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导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谈谈信息技术课堂导入方法的设计,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达成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414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导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精彩、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一提高,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备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案例】我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5.1《认识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课内容的时候,一上课就告诉学生一个好消息,这节课請同学们观看电影,学生们听到这消息,热情高涨,然后我用电子教室将近100个以日期和时间作为文件名的各种类别的文件发到学生桌面上。看着满满一桌面的文件,学生们一片惊呼,在我的要求下,有的学生开始一个一个文件打开查看哪个是要找的电影,有小部分的学生懂得先分类再查找。等学生体验后,接下来我直接请操作好的学生代表讲述他的感受和经验,然后再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管理的技巧。学生有了之前的情境体验,很容易就能接受讲述的内容。
2.任务驱动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案例】我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2.2《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节内容,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好分层次,有梯度的任务,做到个个有任务,个个能操作,课堂内直接布置任务,让各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领取任务,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我适时的引导,提醒,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心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因为任务的个性化,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信心大增,在经验总结中,同学们抢着说出自己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带着好奇、问题、疑惑、任务等去学习,会让学生感到更加兴趣,学习就会轻松。
3.作品展示法
作品展示法,可以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跃跃欲动,也可以展示学生当场完成的作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讲到信息获取时,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材料,讲到网站制作时,给学生发几个素材和一个网站样例让学生制作网站。每个学生完成统一的任务,不分层次,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这样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模仿,自然是索然无味的,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使学生完成自己有个性的作品,通过其个性作品展示使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就感,通过互相欣赏作品掌握知识,取长补短。
4.应用体验法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学到的东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只会消除,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会太浓。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布置一些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感性认识,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我讲述高二网络技术《不同的连接策略》这节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应用体验法,让学生分别扮演需求客户和网络公司技术员等角色,网络技术人员去跟客户直接面谈,调查清楚客户的需求,写出需求报告,再根据需求报告,查阅相关的知识,进行市场调查,请求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得出最佳组网方案,再动手实践,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应用体验法把这节枯燥无趣的理论课与解决实际问题连接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控制课堂导入的时间。一般来说,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会显得先宾夺主,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时间过短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其次,应注意课堂导入方法的灵活性。课堂导入,“导”无定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
最后,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突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体过程,无论课堂导入的方法多么精彩,最终必须落脚在教学效果上,因此,课堂导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终落实到效果上。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是“点睛”之笔,重在用得“巧、妙、准、新”,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贾雪梅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及策略构建
[2]《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关键词:高效课堂;信息技术;信息素养;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1-414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一个重要环节,导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精彩、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一提高,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课堂导入的作用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课堂导入的方法
1.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备情感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案例】我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5.1《认识信息资源管理》这一课内容的时候,一上课就告诉学生一个好消息,这节课請同学们观看电影,学生们听到这消息,热情高涨,然后我用电子教室将近100个以日期和时间作为文件名的各种类别的文件发到学生桌面上。看着满满一桌面的文件,学生们一片惊呼,在我的要求下,有的学生开始一个一个文件打开查看哪个是要找的电影,有小部分的学生懂得先分类再查找。等学生体验后,接下来我直接请操作好的学生代表讲述他的感受和经验,然后再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管理的技巧。学生有了之前的情境体验,很容易就能接受讲述的内容。
2.任务驱动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
【教学案例】我在讲授高一信息技术基础2.2《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节内容,课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好分层次,有梯度的任务,做到个个有任务,个个能操作,课堂内直接布置任务,让各组根据自己的情况领取任务,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相互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我适时的引导,提醒,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心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因为任务的个性化,使得每位同学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信心大增,在经验总结中,同学们抢着说出自己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带着好奇、问题、疑惑、任务等去学习,会让学生感到更加兴趣,学习就会轻松。
3.作品展示法
作品展示法,可以展示事先准备好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垂涎”一番,跃跃欲动,也可以展示学生当场完成的作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讲到信息获取时,要求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材料,讲到网站制作时,给学生发几个素材和一个网站样例让学生制作网站。每个学生完成统一的任务,不分层次,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这样的教学只是简单的模仿,自然是索然无味的,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使学生完成自己有个性的作品,通过其个性作品展示使学生体验自己的成就感,通过互相欣赏作品掌握知识,取长补短。
4.应用体验法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堂学到的东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只会消除,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会太浓。所以,信息技术教师要联系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布置一些利用课堂上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感性认识,增强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案例】我讲述高二网络技术《不同的连接策略》这节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应用体验法,让学生分别扮演需求客户和网络公司技术员等角色,网络技术人员去跟客户直接面谈,调查清楚客户的需求,写出需求报告,再根据需求报告,查阅相关的知识,进行市场调查,请求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得出最佳组网方案,再动手实践,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应用体验法把这节枯燥无趣的理论课与解决实际问题连接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魅力,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注意控制课堂导入的时间。一般来说,课堂导入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时间过长,会显得先宾夺主,影响整节课的教学进程。时间过短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其次,应注意课堂导入方法的灵活性。课堂导入,“导”无定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便是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的方法也应因时因地因对象而异,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兼顾启发性。
最后,应注意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堂教学过程应该突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体过程,无论课堂导入的方法多么精彩,最终必须落脚在教学效果上,因此,课堂导入必须服从并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终落实到效果上。
总之,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是“点睛”之笔,重在用得“巧、妙、准、新”,教师要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导入新课,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贾雪梅 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学习及策略构建
[2]《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法》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