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企业信息化,除了ERP以外,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CRM了。用友的王文京在两年前就曾放言:“CRM比ERP的市场还要大10倍。”然而,在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市场培育过程后,ERP终于走出了布道阶段;可CRM却只是“叫好不叫座”。CRM何时才能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企业应当怎样选择CRM软件?
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MyCRM),这家由出走的用友人创立,而又得到用友投资的我国第一家专业CRM本土厂商,3年来与中国CRM市场共同成长,在为中远货运、中外运、IDC(中国)、浪潮北京公司、北大商学网、中关村科技等知名企业提供CRM软件,力争市场份额第一的同时,更加关注这个市场的方向与未来。日前,本刊记者特地走访了联成互动总经理胡进平,与他共同探讨了CRM在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CRM时机未到?
记者:为什么ERP比CRM发展程度高?
胡进平:ERP理念比CRM理念进来得早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的ERP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MRP,后来发展到MRPⅡ。从1996、1997年开始,国外的中低端ERP厂商如四班,以财务软件为突破口把ERP带进了中国。可见,ERP在中国的成熟过程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而CRM理念从1999年前后开始传入中国,2000年才开始出现专业的CRM本土厂商。我的感受是:对于CRM来说,2000年-2002年这3年是处于概念普及阶段,到了2003年,客户对CRM理念的认知度有较大提高,尽管并不是人人都明白CRM软件是怎么回事,但大多数企业都知道CRM概念是怎么回事,也都想上CRM。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国CRM市场的发展?
胡进平:我们认为,推动CRM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管理软件要理念先导;第二,产品对企业应用的支持度;第三,企业应用的效果;第四,客户成本,就是建立CRM系统要花多少钱。这四个因素中,CRM理念传播已经超过了成长突破线,对CRM的成长有较好的支持作用,而另外三个因素还没有达到成长突破线。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真正成熟的CRM产品还不多。客观地说,CRM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的CRM软件,也带有很多舶来品的痕迹,而国外CRM的模式与中国客户的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这是需要厂商克服的地方。
我们分析成功实施企业的经验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把CRM完全搬到自己的企业里去,而是选择与自己的日常业务、现实运作习惯结合更紧密的一些东西来实施,运用效果更好。所以我们为产品开发提了一个口号,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实用、先进、可靠”。以前CRM厂商不注重适合中国企业特色,这是妨碍市场发展的一个问题。如果有更多的CRM厂商,能从国内企业的实际出发研发产品,更贴近中国企业需要的话,这个市场发展会更快。
第二,CRM要运用出效果,只靠厂商努力是不够的。三分软件七分实施,这七分实施中的80%要靠客户自身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以及应用过程中措施配合才能出效果,这也是急不来的。
首先ERP,其后CRM?
记者:企业是不是应该先上ERP,后上CRM?
胡进平:具体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要看企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如果企业处在价格竞争阶段,这时它会考虑怎样更好地控制成本,而ERP的关注点在于解决企业生产成本,它就会首先使用ERP;而超越了这种价格竞争阶段,处在品质服务阶段的企业,重点思考如何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关注的是客户管理,这样的用户更多会使用CRM。当然这与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也有关。品牌厂商和服务厂商会更多地关注CRM,而上游制造厂商会更多地关注ERP。其实我们希望客户先上ERP以后再上CRM,因为这样ERP与CRM的界限很清楚,用起来很容易,什么是ERP要做的,什么是CRM里要做的,客户都很明白。如果先上CRM再上ERP,二者的界限就很难划分,会把很多对ERP的要求放到CRM里面,从而影响CRM的客户满意度。例如:在国外标准的CRM软件里面,一定是没有订单的,订单以后的收款、发货部分就更没有了。但在国内,先上CRM的企业有些觉得如果没有订单就看不到实施CRM的结果,我们就只好把订单放进来。订单有了,后面的收款、发货、财务就都要有了。而如果先上ERP,客户就知道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总体来说,当信息化达到一定基础以后,也就是说后台ERP建立以后,企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前台的CRM,运用也就会更顺利。
个性化,还是共性化?
记者:CRM软件是否也同ERP软件一样,有行业型和通用型之分?
胡进平:我们认为:无论什么行业,都可以按其营销方式分为四类:客户发展型、项目型、关系型、分销协作型。
客户发展型:是指客户购买的重复度低或重复购买的周期长,销售管理的重点是客户购买机会的获得与机会的成功率。像我们这种软件厂商就是典型的客户发展型销售:我们客户不可能今天买一个软件,明天又买一个,我们销售收入的80%以上是靠新客户带来的。客户发展型的整个营销思路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去不停获得客户,这类企业不太使用客户管理功能,线索管理、机会管理、客户管理、服务管理是CRM应用的重点。软件、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办公用品企业的销售都属于这种营销方式。
项目型:企业客户的采购订单规模较大,销售沟通过程较长,供求双方投入的资源较多,通常按项目的方式组织销售。其销售管理的重点是项目状态控制与资源协调,决策树管理、竞争管理、项目计划、任务管理等是CRM应用的重点。例如工程项目、大型专用设备的销售都属于此种销售模式。
关系型:这类客户购买的重复度较高,且有一定的规律,重复购买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像中远这样的货运企业,老客户的持续交易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就属于典型的关系型销售。关系型销售管理主要在于怎样获得有价值客户,同时把老客户维护好,让它不断地购买你的服务。这类客户不会用机会管理模式,而客户价值管理、关联销售管理、竞争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等是CRM应用的重点。化工厂商、原材料厂商,都属于这种类型。
分销合作型:客户对象是销售合作伙伴,而非最终用户。其销售管理的重点是策略管理与销售支持,渠道销售、渠道商务、渠道支持、销售分析、客户分析等是CRM应用的重点。食品、服装、家电等标准型的消费品大多借助分销商的销售能力,可以归于此类。
这四种营销模式中,也许有的企业使用其中一种方式,也有的是几种混合的模式,我们只要看你是什么产品、给什么客户,就能知道你是什么销售模式,就会给你相匹配的运用方案。
记者:除了这四种营销模式的分类之外,还有没有行业差别?
胡进平:我上述总结的营销模式,行业差别肯定有,主要在于不同行业由于业务内容不同,在信息处理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软件厂商的解决方案有两条途径:一是设计的产品更加灵活,自定义能力强,内容不同可通过自定义解决;二是根据不同的行业做行业模版,像我们做货运行业的应用模版,在标准产品上拷贝一个行业模版进去,再加上自定义,就比较贴近行业特性了。
但是,管理软件是个性化还是标准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成本问题。如果客户要求软件100%符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显然要高很多。但是如果客户能够放弃10%的个性化,比如:有些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是完全可以放弃而不会影响系统使用效果的,而这10%的放弃就能换取大幅度的成本降低。我们让客户放弃的不是业务流程的满足,而是放弃使用习惯的满足,让客户放弃他可以放弃的个性化,客户就接受了你。
中国的CRM市场无论从厂商数量、竞争激烈程度和手法上,似乎都不如ERP那样引人注目。即便是国外大牌厂商如SIEBEL、ONYX,也并不像SAP、ORACLE在ERP市场那样风声水起。在他们眼中,中国市场还不成熟,还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地方。然而,正如胡进平所感受到的那样:在2003年,CRM的理念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就像ERP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CRM的辉煌应该也为期不远了!
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MyCRM),这家由出走的用友人创立,而又得到用友投资的我国第一家专业CRM本土厂商,3年来与中国CRM市场共同成长,在为中远货运、中外运、IDC(中国)、浪潮北京公司、北大商学网、中关村科技等知名企业提供CRM软件,力争市场份额第一的同时,更加关注这个市场的方向与未来。日前,本刊记者特地走访了联成互动总经理胡进平,与他共同探讨了CRM在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CRM时机未到?
记者:为什么ERP比CRM发展程度高?
胡进平:ERP理念比CRM理念进来得早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的ERP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MRP,后来发展到MRPⅡ。从1996、1997年开始,国外的中低端ERP厂商如四班,以财务软件为突破口把ERP带进了中国。可见,ERP在中国的成熟过程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而CRM理念从1999年前后开始传入中国,2000年才开始出现专业的CRM本土厂商。我的感受是:对于CRM来说,2000年-2002年这3年是处于概念普及阶段,到了2003年,客户对CRM理念的认知度有较大提高,尽管并不是人人都明白CRM软件是怎么回事,但大多数企业都知道CRM概念是怎么回事,也都想上CRM。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国CRM市场的发展?
胡进平:我们认为,推动CRM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管理软件要理念先导;第二,产品对企业应用的支持度;第三,企业应用的效果;第四,客户成本,就是建立CRM系统要花多少钱。这四个因素中,CRM理念传播已经超过了成长突破线,对CRM的成长有较好的支持作用,而另外三个因素还没有达到成长突破线。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真正成熟的CRM产品还不多。客观地说,CRM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的CRM软件,也带有很多舶来品的痕迹,而国外CRM的模式与中国客户的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这是需要厂商克服的地方。
我们分析成功实施企业的经验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把CRM完全搬到自己的企业里去,而是选择与自己的日常业务、现实运作习惯结合更紧密的一些东西来实施,运用效果更好。所以我们为产品开发提了一个口号,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实用、先进、可靠”。以前CRM厂商不注重适合中国企业特色,这是妨碍市场发展的一个问题。如果有更多的CRM厂商,能从国内企业的实际出发研发产品,更贴近中国企业需要的话,这个市场发展会更快。
第二,CRM要运用出效果,只靠厂商努力是不够的。三分软件七分实施,这七分实施中的80%要靠客户自身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以及应用过程中措施配合才能出效果,这也是急不来的。
首先ERP,其后CRM?
记者:企业是不是应该先上ERP,后上CRM?
胡进平:具体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要看企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如果企业处在价格竞争阶段,这时它会考虑怎样更好地控制成本,而ERP的关注点在于解决企业生产成本,它就会首先使用ERP;而超越了这种价格竞争阶段,处在品质服务阶段的企业,重点思考如何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关注的是客户管理,这样的用户更多会使用CRM。当然这与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也有关。品牌厂商和服务厂商会更多地关注CRM,而上游制造厂商会更多地关注ERP。其实我们希望客户先上ERP以后再上CRM,因为这样ERP与CRM的界限很清楚,用起来很容易,什么是ERP要做的,什么是CRM里要做的,客户都很明白。如果先上CRM再上ERP,二者的界限就很难划分,会把很多对ERP的要求放到CRM里面,从而影响CRM的客户满意度。例如:在国外标准的CRM软件里面,一定是没有订单的,订单以后的收款、发货部分就更没有了。但在国内,先上CRM的企业有些觉得如果没有订单就看不到实施CRM的结果,我们就只好把订单放进来。订单有了,后面的收款、发货、财务就都要有了。而如果先上ERP,客户就知道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总体来说,当信息化达到一定基础以后,也就是说后台ERP建立以后,企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前台的CRM,运用也就会更顺利。
个性化,还是共性化?
记者:CRM软件是否也同ERP软件一样,有行业型和通用型之分?
胡进平:我们认为:无论什么行业,都可以按其营销方式分为四类:客户发展型、项目型、关系型、分销协作型。
客户发展型:是指客户购买的重复度低或重复购买的周期长,销售管理的重点是客户购买机会的获得与机会的成功率。像我们这种软件厂商就是典型的客户发展型销售:我们客户不可能今天买一个软件,明天又买一个,我们销售收入的80%以上是靠新客户带来的。客户发展型的整个营销思路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去不停获得客户,这类企业不太使用客户管理功能,线索管理、机会管理、客户管理、服务管理是CRM应用的重点。软件、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办公用品企业的销售都属于这种营销方式。
项目型:企业客户的采购订单规模较大,销售沟通过程较长,供求双方投入的资源较多,通常按项目的方式组织销售。其销售管理的重点是项目状态控制与资源协调,决策树管理、竞争管理、项目计划、任务管理等是CRM应用的重点。例如工程项目、大型专用设备的销售都属于此种销售模式。
关系型:这类客户购买的重复度较高,且有一定的规律,重复购买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像中远这样的货运企业,老客户的持续交易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就属于典型的关系型销售。关系型销售管理主要在于怎样获得有价值客户,同时把老客户维护好,让它不断地购买你的服务。这类客户不会用机会管理模式,而客户价值管理、关联销售管理、竞争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等是CRM应用的重点。化工厂商、原材料厂商,都属于这种类型。
分销合作型:客户对象是销售合作伙伴,而非最终用户。其销售管理的重点是策略管理与销售支持,渠道销售、渠道商务、渠道支持、销售分析、客户分析等是CRM应用的重点。食品、服装、家电等标准型的消费品大多借助分销商的销售能力,可以归于此类。
这四种营销模式中,也许有的企业使用其中一种方式,也有的是几种混合的模式,我们只要看你是什么产品、给什么客户,就能知道你是什么销售模式,就会给你相匹配的运用方案。
记者:除了这四种营销模式的分类之外,还有没有行业差别?
胡进平:我上述总结的营销模式,行业差别肯定有,主要在于不同行业由于业务内容不同,在信息处理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软件厂商的解决方案有两条途径:一是设计的产品更加灵活,自定义能力强,内容不同可通过自定义解决;二是根据不同的行业做行业模版,像我们做货运行业的应用模版,在标准产品上拷贝一个行业模版进去,再加上自定义,就比较贴近行业特性了。
但是,管理软件是个性化还是标准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成本问题。如果客户要求软件100%符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显然要高很多。但是如果客户能够放弃10%的个性化,比如:有些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是完全可以放弃而不会影响系统使用效果的,而这10%的放弃就能换取大幅度的成本降低。我们让客户放弃的不是业务流程的满足,而是放弃使用习惯的满足,让客户放弃他可以放弃的个性化,客户就接受了你。
中国的CRM市场无论从厂商数量、竞争激烈程度和手法上,似乎都不如ERP那样引人注目。即便是国外大牌厂商如SIEBEL、ONYX,也并不像SAP、ORACLE在ERP市场那样风声水起。在他们眼中,中国市场还不成熟,还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地方。然而,正如胡进平所感受到的那样:在2003年,CRM的理念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就像ERP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CRM的辉煌应该也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