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开发人的智力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小学阶段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阶段,他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知识方面,都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印迹。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也就是说,孩子们纯洁、善良,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最佳时机。同时,也是对他们道德情操、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的德育教育就更凸显其重要性了。而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阵地。
体育教学是要求在教会学生各种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机,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敬业爱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到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同步进行;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气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钻研教材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提高对身体练习的表象和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而有些运动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勇敢和拼搏的意志品质,才能学习和运用技术,所以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勇敢、顽强、果断的精神。
在队列、接力跑项目教学中,使学生明白集体配合的生要性;通过体操教学,使学生了解军人的气质;通过接力跑、球类项目教学使学生了解奥运精神和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灵敏、顽强、拼博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支撑跳跃和单杠项目教学中,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所以采用分段教学法,学生每完成一段动作,教师就要鼓励他;对学生完成动作的好坏,教师可用有声和无声语言评定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不能完成动作,主要原因是具有恐惧心理,因此教师给学生鼓励和评定要恰到好处,与保护帮助相结合,以最终使学生完成动作,无形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了解学生特点,延伸德育教育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认,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复杂过程;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认识,是通过教师信息的输入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反映了获得知识、技术的直接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是有规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运用各个阶段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
在体育课教学中,笔者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做好每项基本技术、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4.尊重学生,严格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每一个人,同时尽可能多的尊重他。”体育教学是一种体能和技巧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教师,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内心才会产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力量,才能真正甘愿遵守你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才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小篮球队的训练中,当有些同学的动作不规范或投篮的动作不标准时,笔者都是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且亲自示范,从没有讽刺挖苦过学生,使那些有失误的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他们就会主动的反复训练。这样,在训练中,既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动作,又培养了他们吃苦的精神。
5.德育为本,改革教学
体育教学要以“育人”为目标,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追求学生的潜能开发,人格完善,情感满足,要培养学生竞争、进取、拼搏等现代化观念和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在选材上要解决“教什么”和“用什么教”的问题,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自练、自评为主线,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将学生被动地模仿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的、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培养学生的学习锻炼的自觉性。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方法,讲究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8-09-05
体育教学是要求在教会学生各种体育技能技巧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及朝气蓬勃、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并通过体育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加强组织纪律性和合作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教师形象
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动机,良好的教师形象,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敬业爱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到尊重爱护与严格要求同步进行;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气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钻研教材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室外进行身体练习,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提高对身体练习的表象和思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体育教学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而有些运动项目要求学生具备勇敢和拼搏的意志品质,才能学习和运用技术,所以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勇敢、顽强、果断的精神。
在队列、接力跑项目教学中,使学生明白集体配合的生要性;通过体操教学,使学生了解军人的气质;通过接力跑、球类项目教学使学生了解奥运精神和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灵敏、顽强、拼博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在支撑跳跃和单杠项目教学中,由于技术难度较大,所以采用分段教学法,学生每完成一段动作,教师就要鼓励他;对学生完成动作的好坏,教师可用有声和无声语言评定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学生不能完成动作,主要原因是具有恐惧心理,因此教师给学生鼓励和评定要恰到好处,与保护帮助相结合,以最终使学生完成动作,无形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3.了解学生特点,延伸德育教育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认,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复杂过程;学生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认识,是通过教师信息的输入和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反映了获得知识、技术的直接过程。由此可见,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是有规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掌握运用各个阶段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施效果。
在体育课教学中,笔者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鼓励学生做好每项基本技术、技能,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培养。
4.尊重学生,严格要求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的要求每一个人,同时尽可能多的尊重他。”体育教学是一种体能和技巧的教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敬教师,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诲。“亲其师,信其道”也正是这个道理。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生内心才会产生积极向上、克服困难、改正错误的力量,才能真正甘愿遵守你提出的每一项要求,才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小篮球队的训练中,当有些同学的动作不规范或投篮的动作不标准时,笔者都是先肯定优点,再指出不足,且亲自示范,从没有讽刺挖苦过学生,使那些有失误的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保护,他们就会主动的反复训练。这样,在训练中,既及时纠正了他们的错误动作,又培养了他们吃苦的精神。
5.德育为本,改革教学
体育教学要以“育人”为目标,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地发展,要追求学生的潜能开发,人格完善,情感满足,要培养学生竞争、进取、拼搏等现代化观念和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
在选材上要解决“教什么”和“用什么教”的问题,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自练、自评为主线,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让学生“会学”。将学生被动地模仿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的、主动的和创造性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培养学生的学习锻炼的自觉性。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合理选择方法,讲究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