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意识

来源 :青年与社会·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pf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课文可讲内容很多,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满堂问或碎问现象,“随流飘荡,任意东西”,最后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而教师则出力不讨好。杜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与教师的改变,即教师要有主问题意识。
  主问题即教师在备课中发现文本的核心东西——题眼,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通过这个问题来带动其他问题,它是进入文本的钥匙,它是贯穿文本教学的线索。如《天上的街市》一文,在通读诗歌后教师可抛出问题:“郭沫若笔下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街市?”学生会回答富庶的、美丽的、自由的;第二个问题自然而来:“你是从哪些诗句发现的,这是什么写法?”;第三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联想?”在品读、点拨、引导中完成了教学。再如讲《惠子相梁》一课时我紧紧抓住“庄子见之”展开教学:庄子见惠子的背景是什么?庄子为什么见惠子,是“欲代子相”吗?见惠子时庄子的态度、立场是什么?这样设计环环相扣,很有层次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获得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的杨聪老师执教的《云南的歌会》很有“意思”。文中两次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前面所写也是有“意思”的);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更有“意思”)。杨老师抓住“意思”不放进行创新教学:版块一:发现意思:你觉得作者所写的这些有“意思”吗?板块二:没“意思”:有人认为没“意思”,理由是第四自然段自然环境的描写太多了,冲淡了歌会的主题,宜将其中描写自然环境的部分去掉,你同意吗,为什么?板块三:作家的“意思”:本文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进入教材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你认为本文“活”在哪里?
  找到教学的主问题并非易事,最根本的就是教师下功夫读懂文本,深入文本,具有较强的驾驭文本能力。那么,教师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呢?寻找主问题应该是一个“浮上来——沉下去——再浮上来”的过程。
  一、浮上来
  教师要投入地读。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过这样的教育感言:我备课,决不先看参考书,自己备好了,可以参考一下,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独立思考的过程”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文章到手,教师首先敢于扔掉教参、解析等“拐杖”,认真读上几遍。于永正老师说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说得明白点,就是教师先自己解读教材、体验教材,然后于课堂上引领学生重走自己解读、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拿到一篇教材后,要像学生拿到一篇新课文一样,平心静气、逐字逐句地朗读、标记、圈画,亲身经历学生阅读体验的过程。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懂读好?需要像学生读书一样主动读书、内化语言。遵循学习汉语文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披文——触物——体情”,“寻言——明象——悟道”,“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想一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我不懂,对哪些问题我还有哪些不同看法。这样老师知道水的深浅了,教起课来心中有数。
  二、沉下去
  反复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的“天上的明星现了”“现”与“亮”之辨别,“请看哪朵流星”中为什么用“朵”做量词,几个“定然”是蕴含人与诗人怎样的感情倾向等。教师必须反复吟颂,读出点自己的东西来,才能叫读懂文字,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通过教师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主旨的整体感知课文,吃透教材的每一个“角落”。因为,一些最细小的问题,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有时却是最基本、最有质量、最含有语文味的,甚至能带动全文,这项内容应作为教师解读文本的重点。如《芦花荡》一文描写老头子“复仇”这一事件时,写道他把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如果换成“一个个投进嘴里去”效果有什么不同?“一个一个”可见吃的速度慢,衬托了老头子休闲自得的心情,符合他“过于自信”的特点,食物引诱的效果也就有了。“一个个”吃的速度快,效果不如前者。
  三、再浮上来
  教师跳出教材看教学,自然会找到文本中隐形的“线”——主问题,或是情,或是物,或是人。还要考虑本篇文章在单元整体中所处的位置,所担负的教学任务,阅读教参中对文本的解读。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抓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打好语文知识基础,进行思维训练时,自然、巧妙、有效地渗透创新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造的火花。”我在教学中一贯提倡营造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平等、愉快地参与课堂
期刊
《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和实践体系。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指数学课程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然而初中数学成绩而言,普遍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
期刊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担负着语言文字训练、思想品德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以及精神文明、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任务。正因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所以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代大家的文学作品。这些选文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可以说,教材本身就是一座收藏文学瑰宝的宫殿。如果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范文中把握一些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和文艺理论知
期刊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汉字有见其形便可知其义的特点。何谓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汉字的构形理据。其主要形式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何谓字理分析?所谓字理分析,是指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抓住汉字这些构形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理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字理分析。字理分析不仅适用于识字教学,在理解词义、体会句子含义、乃至领会文章中心时,教师抓住某些“文眼”和关键字进行准确、合
期刊
对于任何一种教育,学生都有一个愿意不愿意接受的问题,学生愿意接受的效果就会好一些,不愿意接受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德育也是如此。目前,学生不愿意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德育实效性的现状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德育的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有怎样的实际效果。当前在中小学德育中,普遍存在德育实效性偏低
期刊
我们知道,《新课标》不是简单了,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单凭信息技术的出现,对初中数学的教学都是一次很大的革新,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工具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已经把数学带人了各行各业。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期刊
在实施教研教改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走进新课程,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语文教研以新的生机。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语教学的一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能让学生充满热情
期刊
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体育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现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浅谈新时期体育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轉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的土壤  首先,变革观念。传统教学中由于教师长期保持“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启示;重教学形式,轻思想内涵;重
期刊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挖掘生物自身的魅力,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性充分吸引到生物学科上来,让学生在学习生物过程中享受快乐,在享受快乐中轻松学习生物知识。现就新课改下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谈点粗浅认识。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直观地接受并掌握课本知识  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论中称为教学媒体,是以教会别人为目的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如电视、网络、
期刊
“知识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人才。教育要培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具有健全、独立人格的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为了培养这种新型人才而进行的一种研究和探索。以下是本人在合作学习教学方面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合作能够在学生间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