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问CRM的明天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hi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企业信息化,除了ERP以外,最为人所知的,恐怕就是CRM了。用友的王文京在两年前就曾放言:“CRM比ERP的市场还要大10倍。”然而,在经过了漫长而痛苦的市场培育过程后,ERP终于走出了布道阶段;可CRM却只是“叫好不叫座”。CRM何时才能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企业应当怎样选择CRM软件?
  北京联成互动软件技术有限公司(MyCRM),这家由出走的用友人创立,而又得到用友投资的我国第一家专业CRM本土厂商,3年来与中国CRM市场共同成长,在为中远货运、中外运、IDC(中国)、浪潮北京公司、北大商学网、中关村科技等知名企业提供CRM软件,力争市场份额第一的同时,更加关注这个市场的方向与未来。日前,本刊记者特地走访了联成互动总经理胡进平,与他共同探讨了CRM在中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CRM时机未到?
  
  记者:为什么ERP比CRM发展程度高?
  胡进平:ERP理念比CRM理念进来得早是一个主要原因。中国的ERP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MRP,后来发展到MRPⅡ。从1996、1997年开始,国外的中低端ERP厂商如四班,以财务软件为突破口把ERP带进了中国。可见,ERP在中国的成熟过程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而CRM理念从1999年前后开始传入中国,2000年才开始出现专业的CRM本土厂商。我的感受是:对于CRM来说,2000年-2002年这3年是处于概念普及阶段,到了2003年,客户对CRM理念的认知度有较大提高,尽管并不是人人都明白CRM软件是怎么回事,但大多数企业都知道CRM概念是怎么回事,也都想上CRM。
  记者:我们应该如何推动中国CRM市场的发展?
  胡进平:我们认为,推动CRM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管理软件要理念先导;第二,产品对企业应用的支持度;第三,企业应用的效果;第四,客户成本,就是建立CRM系统要花多少钱。这四个因素中,CRM理念传播已经超过了成长突破线,对CRM的成长有较好的支持作用,而另外三个因素还没有达到成长突破线。我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真正成熟的CRM产品还不多。客观地说,CRM是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的CRM软件,也带有很多舶来品的痕迹,而国外CRM的模式与中国客户的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这是需要厂商克服的地方。
  我们分析成功实施企业的经验发现:这些企业并不是把CRM完全搬到自己的企业里去,而是选择与自己的日常业务、现实运作习惯结合更紧密的一些东西来实施,运用效果更好。所以我们为产品开发提了一个口号,把实用放在第一位:“实用、先进、可靠”。以前CRM厂商不注重适合中国企业特色,这是妨碍市场发展的一个问题。如果有更多的CRM厂商,能从国内企业的实际出发研发产品,更贴近中国企业需要的话,这个市场发展会更快。
  第二,CRM要运用出效果,只靠厂商努力是不够的。三分软件七分实施,这七分实施中的80%要靠客户自身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以及应用过程中措施配合才能出效果,这也是急不来的。
  
  首先ERP,其后CRM?
  
  记者:企业是不是应该先上ERP,后上CRM?
  胡进平:具体先上什么后上什么,要看企业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如果企业处在价格竞争阶段,这时它会考虑怎样更好地控制成本,而ERP的关注点在于解决企业生产成本,它就会首先使用ERP;而超越了这种价格竞争阶段,处在品质服务阶段的企业,重点思考如何获得更高的客户满意度,关注的是客户管理,这样的用户更多会使用CRM。当然这与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也有关。品牌厂商和服务厂商会更多地关注CRM,而上游制造厂商会更多地关注ERP。其实我们希望客户先上ERP以后再上CRM,因为这样ERP与CRM的界限很清楚,用起来很容易,什么是ERP要做的,什么是CRM里要做的,客户都很明白。如果先上CRM再上ERP,二者的界限就很难划分,会把很多对ERP的要求放到CRM里面,从而影响CRM的客户满意度。例如:在国外标准的CRM软件里面,一定是没有订单的,订单以后的收款、发货部分就更没有了。但在国内,先上CRM的企业有些觉得如果没有订单就看不到实施CRM的结果,我们就只好把订单放进来。订单有了,后面的收款、发货、财务就都要有了。而如果先上ERP,客户就知道什么东西该放在哪里。总体来说,当信息化达到一定基础以后,也就是说后台ERP建立以后,企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前台的CRM,运用也就会更顺利。
  
  个性化,还是共性化?
  
  记者:CRM软件是否也同ERP软件一样,有行业型和通用型之分?
  胡进平:我们认为:无论什么行业,都可以按其营销方式分为四类:客户发展型、项目型、关系型、分销协作型。
  客户发展型:是指客户购买的重复度低或重复购买的周期长,销售管理的重点是客户购买机会的获得与机会的成功率。像我们这种软件厂商就是典型的客户发展型销售:我们客户不可能今天买一个软件,明天又买一个,我们销售收入的80%以上是靠新客户带来的。客户发展型的整个营销思路是用最有效的方式去不停获得客户,这类企业不太使用客户管理功能,线索管理、机会管理、客户管理、服务管理是CRM应用的重点。软件、医疗设备、仪器仪表、办公用品企业的销售都属于这种营销方式。
  项目型:企业客户的采购订单规模较大,销售沟通过程较长,供求双方投入的资源较多,通常按项目的方式组织销售。其销售管理的重点是项目状态控制与资源协调,决策树管理、竞争管理、项目计划、任务管理等是CRM应用的重点。例如工程项目、大型专用设备的销售都属于此种销售模式。
  关系型:这类客户购买的重复度较高,且有一定的规律,重复购买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像中远这样的货运企业,老客户的持续交易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就属于典型的关系型销售。关系型销售管理主要在于怎样获得有价值客户,同时把老客户维护好,让它不断地购买你的服务。这类客户不会用机会管理模式,而客户价值管理、关联销售管理、竞争管理、客户满意度管理等是CRM应用的重点。化工厂商、原材料厂商,都属于这种类型。
  分销合作型:客户对象是销售合作伙伴,而非最终用户。其销售管理的重点是策略管理与销售支持,渠道销售、渠道商务、渠道支持、销售分析、客户分析等是CRM应用的重点。食品、服装、家电等标准型的消费品大多借助分销商的销售能力,可以归于此类。
  这四种营销模式中,也许有的企业使用其中一种方式,也有的是几种混合的模式,我们只要看你是什么产品、给什么客户,就能知道你是什么销售模式,就会给你相匹配的运用方案。
  记者:除了这四种营销模式的分类之外,还有没有行业差别?
  胡进平:我上述总结的营销模式,行业差别肯定有,主要在于不同行业由于业务内容不同,在信息处理的内容上有所不同。对于这个问题,软件厂商的解决方案有两条途径:一是设计的产品更加灵活,自定义能力强,内容不同可通过自定义解决;二是根据不同的行业做行业模版,像我们做货运行业的应用模版,在标准产品上拷贝一个行业模版进去,再加上自定义,就比较贴近行业特性了。
  但是,管理软件是个性化还是标准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成本问题。如果客户要求软件100%符合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它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显然要高很多。但是如果客户能够放弃10%的个性化,比如:有些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是完全可以放弃而不会影响系统使用效果的,而这10%的放弃就能换取大幅度的成本降低。我们让客户放弃的不是业务流程的满足,而是放弃使用习惯的满足,让客户放弃他可以放弃的个性化,客户就接受了你。
  中国的CRM市场无论从厂商数量、竞争激烈程度和手法上,似乎都不如ERP那样引人注目。即便是国外大牌厂商如SIEBEL、ONYX,也并不像SAP、ORACLE在ERP市场那样风声水起。在他们眼中,中国市场还不成熟,还不是他们重点关注的地方。然而,正如胡进平所感受到的那样:在2003年,CRM的理念开始越来越深入人心,成功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就像ERP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CRM的辉煌应该也为期不远了!
其他文献
宝洁作为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2002-2003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达到了434亿美元,名列《财富》500强第86位。而同一年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妆品生产集团的欧莱雅,位列《财富》第373位,营业收入135亿美元。  如果仅仅是从双方的营业额来分析,欧莱雅与宝洁并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如果我们落实到欧莱雅仅仅致力于化妆品行业的实际,落实到欧莱雅与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针锋相对的竞
期刊
在中国,梦想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实在太残酷,有的企业刚到咿呀学语的年龄就夭折了,有的成了别人胃里的食物。而目前众多企业执着战略转型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使自己的企业基业长青。    到底该选什么产业?    企业战略转型中,到底该进入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企业家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君创业的观点是:  第一,要看这个产业的规模。不够规模的产业不可能
期刊
对“创业板”,大家已呼唤良久,而今终于挂牌的却是“中小企业板”。为什么不是创业板?为什么不是高科技板?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为此,本刊特约请曾参与中小企业板筹备的业内人士释疑解惑。  支持创业板的理由很多很大也很重,而最终千呼万唤中缓缓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块,应该说是创业板洗尽铅华之后的理性选择。绕开了“高科技”的中小企业板,虽然只前进了一小步,但着实为下面第二步创业板的开通解决了一个长期(至少6年
期刊
对骨干员工的离职,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它带来的损失。殊不知,员工离职也是有“价值”的,也需要挖掘和呵护。  人才的流动与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终生员工”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个人来讲都不大可能,所以我们应坚持“终生交往”。因为对企业来讲,离职员工仍然有很大的价值。他们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发现企业存在却被忽视的问题;他们不仅可能成为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潜在购买者,而且还可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他们是公司
期刊
早在1907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合成染发剂的法国化学家欧仁·舒莱尔创办了欧莱雅公司。历经一个世纪的努力,如今欧莱雅已经由一个小型家庭企业跃居世界化妆品行业的领头羊,经营活动已遍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拥有283家分公司、42家工厂及100多个代理商,在世界各地拥有员工5万多人,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妆品公司。去年欧莱雅集团的全球销售额达140亿欧元,并实现连续19年利润两位数增长。欧莱雅集团同
期刊
近日的两则新闻颇为引人关注:一是曾经沸沸扬扬的广西喷施宝假账案风波再起,职业经理人水麒麟与老板对簿公堂;一是微软中国总裁唐骏体面离职,盛大履新。但凡“骨干经理人”跳槽,不论对企业,还是对经理人自己,都注定是件大事。但现实中,又有多少经理人与“原东家”眉目传情之后,却在离职时弄得反目成仇?“双赢”,其实不仅仅适用于企业之间,也适用于核心员工与企业之间。  当你准备离开一家企业时,你想到的不应仅仅有倦
期刊
不是危言耸听,领导力缺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它的供应能力。如今,“有力的领导”往往被看作组织成长、变革和再生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遗憾的是,领导力注定是短缺资源。正因为这种短缺,使许多企业难以适应当今全球竞争加剧的时代。  2002年,翰威特公司的“领导人才最佳雇主”调研开始从美国启动,其目的是为了找出成功企业能不断培养出优秀领导人才的各项因素。该调研的
期刊
在过去,“创新”几乎成了一句最缺乏“创意”的口号。问题出在不想创新,还是不知如何创新?企业高层的职责,是提出创新,还是组织、评估创新?    创新只是口号?    我们都知道:在当今这个变化不断的世界中,如果不持续自我更新,企业将难以为继。调查表明:90%的大企业都致力于创新,在它们近期的年报或高管的演讲中都把创新作为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但当我们请这些企业的员工们描述他们的企业创新体系时,几乎没人
期刊
在翰威特公司于2003年评选的美国企业“领导人才最佳雇主”名单上,IBM名列榜首。而纽约《世界经理人》杂志在2002年推出的“发展领导才能的最佳公司”排名中,IBM同样名列榜首。不可否认,IBM在过去90年的迭宕起伏中确实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教训与智慧,并凝聚在IBM自己的领导力培训里,启发和培养了一批批IBM领导团队,进而帮助这个巨人不断“浴火重生”。  现实当中,很多人都把领导力狭隘地理解为
期刊
当前,真正志存高远的中国企业家,大多心中都有一个蓝筹梦。蓝筹梦究竟是什么?那是一种做一家“百年老店”的梦想,是一种造就一家世界级大公司的梦想,是一种要成为产业领袖的梦想,是一种要执资本市场之牛耳的梦想,是一种要成为产业社会和民生服务中流砥柱的梦想!总之,“蓝筹梦”是一种远不同于“发财梦”的企业家梦想!   在中国的企业家们梦想着打造自己的蓝筹公司的时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们也在呼唤着有更多的”中国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