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的作文批改更有效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所写的序中说:“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从190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他不仅是一位教者,也是众多教科书的作者、编者,而且是研究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关于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的论述,能够切中肯綮、鞭辟入里,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并超越语文学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是常读常新的经典、教育智慧的源泉。
  在很多人眼里,作文是语文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之一。为此,众多研究者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不断有人声称发现了作文得高分的密码,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却很难让人满意。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这个环节,叶圣陶先生是怎么看的?他的看法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作文批改很重要,人们普遍的想法,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深化,是教师和学生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叶圣陶先生说“批改实为作文教授之要着”,揭示了作文批改的重要作用。
  提到作文批改,我们一般对教师的要求就是“精批细改”。学生写完作文,交给教师,教师每篇都要改,改完以后发给学生自己去看。如果没有做到精批细改,就会被认为工作敷衍。对此,叶圣陶曾经推想,“自古以来肯定作文必得由教师改,大概有个作为前提的设想在,那就是教师费心尽力地改,学生必然能完全理解,而且全部能转化为作文的实际能力”。但是,事实上,教师精批细改收效却不理想。所以他说:“批改作文是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工作,也是收效甚微的工作。”
  作文批改为什么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叶圣陶先生指出了其中的部分原因:“不少老师在批改的时候只顾到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他们看见错就改,认为多余的就删,认为不足的就给补上,甚至整段整段地重写,可是很少考虑学生为什么会写错,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说的究竟是什么,他为什么说得不清不楚。批语或是称赞或是批评,大多比较空泛,对学生甲说的也可以写在学生乙的作文本上。这样不针对学生的实际,文章虽然改好了,内容充实了,思想提高了……就提高作文的技能说,实际上没有什么益处。”可以说,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大半是做了无用功。
  精批细改效果未必佳,原因何在?叶圣陶先生也早就有论述:“意义不完,乃由于学生识力之未至,而非由于推理之谬误。夫识力之程度至无定限。今时教者所见,增之于作文簿者,他日学生识力进步或竞更造其深,而觉教者所增为意有未尽。然则于学生所作增加意义,已非妥善之方法;况一为增益,又足阻遏学生当时之深究心耶?至于字句之凝练高古,本非必要之需求。己意已达,人亦共喻,虽不凝练高古何害?苟字句可通,而必易之以同义异构之字句,此殊足减学生之兴味及精究心。及凝练高古,厥义虚玄,以此责之,徒使生神秘之感。”学生与教师相比,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有差距。教师虽然改得好,但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好在哪里。从这种意义上说,精批细改有点儿像一拳打在棉花上,虽然使了很大的劲儿,但效果并不明显。
  精批细改效果未必佳,还可以从学生的态度上找到原因。对此,吕叔湘先生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据我猜想,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后头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作徒劳无功。”教师费心费力,学生漫不经心,教学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退一步讲,教师精批细改,学生也认真看了,真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吗?这个问题,叶圣陶先生也想到了,他说:“学生听了教师这一回的说明,知道了该这样写不该那样写,未必就能转化为作文的实践能力,因而下一回作文又那样写了;那岂不是照旧要给他‘精批细改’,再来个循环?”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就教师改作文的辛劳来说,实在太重了。
  尽管费心费力,总收不到实效,受到的是“徒劳无功”的无奈和挫折感。应该怎么办?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问一下: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弄清楚了作文的目的,我们才有可能通过批改力争达到这个目的。
  对于作文的目的,叶圣陶先生有明确的说法:“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禁得起最广泛意义上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隋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国文科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的两种习惯:(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下工夫。”根据叶圣陶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作文是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须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作文的目的理应对作文的批改具有指导作用,对此,叶圣陶先生的一些想法给了我们启示。
  从批改作文的方法上来说,叶圣陶先生主张“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之处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简单地说,就是“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精批细改的做法。
  从具体做法上来说,一是要面批,二是要让学生自己改。
  针对批改作文只见文不见人的情况,叶圣陶先生说:“老师批改作文的时候,最好把作文的学生招来,问清楚他是怎么想的,然后跟他商量怎么改,或者指点他自己去改。”这就是面批。面批之时,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交流,了解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某种想法怎么表述更清楚,前后句子之间怎么连接起来逻辑关系更清晰,教师可以启发或者推荐具体说法供学生参考。这样一来,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改,可以比较修改前后的优劣,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老师修改作文的方法。
  如果不能面批,叶圣陶先生也提到了另一种方法:“批改只应注意于谬误之推理,不通之字句。此外直视,不妨于发还时评论及之。如某处意义有未完之处,补入如何如何一层,则较完整而周密;某处字句有粗疏之嫌,倘做如何如何说法,则较精当而经济。”就是说,在发作文本的时候,要跟学生具体说明文章存在哪些问题,并给出修改的方向或方法。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这样做“既重视学生精究之心,亦不时教者辅导之旨矣”。   对于面批的好处,吕叔湘先生曾有回忆:“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当面批改,边改边说,得益很大。”还有很多先生回忆面批的情况,在此不一一引述。
  “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想个办法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习惯,具备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圣陶先生从心中有学生这个角度思考,提出让学生参与批改、学生自己批改的方法,这是他对作文批改方法的创新。这样一来,学生必须真正对自己的作文负责,再也不能胡乱写一篇交给老师应付了事。
  学生参与批改、学生自己批改,真正解决了批改的核心问题,即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改,从表面上看,改的是写在纸上的稿子,实际上是审核并修改完善所想的东西,使它尽可能符合表达的需要。从内容上看,正确不正确当然是首先要审核的。从表达的方法和方式方面看,有什么话是没有说明白的,有什么话是不必说的,有没有换个说法更恰当的,有没有让读者看了会发生误会的,这些也是需要审核的。“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和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改的习惯和能力上,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学生去思考,去作文。
  关于写作的评价,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在批改作文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结合学习叶圣陶先生作文批改方法的收获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曾经使用过一种师生共同批改的方法,即学生自己修改、相互修改与教师当面批改相结合。当时使用这样的方法,一是针对学生作文敷衍了事、随便应付的态度;二是因为班额较大,学生的作文无法全部精批细改,把让学生自己批改和同学问的互相修改作为一种权宜之计。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做法比起原来自己全部精批细改的效果还要好。簡要介绍基本方法和一些想法,希望引起大家讨论的兴趣。
  首先,用一个专门的时间,告诉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告诉他们修改作文常用的符号,让他们知道修改作文要注意哪些问题。
  其次,学生作文之后,不要求他们立即交上来,而是先自己把文章通读一遍,仔细修改。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看看写出来的文字能否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不是还有自己想到的东西在行文的时候忘掉了,以及是否有些语句之间可以调换位置,有些词句可以删掉,等等。叶圣陶先生在给别人的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一向主张作成文篇之后,要放在那里,反复看几遍,有不妥之处,就自己改,改正不妥当的意思和不正确的语句。”只有作者自己才完全知道想要表达些什么,也只有作者的修改对于提高其作文能力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也许别人的修改会比自己的修改更好,但不一定能够体会其中的妙处,能够体会到也不一定能熟练运用。“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做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教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修改完了,最好能够站在读者的角度把文章念一遍,看它是不是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样修改之后的文章,别人看了才会更清楚。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使学生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看作一种思考过程。
  然后,要求每一个学生至少请两个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要求在文章中作出修改标记,在文章结尾的地方写上修改者的姓名。由于是自己请人修改,修改者要签上自己的姓名,所以学生在修改的时候都比较认真负责;学生在请人修改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那些基础比自己好的同学,或者是自己比较熟悉的同学,这样能够发挥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影响。一方面,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同学,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则是一个提高评价概括能力的机会。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争论,其深入的程度和涉及的广度是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无法达到的,也是教师有限的视野所无法企及的。
  学生之间互相修改作文,解放了教师,但是教师也不能因此偷懒,要把原来精批细改的时间用来跟学生交流,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共同完成一篇习作的修改。在面批过程中,教师可以直接面对学生,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真正体会到学生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想要说什么,这样给出的修改建议也就更恰当,更有针对性。教师的意见和学生自己的意见互相碰撞,学生自己体会各自的优劣,然后作出选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体会也比看教师的批语要深刻得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学生能够感受教师的思考过程,学习教师思考的方法,在无形之中受到教育。
  最后,教师精选几篇作文集中讲评,不仅讲评作文本身,也讲评修改情况。讲评作文时,各种水平层级的作文都选几篇,一个学期下来,让所有学生的作文都有被集中讲评的机会。
  这样,每一次作文,在学生相互修改的时候,老师就有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面批。一个学期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一次个别指导的机会,而且这个机会还是深入和细致的。通过对话,学生对作文不再感到畏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创作的喜悦,因为作文就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同时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膜,学生理解了老师批改作文的辛苦,逐步转变敷衍的作文态度,养成自己修改的习惯,培养自己修改的能力。
  学生问互相修改与老师当面批改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参与作文的修改过程,关注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成长过程。在他们作文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使他们能够及时地调整,在过程之中探讨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让各种不同的声音在互相对话中显出各自对特殊问题的适切性。同时,学生参与对自己作文的评价,有助于他们形成评价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看清楚自己的成长轨迹,加强对学习的情感体验,体验成长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摘要:该文对目前流行的操作系统Windows 2003的安全机制作了初步分析与探讨,对如何利用这些安全机制,提高Windows 2003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做了归纳,这对更好的使用该操作系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系统安全  中图分类号:TP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6-2764-01  Analysis of the Securit
“一花一鸟总关情”“万物有灵”这样的人文主题是令人期待的。花和鸟,是自然中的诗画,总让人想到美好的景象,给人带来美妙的情感体验。用这样的人文主题开启新学期的语文课程生活,大概学生也是充满期待的。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紧紧围绕着人文主题选编的,且四篇都是很经典的文章。除了郭沫若的《白鹭》,其他三篇(许地山《落花生》、琦君《桂花雨》、冯骥才《珍珠鸟》)也已多次入选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统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语文读本·小学卷》是由钱理群、王尚文等语文教育大家和曹文轩、方卫平等儿童文学大家为中国青少年精心编选的一套课外阅读书籍。无论是在思想、艺术,还是新颖程度上,都十分贴合当代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共12册,选文体裁丰富多样,可按学期选用。全套读本按小学生学习、领悟、情感、言语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精神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建立起一个循序渐进的阅读体系。同时,针对提升
教学要求:  一、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用处和壁虎尾巴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动物的兴趣和能力。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难过”“告诉”造句。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本课用同样的句式写小壁虎借尾巴经过的特点,培养有条理地说话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师:(出示壁虎图片或标本)你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不仅是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等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同时,中高考对名著阅读考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整本书阅读无疑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但同时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可谓是帮助广大语文教
日语中的许多词汇、语法在表达方式及技巧上之所以呈现出特殊之处,与其固有的思想及文化观念息息相关。因此,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将语言与地域文化割裂开来,而应融入特定情境中,探寻语言形成的路径,并分析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多元文化信息,从而形成对语言全面、客观、立体、理性的认识。理解文化深刻、多元、广泛、源远流长的内涵,方能在融会贯通中习得日语,并在日语的学习中体会到
书名: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混合方法  作者:张培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13594523  定价:45.9元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关于语言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受关注。如今,语言教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学科,被广泛地认为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集定性、定量研究于一体的混合研究方法
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段。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从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近代汉语的,其下限通常为明末清初;研究现代汉语的,常会从五四运动开始。这就导致清末民初的语言研究往往处于“两不管”地带。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烨博士《清末民初词汇研究》一书的出版就具有很大的价值。该书是刁晏斌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李云田《春风吹拂我的家》雕塑 175cm×62cm×153cm 2019年  李云田  1971年生,四川成都人。2001年结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中国雕塑學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学会会员,成都市雕塑协会理事。
摘要:电子公文的归档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公文归档系统作为一个连接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桥梁,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建设电子公文归档系统首先要从需求分析做起,确定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将UML(统一建模语言)的用例模型应用到电子公文归档系统的需求分析中可以更有效的获取系统需求,并清晰描绘出系统需求。   关键词:电子公文归档系统 ;用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