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古诗鉴赏思维固化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dong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作古诗词鉴赏题时,因受个人鉴赏水平的限制以及以往练习训练的影响,容易思维固化,形成路径依赖。再加上考试时间有限,心理紧张,对诗词的把握流于表面,导致失分较多。这种情况较多出现在语言鉴赏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两种类型的题上。现在以两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谈一谈刻板印象对做题的负面影响,以及立足文本,把握细节来应对的方法。
   一、语言鉴赏类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指出并分析。
   按照一般的做题习惯,学生一看诗歌题目,雨过山村,是一首山水田园诗。就会自然而然想到:细雨山村,诗人路过,如有好景,必生喜爱之情,向往之意。再看正文——细雨引鸡鸣,茅舍一两间,修竹映清溪,山路板桥斜。环境清幽静美,风景如画。再加上尾句“闲着中庭栀子花”,往往忙下定论:“闲”是诗眼,描绘了山村环境幽美,景致和谐,表达了诗人对安闲淳朴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其实不然,这完全被诗歌的表面字眼所迷惑,思维固化,形成刻板效应。没有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院落当中盛开的栀子花会“闲”?
   花(树、植物)的“闲”是指什么?
   花(树、植物)的“闲”是开的美丽长的旺盛却无人欣赏无人品味。
   人哪去了?
   第三句“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据《周礼》“禁原蚕”注引《蚕书》:“蚕为龙精,月值大火(二月)则浴其种。”)注意诗中交代冒雨去浴蚕,妇与姑相伴。妇与姑皆是女人,男人呢?
   女人尚且冒雨浴蚕,男人恐怕早已牛耕锄田去了。这个诗眼“闲”字是诗人用衬托的手法以花之“闲”衬托人之“忙”。抓住第三句相唤浴蚕这一细节,答案中就能少一点士大夫式的悠闲,多一点农家无闲月的“闲”。
   二、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类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 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本题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考生答案偏颇,要点不全。
   学生一看诗的题目“步入衡山”,条件反射,又是一首与大自然山水相关的诗,往往调起先前的知识储备,认为无非是写一些湖光山色,描绘山间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抒发热爱自然,向往自由之情。再结合诗中字词:孱孱小溪,浓浓绿荫,幽幽小亭,丝丝细雨,漫山竹笋,一声鸡鸣。尾联又有“闲身信马蹄”的字眼,很容易得出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向往之类的答案。这样的答案不能说不对,只是要点不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还是思维固化的老毛病,没有抓住细节,造成误读全诗。这个细节就是“更无骑吹喧相逐”。“骑吹”是指出行时前呼后拥、鼓角相迎,是古代官员才能得到的待遇。“更无”二字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拍马溜须,阿谀奉承,到处都是污浊肮脏的官场的厌恶。正是官场的喧嚣才映衬出前六句自然风光的宁静之美。正是因为对官场的喧嚣有了厌恶之意,才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才有了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之情。才使全诗的情感和谐统一。而思维固化,让考生忽视文本,忽视细节,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思维固化形成刻板印象,让学生把人和作品类型化、脸谱化。误以为苏东坡的词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却不知他有“小轩窗,正梳妆,惟有泪千行”的柔情;只知道李清照“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情,不了解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雄心。只有立足文本,抓住细节,才能全面答题,不留疏漏,决胜于考场。
其他文献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成语出自于《晋书陶潜传》,意思是用来比喻有骨气、清高。因此有人评价: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理想和信仰而活着的文人,是真正为人间立下荣辱标准的人,千秋万代令人永远难忘。   一、决裂官场回归自然的渊明   陶诗中写官场生活的诗句很少,但从作者简介中可以知道是从官场回归。五次出仕: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
期刊
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是追求师生心灵共鸣、生生思维碰撞的课堂。这就对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和语言艺术发出了挑战。作为教师,我们也越来越感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但扫描我们的课堂,一些失败的即使评价还是频频出现,让人担忧:一是缺乏真诚的形式评价;二是缺乏引导的无效评价;三是缺乏民主的单向评价;四是缺乏客观的公正评价。   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艺术的即
期刊
《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教学中,可以紧扣“孝”字,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进行“孝文化”的相关教育。   一、感恩
期刊
好的复习课就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复习课呢?    (一)阅读记叙文应把握的方法   1.要清楚每段文字的侧重点。是侧重记人,还是侧重叙事;是写景状物,还是较多的环境描写,对这些基本内容有正确的判断。   2.要清楚地知道记叙的要素,在头脑中形成一幅清晰的内容梗概图。对全段或全篇文字有整体印象。   3.纵观全篇
期刊
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过去,常常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教师往上画什么,白纸上就有什么,最后完成的作品便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的结果。其实不然,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个性
期刊
近年来,语文教改风起云涌,但写作教学沿用多年的模式却一直没有多大转变:作文时众人一题,老师定框框,限要求;学生翻作文选,仿范文,绞尽脑汁,搜肠刮肚。讲评时,老师在台上读范文,析技巧;学生却大多雾里看花,不明所以。结果,学生“戴着镣铐跳舞”、“被牵着鼻子走”。写出的文章,千人一面,没个性,缺乏激情。我们几位老师开始认识到,不打破旧的作文模式,不把学生从这种“训练”的枷锁中解救出来,不拓宽学生的视野及
期刊
曾有一句俏皮的话是这样说的:“分分分,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在这里,首先申明,引用这话的目的,无非是想揭示分数对于教师和学生重要性。对教师而言,分数是非常有用的法宝;对学生而言,分数如同命根一样重要。作为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法宝——即分数,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给学生品行进行量化打分。   就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可以这样设立这样一些分数:语文成绩=平
期刊
一位班主任,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才能准确地评价并且引领学生。如果想要成功管理好自己的班,他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越多,他就越能做出最恰当的判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考虑让班集体日志发挥重要作用。   回顾一些有经验的班主任对班内事务的处理,都是建立在对事情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之上。不少优秀班主任的学期评语,让学生觉得准确、真诚,从而极大地促发了学生对班主任的
期刊
12月13日,参加了青年教师培训会暨省培教师汇报会。听了刘仁娟和顾晨旭两位教师的课,收获颇丰,对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张磊教师的省培报告,切切实实地让人收获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成长也离不开教研,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尽快成长。   一、做一个有心人,学会关注教育细节   任何一堂课都是由很多的小细节构成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的时候曾经说过:“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
期刊
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取之处,有一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努力发掘学生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好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是被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更何况是学生这样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曾经碰到过两个所谓的“问题学生”。   A是在原先学校教过的一个学生,仗着自己良好的家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