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记忆和青春美学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光荏苒,那种真正的充满温暖和希望的青春似乎正远离我们这一代人而去:重压之下的青春还能让我们激情永恒、浪漫永存吗?或许这些更多地被保存在遥远的时空符号中:激昂的音乐,破旧的筒子楼宿舍,简朴的服装,陈旧但又不失底蕴的教学楼,时而参杂勾心斗角的同学旧情,刚刚转型的特殊年代。此时,作为导演的赵薇的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把这些符号元素带到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突然醒悟:原来美丽的大学时光——“青春记忆”——存放着我们纯洁的灵魂{1},青春的激情和浪漫,还有那些推动今天我们奋力前行的温暖和希望。但是,当我们本能的回望过去、打捞青春记忆时,我们却不能回避的是我们要活在当下,必须勇敢地直面人生——尤其是正在“祛魅”的当代世界。其实,电影本身已影射出这种“世界”中青春的无奈和困惑。将逝去的青春》之后的一种感悟和思考。
  一、电影里的“青春”世界
  电影《致青春》本身,故事并不复杂,有很多东西在不同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已得到展现。故事主要讲的是几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郑微与林静,郑微与陈孝正,郑微与许开阳,阮莞与赵世永,以及朱小北、黎维娟和张开等各自的爱情和生活;时空跨越比较大,从激情饱满的大学时代,到各自毕业后的工作职场;人物形象比较鲜明,郑微的活泼、直率、浪漫而执着,陈孝正的自尊心强、表面冷酷、内心善良而学业精诚,阮莞的冷静和忠贞,朱小北的帅气、直率和嫉恶如仇,富家公子许开阳的自负和霸道,甘当配角张开的滑稽和善良;重要的是,电影中存在着多个矛盾或对抗性元素:郑微的冷与许开阳的热,郑微的热与陈孝正的冷,郑微对学习的草率和陈孝正对学习的认真,许开阳的富裕和霸道与陈孝正的贫穷和低调,阮莞的忠贞和成熟与黎维娟的势利和虚荣,大学时光的昏黄色调与职场中的现代琉璃灯光,前期的激情和浪漫与后期的酸楚和困惑,生存与死亡,等等,这些元素很好地构成了十足的电影张力。但整体上,导演的观念植入较明显,有些地方不够真实,编剧制造的过程中显得太重主题,只剩怀旧的青春校园一过,整个故事马不停蹄地陷入了凌乱。亦即,影片中人物关系情节变化显得过快,缺少必要的细节,没有让观者产生对青春意犹未尽的怀念。尤其是到现代职场的后半部分,致使整个影片显得唐突,人物关系显得刻意和突兀,让观众感觉不适应,这些应该是电影存在的瑕疵。
  不过,电影在恰当的档期得以展映,很好地契合了四五月的“青春”主题,尤其是电影前半部分带给“70后”和“80后”更多的感悟和共鸣,所以电影的整体运筹还是比较成功的。电影更多地给我们展示了大学青春时代的激情与浪漫,简单与纯洁,良知与尊严,这往往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而在当代更显得弥足尊贵。另外,电影本身负载了令人感动的青春哲学和爱情哲学观,很多台词比较精彩,如“青春是一场伤痛”“青春是用来怀念的”“为青春永垂不朽干杯”“爱情是一条河,谁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我们都应该惭愧,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我习惯了贫贱,但是没有办法让我喜欢的女孩贫贱”,等等。这些台词恰恰在电影前半部分呈现,到电影后期给我们展现的青春更多地是冷静、困惑与功利。两个不同年代的“青春”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思考:前面的“青春”为什么是温暖而伤感,后面的“青春”为什么是沉着而无奈?重要的是,认可这部电影的观众为什么更倾向于大学时代的“青春”?这里定存在着有关“青春”的精神现象学问题。
  二、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
  这部电影是由80后女作家辛夷坞同名小说改编,作为极富锐气的青春文学领军作家辛夷坞,独创“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她说她的小说是在讲述“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很显然,她在“这一代”人中找寻青春故事底本,而这些“故事”本身是处于过去时,“这一代”人恰恰在这些“故事”中获得共鸣——一种“青春”的认同感,一种作为“这一代”人——“我”形成的原点,这正是雅克·拉康“镜像阶段论”的核心内涵,这是“青春记忆”留给我们自己的财富。时光已去,青春不再,但在“青春记忆”里安放着年轻人的存在感悟。再结合当下的生活困境,我们在观影的同时其实是在进行“怀旧”的旅程。电影通过诸多镜头的组接和剪辑,带给我们复杂的情绪反应,电影在创造世界,电影在给我们创造那个对“旧”时光的“怀念”情怀。电影与“记忆”、与“怀旧”纠缠在一起,在这里,有必要对“记忆”和“怀旧”进行学理上的简单阐释。
  人是在连续的时间链中确切地感悟着存在的意义,而人是有意识的精神存在物,过去不可能真正消失,所以人现实地存在于过去的生活中,一句话,人就是记忆存在物。记忆为存在作证,进行历史的还原,给历史以还魂。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永远是向被回忆的东西靠近,通过文化记忆以求接近历史的真实,回到事物本身,从而获得确切的存在感受。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向过去探索,在其中寻觅发现自己。所以,记忆不仅仅是指对过去岁月的再现,还指对记忆本身所负载灵魂的沉思和凝视,即对人存在本身的真理上的追寻。所以,人要不断打捞个人记忆,而人类则要持续地拯救集体记忆。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速度加快了、时间过于紧张了,这一切无疑会让人感到精神的疲惫,那种灵魂的虚空会不经意间刺激人内在的本来应是高贵的心灵,加之人本来就有一种向后“回望”的本能,这样人就会有一种特别的情绪生发在脑际,这种情绪就是怀旧,以怀旧来抵抗遗忘是消费时代的人们常常会使用的生存策略。广义上讲,怀旧贯穿于整个人类文明史,但就现代社会而言,“现代怀旧已扩展为一种无处不在的文化情怀”{2}。当下人内心更多感到不安全和特有的孤独,内在心灵感到未曾有过的虚空,此时人急切渴望一种情怀来弥补由以上因素造成的不足和缺撼,以安慰和疗救失望的心灵。于是,怀旧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发酵、产生了。这样的怀旧常以审美的方式回溯过去,它不是真正重返过去,而是借用过去来抚慰人的心灵,疗治现代化带来的现代病。所以,主体往往在怀旧中最终实现自我救赎。
  在“准消费时代”的当代中国,消费主义思潮逐步盛行,超前消费或提前消费的文化心态渐趋形成。在这种语境下,人们往往会感到精神疲惫和无根的漂泊。尤其是当代青年在重压之下,感到激情不存、浪漫不再,而往往沉浸在激情燃烧岁月的怀旧之中。如此,《致青春》的出现很好地迎合了这种情怀,更多的“70后”和“80后”通过此部电影找寻到了抚慰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怀旧的想象中力求实现自我救赎。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在消费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这种怀旧,因与消费本身建立起来密切的联系,以其外在特有的形式转化成一种消费时尚的商品。毋庸置疑,此部电影很好地扣住了观众的心理,把观众的唯美怀旧情绪转化成时尚的商品进行了消费,这应是观众留心和警惕所在。   三、青春:以美学的方式回应“祛魅”的当代世界
  在厘清《致青春》内在记忆精神现象学机制后,其实我们很自然地就涉及到有关“青春”的美学问题。当代青年是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时代,一个工业化信息化工具化渐趋发达的时代,家庭和社会赋予当代年轻人太多的期望和责任,致使许多青年人因背负太重的压力而过于“早熟”, 激情丧失,想象力遭扼杀,浪漫被消蚀,浮躁、焦虑、早衰、失落、迷惘等几乎成为当代青年的标签,更多的只有以怀旧的方式进行审美救赎。如果说现实残酷且枯燥乏味,说的可能过于严重,但当代世界缺少魅力、是一个“祛魅”的时代应该毋庸置疑。由此,面对如此境遇,以美学的方式回应“祛魅”的当代世界,则是探寻有关“青春”美学话题的关键所在。在此,笔者认为,“青春美学”内涵应该涉及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首先,青春是有色彩的。因“青”本身就是一种色彩,代表蓝色或绿色,意寓希望和旺盛的生命力。蓝色的青春因年轻的生命而释放着涌动的活力,它自然地与灰色、黑色、铅色、白色等暗色调相对,而且往往因活力无限会升腾为一种朝阳般的火红色彩,这样的青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冲击力,一种激情,一种生命力的喷发。所以,“青”的青春首先在外在感官上给人一种视觉的舒适感。
  其次,青春是有温度的。“春”的英文单词“spring”另一涵义是“泉水”,应该是带有温暖感的泉水,且泉水时刻向外涌动,故有温度的青春往往不会显得冰冷,而是不满现实,激情澎湃,犹如体内的鲜活细胞,让青春生命活力无限。这正如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1卷第1号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开宗明义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所以,有“温度”的青春在内涵上给世界传递更多的是正能量。
  另外,有温度的蓝色青春富有浪漫情怀,且有梦想追求。“浪漫”是人在对现实的超验性的想象,是主体对心中理想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在这“想象”“渴望”的背后,就是人的一种独立意识的确立。人以“浪漫”的生存形式存在,他会感到无比自由和诗意,会有“有家可归”的稳顿感。浪漫在表现形态上,未必仅是宏阔壮丽的想象、火山喷发的气势、色彩绚丽的色调、漫无边际的遥想、英雄人物的震撼,那些淡泊宁静的禅境、小桥流水的蕴味、远离世俗之外的奇域风光及卑微生命的光华都是一种浪漫,且呈现的是另外一种崇高和洒脱,这里同样有着无尽的诗意,有着给人以诸多遐想的空白,有着人诗意栖居的灵魂所在。所以,“浪漫”立足于关虑着人的实存,并以一定浪漫的美的情怀进行超越性的畅想。可以这样说,人的内心始终会潜意识地存在着对浪漫的渴望,没有浪漫,人之生活变得单调而无味。
  最后,青春其实是个简单的时间问题,它致命的缺憾是稍纵即逝,留给人更多的是伤感。青春就在当下,稍不留神青春就会流动进而飘向远方,“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其流动的绵延性构成了人之生命“长河”。相对于人的精神而言,过去不仅属于既定的事实世界,而且是无限丰富的价值源泉和梦开始的地方;另外一方面,人活的就是现在,现在是“实践着”的当下状态,是人真实性和现实性的集中体现;再者,当我们缅怀过去、实践着现在时,这里就潜意识地指向未来,人就是被诸多梦想和未来的希望引领着去开拓人生的。所以,青春易逝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开拓未来。
  实质上,基于以上四个内涵的“青春美学”就是一种“人生美学”,探寻青春的美学问题是在呼唤和建构人生的大美问题。当我们把目光拉回到当下语境时,我们不能不遗憾地发现:“浪漫”正慢慢离我们而去!人们的生活速度之快、压力之大,导致人们已无法顾及“浪漫”了,生活充斥的是沉重和无奈的叹气,生存艰辛也罢,无度休闲也好,往日美感的“浪漫”已在人的记忆中变得很模糊,甚至人们对“浪漫”失忆了,生活变得单调、贫乏和浅薄,青春缺乏温度和靓丽的色彩。
  电影《致青春》给我们的当下反思价值正在于:守护好自己的青春时光,当遭遇“祛魅”时代来临时,我们应以美学的情怀,心怀温暖,直面残酷,精心建构自己的美丽人生。
  *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CWX013)、河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影视美学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11]-JKGHAD-038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其他文献
民居是最古老的建筑形态,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民居受本土人文、气候、地理、经济、物产等影响,建筑风格多元且色彩各异。位于湖南岳阳县的张谷英村是现在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筑群落,邓孝變先生称其为湘楚明清民居的“活化石”,素净明雅堪称湘北民居的代表。而福建闽南蔡氏红砖厝的“红砖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典丽大雅,又吸收了南洋、欧洲与阿拉伯文化。这两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居建筑在色彩风格上一素雅一浓艳,在比较研究中
期刊
“粉丝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型标签,被镀金般招贴在近年来诸多主打粉丝群体、制作成本较为低廉的影片身上。从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开始,到王力宏的《恋爱通告》,从杨幂的《孤岛惊魂》到韩庚等人的《大武生》,从Angela Baby的《夏日乐悠悠》到五月天的《五月天追梦3DNA》,从郭敬明携手杨幂的《小时代》再到周杰伦“梅开二度”的《天台爱情》,“粉丝电影”已然成为了打破国产电影秩序、分化观影群体审美
期刊
近几年来,人性探微与社会批判,已经成为湖南作家胡厚春小说批判话语的重要主题。他先后在《小说选刊》《江河文学》《东海岸》及重庆出版社等刊发和出版中篇小说关注市场经济冲击及社会飞速发展下,人性面临的冲击与考验,拷问人们的灵魂。  一、对精神世界的探视与追问  深切关注当代人们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捕捉那些生存的困境,情感的纠葛和欲望的煎熬,构成胡厚春人性探微与社会批判沉重话题写作的总体背景,几乎每部作
期刊
作家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崇祯皇帝》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特别的历史价值,很值得反复咀嚼和玩味。从《崇祯皇帝》中可以看出,作家在特定历史时期为摆脱“三突出”创作的困扰和造反声浪的侵扰所做出的美学努力。《崇祯皇帝》是从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中节选出来的,在基本保存《李自成》精华的基础上又相对独立。与《李自成》不同,《崇祯皇帝》以崇祯皇帝的历史活动为主线,农民起义军的历史活动则降为副线,不仅
期刊
一、底层的故事:对象、背景与命名  在新世纪以来的当代文学中,“底层文学”无疑是最重要的创作潮流与文学现象之一。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底层”问题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成为作家创作的题材来源。该类作品不仅在创作数量上蔚为大观,还占据了当代文学话语论争的核心地带。事实上,“底层文学”已经进入了文学史的视野,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代表。例如,在贺绍俊与巫晓燕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图志》中,“底层文
期刊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新艺术史”的出现,艺术实践中性别身体的表征问题开始受到关注,身体表征及其观看的政治成为人们进入图像阅读的重要维度,然而,这一阅读又时常只是停留于对性别“压迫”的简单指证,忽视了表征实践在社会结构场域中本有的复杂性。在本期专栏的三篇论文中,我们选取身体恋物作为基本切入点,考察了中国当代艺术实践中性别身体的恋物与反恋物的符号博弈,其中既涉及20世纪80年
期刊
1  莫家凹有句古话:有福之人六月生,无福之人六月死。可这句用在伏天的身上,简直就是放屁。  伏天生于六月,三十二岁了还没有尝过女人的味道。别说是尝,姑娘们见到他,连正眼看他的兴趣都没有。伏天知道别人不想看他,他也知趣,每次遇见女人,就自觉地先把头给低下了。可是,伏天每次低下头的时候,身体的某个部位都会羞愧地一柱擎天。他恨不得在某个辗转难眠的夜晚,一刀砍掉那讨厌的东西。可是,他当然舍不得。  伏天
期刊
伯格在《观看之道》中提出,我们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既受到视觉对象和媒介方式的制约,同时也是一种自觉选择和自觉加工生产的过程。{1}相比纸媒时代而言,当下读图时代观者的自觉意识前所未有地加强了,在这一趋势下,网络媒介所体现出来的图文关系显然与传统纸质媒介不同。虽然目前关于虚拟空间中图像研究在学界已有涉及,但纵观学界研究,对微博图文关系的研究并不多,就更谈不上是对这一图文景观展开深入的学理研究和反
期刊
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简称《致青春》)在票房上获得巨大成功,但并没有取得什么艺术上的突破,这种叫座不叫好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反映出中国大陆电影的诸多问题。在学界提及的所有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电影叙事和艺术风格的混乱,而缺乏叙事创新的电影终究无法成为一部佳作,艺术风格杂乱的电影甚至称不上一部合格的电影。电影《致青春》改编自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小说为电影提供了充足的叙事元素和人物形
期刊
人生的流程,大体是追寻、选择;再追寻、再选择。正如昆剧经典《牡丹亭》中女主角杜丽娘所感慨的:“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将近20年前,笔者开始记住了一个刚劲柔婉兼而有之的好听名字,她叫雷玲,来自郴州。认识雷玲,是在1994年。那时候我随中国剧协书记处书记、中国昆剧研究会秘书长柳以真,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中国昆剧研究会副秘书长丛兆桓二老筹备“兰花杯”首届全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经过录像甄选,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