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言语活动的建构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qua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明确指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是“在建立言语活动理论时遇到的第一条分岔路(按:指区分语言和言语)” 。所以,我们在这里首先要澄清“语言”和“言语”,但不必机械地理解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而应该真正理解它的涵义并从哲学意义上深刻理解二者的根本联系。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用“棋”来比喻语言,用 “下棋”来比喻言语。我们只能唯一地、宿命地通过“自己下棋”或“看别人下棋”,才能接触到“棋”、了解到“棋”、掌握到“棋”。对于我们和语言的关系来说,自己“言语”和“倾听别人言语”,是我们接触语言的唯一的方式,也是绝对的方式。世界上的确存在着语言,但我们根本接触不到纯粹的语言。纯粹语言是一种形式上的抽象存在,人只要试图接触到语言,譬如想一想语言、看一看语言、读一读语言,那么语言在人那里就已经变成言语了。所以,语言总是存在于林林总总的具体的言语活动之中的。
  在这里,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似乎显而易见了,但区别又是最好的联系。所以,语言和言语的联系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离不开言语,离开了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也就是说,言语是个体在语言体系的自然秩序下个性化的活动。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语文课就是以语言为基本内容的言语课。因为人们所教、所学、所说的语言都是一种言语化的语言。言语是我们学语言的唯一的方式、唯一的渠道。也就是说,言语在语文教学(当然也在其他教学)中客观存在,它的建构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在言语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语文教学最不能缺少的就是“读”书,而不是“看”书。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音不读不正,“看”书往往会遗留问题,而且难以全方位的调动言语主体参与语言学习。“读”书最好是“诵读”,这正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做”的不够的地方。从学生的角度说,学生普遍不重视早读课或者说不能很好地利用早读课,似乎觉得早读就不是课,是自由活动或者休闲的时间,所以对早读课没有计划,没有内容,没有目标,随心所欲,让珍贵的早读时间白白的流失。从教师的角度说,语文教师在“诵读”方面自己做得也不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普遍喜欢用多媒体音频朗读代替自己的示范诵读,而且还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自居并大行其道。这恰恰极大地削弱了教师在言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许一些视频朗读比教师“读”得好,但是缺少了教师示范诵读的生动感和亲和力,实际的效果不一定比教师范读好。
  让有效的讨论热起来。如果说“读”的对象是既定的文本,那么“说”的内容就是自由的思想,相比之下似乎“说”的主观性色彩更浓一些,主体性的作用更大一些。新课改强调富有个性的解读文本,推崇各抒己见的自由讨论,而且许多教师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但是,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是如何让“讨论”变得更有效。这又涉及到“人”的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明确问题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却常常出现“答非所问”或者 “偷换话题”的现象,在表述讨论结果时也往往词不达意或者层次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明确所要讨论的问题。也就是说所要讨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言语强化,信息在师生之间的传递过程中出现衰减甚至衰变,使得讨论活动迷失了明确的指向;而讨论的结果也没有经过有效的梳理并得到严密的言语验证。
  其实,讨论同样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要动口,动脑,更要动手。譬如,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最好的做法是用笔写下来。这样就能有效避免教师口头布置讨论问题时言语的随意性或者教师为了强调问题而在多次陈述时言语表述的差异。对学生讨论的结果,更应该用笔写下来,写的过程正是对讨论结果的有效梳理和言语验证,这看上去有点费时费力,但实际的效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甚至带来事半功倍的高效率。而且,这样做更会有效改变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动笔和被动动笔的不良现象,使得课堂的言语活动的主体性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语文课堂是最自然真实而且最基础可靠的语言学习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师生共同搭建,更需要师生共同活动,“缄口”无语不行,“冷眼”漠视不行,“袖手”旁观不行。我们不能只习惯于做观众,我们应该成为真正的演出者,成为主角,把语文的“国剧”唱响唱好。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刘大鸣:陕西省第9批特级教师。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陕西省首批中学数学骨干教师。汉中市第三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汉中市第四届名师,汉中市学科带头人,汉中市优秀教师。陕西师范大学基础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学生数理化学术委员会专家。先后有2千余篇文章发表在各类杂志上,也曾主编和参编图书20余本。被评为国家级和陕西省数学联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4年陕西高考数学理科试题解析  2014陕西高考数学试卷,整体
期刊
小学英语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实物、形体语言、电教或表演等多种活动和手段,让学生置身于类似真实的情境中采用英语进行交流。它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的场景和语言环境,以及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不仅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笔者经过几年的尝试,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实施英语情境教学的方法略谈浅见。  一、利用肢体语言,优化英语教学  肢体语言具有形
期刊
帕尔蒂卡,波兰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帕尔蒂卡出生就缺少了前臂和手掌。 “从小残疾并没有给我带来不幸,在我7岁的时候,看到大我四岁的姐姐经常去俱乐部打乒乓球,我想她行我也行,慢慢地,我从这项运动中感受到了快乐。” 右臂不健全的帕尔蒂卡,打起球来总是难以克服平衡上的障碍,训练和比赛都要付出比常人多一倍的体能。“我每天要花5小时(上午2小时,晚上3小时)在训练上,特别是腿力的训练。”苍天不负有心人,2000
期刊
有效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小学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我们看到目前有效之风还多吹在传统意义上的主要学科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某种程度上讲还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学科的教学有哪些区别?面对不同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又该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要回答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分析。鉴于此,笔者拙作试对小学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作一探究。  一、当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对信息技术有效教
期刊
多年的小学习作教学实践告诉我:必须认认真真抓好习作教学,扎扎实实打好语言文字基础。为此,我在习作教学中特别注重以“情”为经,穿针引线。  一、在深入生活中培育情感  习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因而习作教学中,我常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活动,从校内的读书汇报会、大课间游戏,到走出校园的春游、参观、表演等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班级,我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各
期刊
儿童绘本常有描绘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我爸爸》、《我妈妈》……有细腻描摹孩子情感韵律的《你爱谁多一些》、《月亮,生日快乐》等。这些绘本内容丰富,画面鲜活,在深入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基础之上,将孩子们生活中的种种情状定格于画面中,并辅以简练的语言旁白,让儿童在美丽又快乐图文旅行中,更深层次地引发儿童愉悦的精神之旅。  一、善交流——让绘本阅读轻松化  “放轻松”就是要把阅读的
期刊
读写随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毫不夸张地说,是随笔缩短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是随笔让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至今记得2010年12月10日,那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足以让我刻骨铭心的日子。连续两天的大雪让整个世界焕然一新,同学们也兴奋不已,纷纷用笔记录下了这场久违的大雪。晚上阅随笔时,忽然发现一本随笔中夹着厚厚的一叠纸,拿出随笔,
期刊
计算教学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课题,实践中众多教师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经验,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失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唯有坚持“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这一教育思想,努力寻求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不断优化数的运算的学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使计算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建构,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过程。  一、更新观念,坚持算理与算法并重  计算教学既需要
期刊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质疑问难在学习中是多么重要。  活动单导学给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和主动质疑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两年来,本人在运用活动单导学的过程中就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专题做了一些探索。  一、调整“形”,优化环境  1.优化组内座次,减少交流干扰。  为了便于学生组内顺利交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期刊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明确要求下,小学科学方法教育从课改前的“润物细无声”(刘默根语)到现在的“显性化”认知,已成为小学科学教学在课改前后最重大的变化之一。国内多套教材均设立诸如“过程技能训练单元”、“探究的探究单元”“探究方法反思单元”等“特殊单元”,引领师生对科学探究方法本身进行显性化认知,以期望能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