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课,是教学设想的口头介绍,课堂教学的模拟呈现,时间省,限制少,容量大,效率高。通常是说课教研或评优时的最优的展示形式,语文说课孰优孰劣,如下三个环节是关键。
一、说教材——说出自己,说出问题,力求文本在心
语文教学中,目标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其主要依据就是教材——即文本。 因此,语文说课,首先要说好作为教学材料的文本。
1.概述教材,简明扼要
概述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背景、材料选用、写作意图、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和主要的表现手法等。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要用最节省的文字,概述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说出自己,说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读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独特感受和自己想交给学生的东西;所谓“读出问题”,就是不迷信作者,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两个“读出”,教师在课前首先要有两个“读出”—读出学生可能会有的疑惑,读出自己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3.如出吾口,若出吾心
要使概述教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必须首先做到熟透教材,文本在心,达到作者“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达乎此,再去说教材,根据学情定目标,设计教法,方能信手拈来。
二、说目标—三维齐全,三本兼顾,确保放矢有的
1.“三维”齐全
一是知识和能力。知识主要指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写作专项知识等;能力一般指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文章形式,通过教学达到初步会用。
二是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指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听、说、读、写、议,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读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语文说课能否胜人一筹,除理解是否独到深刻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是关键。 创新不要弄巧成拙,追求“出乎意外”,更要“合乎情理”。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主要指对写作意图、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的理解和体验。它属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语文学科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成长中应有的价值观。
2.“三本”兼顾
首先是“文本”。文本是教学之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都必须源于所教所学的文本,找出文本的“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把“这一课”与“那一课”的教学区别开来。否则,多上一课与少上一课,上好一课与上砸一课就没有什么区别。第二是“科本”。科本,是学科教学的根,教学的“魂”。语文学科的教学之 “魂”是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的一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脱离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赏析,阅读教学就空,就味同嚼蜡。只有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反复阅读品味,才能把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区分开来。否则,语文很容易上成思品课、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等。吃语文学科的 “饭”,耕其他学科的“田”,是语文教师最易犯的毛病,我们应该力避之。
第三是“人本”。人本,一指学生,二指教师。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本。《兑命》曰:“教学相长”,所以“人本”也应包含教师在内。确定教学目标兼顾学生,就是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兼顾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本”兼顾,是衡量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的重要依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列述三维目标前或后,用简要的语言说说如何“三本”兼顾,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说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追求教学相长
说方法,就是说教法和学法。它不必作为说课中的单独一环,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随课堂演进而随机应变。方法要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为目标的达成、 内容的呈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有文本,有学生,教学就会有方法,有妙法。
1.传统的方法要有取舍
中华民族的教育史,最悠久、最辉煌的应数与语文最贴近的民族文化传承史。累积至今,其传承方法可谓优劣俱存,巧拙并生。古人重视经典,熟读成诵,对句联诗,经常练笔等,应该积极吸纳,为我所用;而“头悬梁、锥刺股”,死读书,读死书,则宜改进或舍弃。近人的启发式、群言堂要继承发扬,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要本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原则,运用启发式思维。
2.主问题要能驾驭全局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学环节的链接器,师生交流的粘合剂。问题有大小主次之分。主问题好比纲,举起纲就能张开目。抓住教学主问题,就能驾驭教学全局,挈领教学内容,引导课堂走向。具体说,主问题有如下三个功能。
一是就文章而言,能牵一发而动全篇。能动全篇之“一发”,有的与文章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关,有的与文章主旨句相关,有的与文章主要内容相关,有的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句式相关,有的与文章中某个关键词相关。细细阅读,精心提炼,往往就能抓住这“一发”。抓住这“一发”,教学思路就清晰,课堂展开就顺畅。
二是就课堂而言,能牵一发而动全程。能动全程之“一发”,其实就是能动全篇之“一发”。与动全篇之“一发”相关的子问题,就是用来构建课堂程序的链接题。围绕主问题,依次展开链接的问题,课堂全程就活了。
3.小问题要有语文风味
课堂教学不能只有主问题,而没有小问题。如果说主问题是构成课堂的“骨骼”,那么小问题就是依附于骨骼上的“血肉”。只有骨骼没有血肉,教学则空;只有血肉无“骨骼”依附,教学则散。
小问题的设计方式与主问题应该有区别。主问题宜直问,小问题宜曲问。曲问,不是直击某个词或某个句子,而是绕个小弯—细细品读后,让学生找到它。绕个小弯才找到,会给学生以豁然开朗之感。
说教材,说目标,说方法,是语文说课的三个关键环节。论其优劣,说教材 “独到”为上,说目标“准确”为优,说方法“独特”为妙。
一、说教材——说出自己,说出问题,力求文本在心
语文教学中,目标的确定和方法的选择,其主要依据就是教材——即文本。 因此,语文说课,首先要说好作为教学材料的文本。
1.概述教材,简明扼要
概述内容主要包括写作背景、材料选用、写作意图、行文思路、语言特点和主要的表现手法等。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要用最节省的文字,概述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说出自己,说出问题
所谓“读出自己”,就是读出自己在文章中的独特感受和自己想交给学生的东西;所谓“读出问题”,就是不迷信作者,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要使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两个“读出”,教师在课前首先要有两个“读出”—读出学生可能会有的疑惑,读出自己对教材的重新整合。
3.如出吾口,若出吾心
要使概述教材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必须首先做到熟透教材,文本在心,达到作者“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达乎此,再去说教材,根据学情定目标,设计教法,方能信手拈来。
二、说目标—三维齐全,三本兼顾,确保放矢有的
1.“三维”齐全
一是知识和能力。知识主要指语文字词句基础知识、文学文化常识、写作专项知识等;能力一般指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文章形式,通过教学达到初步会用。
二是过程和方法。过程和方法,是指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是听、说、读、写、议,新课标提倡的是自主读疑、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学习方式。语文说课能否胜人一筹,除理解是否独到深刻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是关键。 创新不要弄巧成拙,追求“出乎意外”,更要“合乎情理”。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主要指对写作意图、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等的理解和体验。它属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利用语文学科的正能量帮助学生树立成长中应有的价值观。
2.“三本”兼顾
首先是“文本”。文本是教学之源,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都必须源于所教所学的文本,找出文本的“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把“这一课”与“那一课”的教学区别开来。否则,多上一课与少上一课,上好一课与上砸一课就没有什么区别。第二是“科本”。科本,是学科教学的根,教学的“魂”。语文学科的教学之 “魂”是语言文字。 语文教学的一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脱离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赏析,阅读教学就空,就味同嚼蜡。只有紧紧抓住语言文字,反复阅读品味,才能把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区分开来。否则,语文很容易上成思品课、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等。吃语文学科的 “饭”,耕其他学科的“田”,是语文教师最易犯的毛病,我们应该力避之。
第三是“人本”。人本,一指学生,二指教师。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进步为本。《兑命》曰:“教学相长”,所以“人本”也应包含教师在内。确定教学目标兼顾学生,就是要考虑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发展的需要。兼顾教师,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扬长避短,求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本”兼顾,是衡量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的重要依据。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列述三维目标前或后,用简要的语言说说如何“三本”兼顾,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说方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追求教学相长
说方法,就是说教法和学法。它不必作为说课中的单独一环,应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随课堂演进而随机应变。方法要寓于教学过程之中,为目标的达成、 内容的呈现、学生的语文学习服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做到心中有目标,有文本,有学生,教学就会有方法,有妙法。
1.传统的方法要有取舍
中华民族的教育史,最悠久、最辉煌的应数与语文最贴近的民族文化传承史。累积至今,其传承方法可谓优劣俱存,巧拙并生。古人重视经典,熟读成诵,对句联诗,经常练笔等,应该积极吸纳,为我所用;而“头悬梁、锥刺股”,死读书,读死书,则宜改进或舍弃。近人的启发式、群言堂要继承发扬,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则要本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原则,运用启发式思维。
2.主问题要能驾驭全局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是教学环节的链接器,师生交流的粘合剂。问题有大小主次之分。主问题好比纲,举起纲就能张开目。抓住教学主问题,就能驾驭教学全局,挈领教学内容,引导课堂走向。具体说,主问题有如下三个功能。
一是就文章而言,能牵一发而动全篇。能动全篇之“一发”,有的与文章标题中的某个关键词相关,有的与文章主旨句相关,有的与文章主要内容相关,有的与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某个句式相关,有的与文章中某个关键词相关。细细阅读,精心提炼,往往就能抓住这“一发”。抓住这“一发”,教学思路就清晰,课堂展开就顺畅。
二是就课堂而言,能牵一发而动全程。能动全程之“一发”,其实就是能动全篇之“一发”。与动全篇之“一发”相关的子问题,就是用来构建课堂程序的链接题。围绕主问题,依次展开链接的问题,课堂全程就活了。
3.小问题要有语文风味
课堂教学不能只有主问题,而没有小问题。如果说主问题是构成课堂的“骨骼”,那么小问题就是依附于骨骼上的“血肉”。只有骨骼没有血肉,教学则空;只有血肉无“骨骼”依附,教学则散。
小问题的设计方式与主问题应该有区别。主问题宜直问,小问题宜曲问。曲问,不是直击某个词或某个句子,而是绕个小弯—细细品读后,让学生找到它。绕个小弯才找到,会给学生以豁然开朗之感。
说教材,说目标,说方法,是语文说课的三个关键环节。论其优劣,说教材 “独到”为上,说目标“准确”为优,说方法“独特”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