅游手工艺文化研究——以西藏民族手工艺文化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8):83-85.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族旅游工艺品也向着现代化不断发展,其生产工艺随着社会需求的增长不断与现代工业技术相融合。现代旅游工艺品也早不是游客在民族旅游目的地随意购买纪念品这样的单纯事件,如今其作为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所涉及到的相关因素和影响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传统的民族手工工艺品逐步向工业民族工艺品转化,这是每个旅游目的地对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适应性对策。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既面临着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现实挑战。在当前旅游文化环境中,一个民族旅游目的地如果能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将其创新、融合到本地旅游工艺品中,那么其将迎来的是蓬勃向上的发展机遇。反之,在这个过程中,其只顾“随大流”的向现代化发展,丢弃了自身的文化特色,那么最终只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泯没在历史洪流中。综上所述,从当代旅游人类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西藏民族旅游手工艺传统文化及其相关历史问题,为研究旅游文化工艺品提供了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基础概念
(一)民族工艺品
民族工艺品一般是指以当地材料为原料,通过各种手工或半自动机械化加工来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和文化审美要求的民族文化工艺纪念品。相对广义而言,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类型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陶器、绘画、编织,雕塑等民族造型艺术作品和手工扎染、十字绣、刺绣、漆器等民族工艺手工产品。民族工艺品汇集了当地少数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和特征,是传统和文化中物质性的一种表达和体现,也是当地民族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
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是在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基础上,针对游客对其需求量大幅增长以及随着旅游业发展出来的社会性文化欣赏及社交需求,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文化商品。民族旅游文化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必然结果[2]。
(三)民族旅游纪念品
民族旅游纪念品的概念与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相似,在一些特定环境中二者可以通用。二者最大的区别是民族旅游纪念品并不强调“物品”,而是更侧重于时空范围。即旅游者在特定的空间范围、时间范围内,以交换或购买等方式留下的特定纪念。
二、旅游人类学视角下的民族旅游工艺品
人类学是一门非常强调“关系”的学科。旅游人类学将人类旅游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人际关系纳入人类学研究的范畴[3]。民族旅游工艺品或文化纪念品的生产和发展,总是伴随当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过程而进行演变。民族旅游手工业的民族化必然与当地的民族认同、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当地民族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热切关注。
(一)民族旅游工艺品的文化象征
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是一种将民族传统文化物质化的载体。民族旅游文化手工艺始终坚持赋予某一民族文化价值和符号。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通常将贴在纸上的文化“符号”以及其本身的颜色、形制等来隐喻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刺绣挂毯、皮革、雕塑等藏族传统手工艺品,都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中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习俗、历史和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和地方文化特色。一些稀有的产品和工艺,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与民族文化
“民族”被认为是现代人类文化社会中最富有表现性的符号与资源,任何一个民族在现代人类文化社会中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族群认同”。旅游纪念品在旅游过程中不仅能满足游客对它的物质寻求动机,还能在交易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以達到双方的价值认同[4]。
旅游纪念品往往将旅行过程中的某个特定的地点、人物、时间等联系在一起。旅游纪念品并不仅仅是一个“物品”,其作为旅行者独特记忆的纪念载体,对旅行者的意义远超于其本身的物质意义。在这其中,民族手工艺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是各地区旅游纪念品中最能体现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载体,是民族文化的物质表述与记忆[5]。
(三)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的真实性
旅游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分析的重点一直着眼于民族工艺品的商品化及其真实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销售并不局限于单纯的商品买卖,而是指以前不被他人用作销售,现在被他人用作销售的东西。格林伍德曾多次指出,滥用“本土色彩”,利用本土传统文化产品作为“诱因”公开销售,可能会严重损害民族本土传统文化。虽然这可以使当地人民在一时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但这却相当于抛弃了自身的传统文化。任何伪造或篡改都将严重损害民族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6]。科恩则认为商品化与文化的真实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直接的联系[6]。
三、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一)旅游业发展对民族旅游工艺品有积极影响
随着当今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迎来了其迅速发展的春天。同时随着旅游业迅速发现的还有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繁荣,大量增长的市场需求带动了民族手工艺品的传承及复兴。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手工艺产品也进入旅游市场,成为重要的旅游商品。西藏的广大农区和牧区,很多传统的手工业技艺被保留、传承下来,继续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手工编织是藏区最为常见的一种手工业技术,西藏的精璀纺织和邦典生产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手工工艺。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外来手工艺品在西藏的扩张;外来手工艺文化与本土手工艺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又促进了新产品的产生与发展。 (二)民族旅游工艺品发展面临的困境
1.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符号化与文化失真
在民族旅游手工艺品市场需求大量增长的情况下,更多的民族文化被挑选出来,赋予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意义,将其凝结在某个工艺品上使其物质化,然后商品化。在这个挑选过程中,一定是首先挑选当地民族最易于展示并具有特色的文化形式,将其抽象化或者简化成某种文化符号,最后与工艺品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旅游工艺品。这个新的民族旅游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物质形式,考虑的就是方便性。其作为游客可以挑选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旅游工艺品[7]。但是在这个挑选过程中,势必会舍弃一些当地民族文化,或者单一的挑选当地文化特色,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当地传统文化流失或失真。
2.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商品化具有一定负面影响
商品化推动下的批量生产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真实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拉萨旅游纪念品市场上还充斥着许多来自外地的机械化产品,它们也打着“民族手工艺品”的旗号。这类产品的特点是:机械化生产,已经不能被称为手工艺品;这类产品在形式上吸收了藏文化符号,像布达拉宫、吉祥八宝的图案以及“西藏旅游”的文字被大量运用。但是这些产品也不乏游客光顾,除了是被游客“误识”当作货真价实的民族手工艺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类产品迎合了部分游客的需要。大量西藏本土优质手工艺品不被人知或者沦为街边货摊上的产品,其现状令人堪忧。
3.民族旅游工艺品传承人的缺失
格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他是藏族人,来自山南贡嘎县。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藏族邦典织造技艺的传承人。据说邦典源自印度的“格勒邦典”围裙,当时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民间贸易十分频繁,商人们将这种围裙销售到了杰德秀,当地巧匠在務僵纺织的基础上模仿“格勒邦典”的织法,最终掌握了邦典的纺织技术,并且发展出更高质量的“谢玛邦典”。但是掌握邦典染色技术的人却很少,只有格桑成为完全掌握邦典染色技术的人。唐卡是我国藏族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绘画方式,它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绘画题材。其内容广泛,反映了西藏的历史、政治、社会和经济生活,当今社会阻碍唐卡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年轻人无人接收画师的传承,造成高素养画师的缺失。
四、保障民族旅游工艺品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坚守民族文化,打造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
每一个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都是创造当地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基础。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着基础进行的。所以民族地区必须坚守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传扬民族文化意识,做好自身的文化宣传与传承。不能一味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放弃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即使某一种文化被大众追求与吹捧,也不能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过于单一或简化自身的文化特色,要丰富的、完整的将自身的文化传承下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保护自身的文化特色,并跟随者旅游业的发展使其健康的蓬勃发展下去。
(二)政府积极引导和扶持
民族工艺品转变为民族旅游文化工艺品,这其中不仅是名称和形式的改变,而是意味着政府对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符号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以及编码,从而增加了一条由国家严格管理的商品线,目前我国对藏族民间手工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加以研究,尽快制定和出台完善的文化保护政策,为有效保护藏族民间手工艺传统文化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藏族民间手工艺文化和传统艺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藏族人民的文化保护意识,以及地方政府保护政策的大力引导、支持和相关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培养真正掌握民族工艺的传承人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代快餐式社会,大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手艺的传承不感兴趣,但文化的传承往往依靠的是年轻人。传统文化的手工艺人是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继承者的传统文化注定无法传承。因而培养民族手工艺的继承人是当今进行文化保护的重点工作。政府应多向青少年宣扬本地文化特色,制定相关人才培养计划,并对民族手工艺人进行保护。以多种渠道吸收并培养民族手工艺人,保证自身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创新。
五、结语
在旅游人类学的视野下,民族旅游工艺品也许只是整個旅游活动链条中简单的一环,只是庞大物质文化构成体系中简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对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研究可谓是以小见大、以轻见重,通过对西藏民族旅游工艺品的研究,我们可以透析整个民族旅游发展的基本状况。西藏手工业文化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民族旅游手工艺和民族文化符号的失真,商品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民族旅游手工艺的真实性。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将旅游人类学的理论融入到地方节庆旅游的发展中去。合理规划居民和旅游者的活动,完善藏族民族节日旅游项目和服务,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当地节日旅游的发展,培养和引进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人才,加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民族手工业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杨.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民族文化商品化[J].贵州民族研究,2005(3):134-141.
[2]李应军.基于旅游人类学视野透视民族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与创新[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07(9):119-120.
[3]彭兆荣.论民族旅游纪念品中的诸种交换关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6(2):131-139.
[4]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68-269.
[5]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67.
[6]张晓萍.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价值—从经济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商品化[J].民族艺术研究,2006(5):34-39.
[7]龚锐,郑向春,葛荣玲.旅游人类学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91.
作者简介:刘华蓉(1994-),女,陕西榆林,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