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离职员工“终生交往”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骨干员工的离职,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它带来的损失。殊不知,员工离职也是有“价值”的,也需要挖掘和呵护。
  人才的流动与流失是不可避免的,“终生员工” 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个人来讲都不大可能,所以我们应坚持“终生交往”。因为对企业来讲,离职员工仍然有很大的价值。他们可以促进企业改进管理,发现企业存在却被忽视的问题;他们不仅可能成为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潜在购买者,而且还可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他们是公司未来再招聘的最合适人选;他们在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以及对外界评论采取行动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并且可以共享依附于他们身上的某些资源。因此,企业如何看待和处理与离职员工的关系,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终生交往的方法
  
  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收集、管理大量的数据,需要一些IT技术的支持,但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的转变。只有把离职员工看作是公司的朋友、公司的资源,他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从员工提出离职开始,离职员工关系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离职员工面谈制度,建立离职员工面谈记录卡。所有的面谈内容用规范化的文件表格保存下来,以便于周期性地统计分析和改善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步,保留离职员工过去的信息资源和通讯方式,甚至建立离职员工数据库。这样在离职员工正式离开公司后,可以不断保持电话、信件的密切联系,把公司新的信息、新的发展战略及时告知离职员工,而且对离职员工在新公司的发展状况做跟踪记录,形成一个离职员工信息库。
  第三步,安排固定的联系人,定期开展一些关系的维持活动,让离职员工感到公司还在关注他们,让他们仍然保持一种归属感。如邀请参加公司节庆,定期寄送公司刊物,在离职员工进公司日或生日时送份小礼物等等。
  
  慎选终生伴侣
  
  并不是每一个离职员工都具有这样的价值。在进行关系管理的时候,同样要考虑关系管理的成本与效益。如何识别有价值的离职员工呢?
  我们把企业内的员工分为五种:人财、人才、人材、人在、人灾。“人财”是指能直接带来社会财富的人,是创造了80%财富的那20%的人;“人才”是指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20%的人才带来了10%的财富;“人材”是指有发展和潜力的人,20%的人材带来了财富的10%;“人在”是指对企业可有可无、人在心不在的人,其中30%的人没有一次实际性贡献;“人灾”是指给企业带来麻烦和灾难的人,这种人不仅不能带来社会财富,还会消耗掉社会财富。
  “人财”自然是企业间争夺的关键,企业会千方百计留住他们;人才也是企业大力关注的对象;对于有潜力的人材则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好平台使他转化成人才;而人在和人灾,在企业内是没有什么生存机会的。
  离职员工也可以分为这几个层次,如此一来,进行关系管理的对象也就确定了,即人财、人才、人材这三个类别的离职员工。
  
  建立友善的终生关系
  
  一般来说关系分为四个层次:亲密关系、一般关系、疏远的关系、不需要直接接触的关系。对待离职员工如果还做不到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建立起一般关系。首先要认识离职员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这就要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最成功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信息交换基础上的相互信任,对关系的责任感,关系双方对对方行为表示满意为特征的。
  一旦人财决定要离职,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因此企业此时不应过分地挽留他们,更不能强行阻拦,而应考虑如何与他们快速建立关系,充分挖掘他们的离职价值,以弥补企业因他们的离开所遭受的损失。如果对他们采取强制性的挽留手段,可能会造成更加恶劣的后果,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这类离职员工应该成为企业进行关系管理的重要对象,因为这类员工一般是高级管理人员或者是关键的技术人员,而且他们的离职价值是最大的。首先他们一般在企业中都处于比较高的层次,对企业有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企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与他们进行离职面谈,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和建议,对企业的发展和改进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这类离职员工尽管离开了企业,但他们基本上还是在行业内发展,因此通过维持与这类离职员工的关系,可以获得一些行业内的发展信息,扩大了信息来源,使企业能够更及时地掌握业内动态,甚至能够及时地把握发展机会。同时这类离职员工进入新企业后,还可以与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他们所在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机制,改进企业的管理工作。可以看出,这类离职员工具有比较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他们的需求层次比较高,企业可能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因此诚心、真心是关键。
  第二类离职员工就是人才,相对于人财来讲,他们所能带来的价值相对少一些,但也是创造价值的骨干力量。这类员工一般是中层管理人员或者技术人员,他们的突出价值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这类员工可能会重新回到企业,成为企业招聘的最合适人选。事实表明,同雇佣新员工相比,企业再次雇佣离职员工的成本仅为前者的一半左右。第二,这类离职员工很可能成为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潜在购买者,甚至还可能成为其他类型的帮助者,例如提供现供职单位的管理经验等等。由于这类员工的数量要比人财多,而且与原企业的员工接触的比较多,即使在离职后也经常会与以前的同事联系,同时他们需求层次和期望相对于人财来说低一些,所以企业一般都能满足他们,关系建立和维护的难度相对较小。因此这类离职员工应该成为关系管理的核心。
  第三类离职员工就是人材,这类员工具有发展的潜力,他们追求的也就是企业能够提供发展的平台。如果企业不能提供这种平台,必然导致他们的离职。这类离职员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新回到企业的可能性比较大,也是企业招聘的合适人选;二是在树立企业形象、宣扬企业理念以及对外界评论采取行动上,也能发挥积极作用,而且会吸引其它企业的员工进入本企业。这类离职员工也应成为离职员工关系管理的重点。对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提供这类员工发展的平台,则应该支持他们的离职,使他们得到更大的发展。同时作好关系管理,争取他们能够重新回到企业。
  根据对这几类离职员工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离职员工对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而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也不同,因此进行离职关系管理的重点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对离职员工进行有效管理,使关系管理更加可行,并挖掘离职员工的价值,真正实现双赢。
  
  终生感情需要呵护
  
  虽然对不同类别的离职员工进行关系管理的方法和重点不同,但相同的是都要注意与离职员工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以下几个问题要注意。
  情感的交流。由于关系是一种人际互动,这种互动包含相当程度的情感成分,因此在进行离职员工关系管理时,要注意与离职员工建立情感联系。这也是管理人本主义的一种体现,而且对于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品牌的建立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正面的情感来自于一方成功超越了另一方的期待,负面的情感则是未达到另一方的期望。当然也可能你的期望仅仅是满足。这种情感会从离职员工与企业其他员工、企业系统和离职以及以后的过程中产生。
  在离职员工关系管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双向的价值交换和个性化沟通。所谓双向的价值交换就是指公司如果期望离职员工在新的环境中提供诸多最新信息,那么公司本身必须向离职者提供具有足够价值的对等信息。而个性化沟通是指要根据离职员工的特点和个性来展开有效的一对一沟通,这样才能如你所愿。
其他文献
在麦肯特公司邀请下,世界著名竞争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来到中国。站在本刊记者面前的波特,与想像中完全不同:他并不刻板,而充满激情;他并不内敛,而相当犀利。也许正是激情与犀利,使他能直言要害。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原先对于“差异化”的理解,竟都是错的!……    竞争就是“差异”    很多经理人认为竞争就是达到最好,于是总在通过找到某种最佳的方式来赢得竞争。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
期刊
铸造蓝筹 Building blue chip companies  IBM前CEO郭士纳  以其经营切身体验说  “(公司)大很重要  因为规模就是杠杆  在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容纳更大的投资  更大的风险  以及更长久地对未来进行投入”  巨型的,甚至是超巨型的规模,是蓝筹公司的一个普遍特征。其规模体现在公司市值、资产量、销售收入、利润、税收、雇员人数等各个方面。  用与你所熟悉的中国企业来做
期刊
零售商如何评价他们的供应商?供应商又如何评价零售商?各依据什么进行评价?各希望对方提供什么信息?彼此的需求都是些什么?这在今天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了。  2002~200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与IBM公司业务咨询服务事业部(原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合作,通过对170余份零售商和制造商的问卷调查和部分公司关键管理人员面对面的深度访谈,完成了中国零售行业的专项调查研究和《2003年中国零售商和快速消费品制造商
期刊
面对方正当时复杂的‘企业政治’,绝不能以复杂对复杂,为了化解一个危机再生出另一个危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事纷争,首先要解决企业战略和管理结构问题。  无论方正新班子怎样阐述企业新的发展战略,向公众公布怎样漂亮的业绩,但萦绕在人们心头始终挥之不去的谜团是:方正是在危机状态下被迫变革的。究竟5年前,当魏新临危受命从教授一步跨入深不可测的方正时,他是怎样看待方正集团的人事纠葛,以及如何化解人事危机的?
期刊
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期求进一步成长抹不去的痛。  以成本优势进入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家电企业的3C、6C认证之痛、几近被核心技术窒息的DVD之苦、日益频仍的低端反倾销之累、 WAPI标准最终难产之弱……似乎“以市场换技术”策略并没有给中国企业带来希望……而另一方面,在刚落幕的北京国际科博会映衬下,跨国公司们却仰仗其锋利的“技术刀叉”正在欢快地吞食中国盛宴…… 
期刊
为什么招聘时出彩的“人才”到使用时总哑火?有没有一种既“短平快”又可以考察到应聘者真实行为表现的人才测评方法?   某电器集团公司的华东分公司,一年前曾经面向社会招聘来一位总经理,这位总经理管理理论丰富,并有多年市场开拓经验,在面试过程中深得集团高层赞许。但一年多了,此君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在面试中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加上管理和协调能力较差,导致华东分公司人心涣散,内耗严重,销售业绩连连滑坡。眼见新一年
期刊
在企业界,咒骂ERP的人与赞颂ERP的几乎一样多,有时甚至就是一个人,只不过前后迥异。是的,ERP的光环越亮丽,一旦“破灭”,就越显得惨淡。而能够“拯救”ERP的,究竟是软件商,还是客户?    ERP:增效,还是减效?    某外国一家大型服务性公司决定实施ERP,引进了市场上最好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聘请了世界一流的咨询公司来负责实施,又对公司全体员工进行层层培训,光加班费就付了不知多少。经过
期刊
宝洁作为世界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在2002-2003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达到了434亿美元,名列《财富》500强第86位。而同一年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化妆品生产集团的欧莱雅,位列《财富》第373位,营业收入135亿美元。  如果仅仅是从双方的营业额来分析,欧莱雅与宝洁并不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但是,如果我们落实到欧莱雅仅仅致力于化妆品行业的实际,落实到欧莱雅与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针锋相对的竞
期刊
在中国,梦想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实在太残酷,有的企业刚到咿呀学语的年龄就夭折了,有的成了别人胃里的食物。而目前众多企业执着战略转型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使自己的企业基业长青。    到底该选什么产业?    企业战略转型中,到底该进入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企业家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君创业的观点是:  第一,要看这个产业的规模。不够规模的产业不可能
期刊
对“创业板”,大家已呼唤良久,而今终于挂牌的却是“中小企业板”。为什么不是创业板?为什么不是高科技板?为什么不能一步到位?……为此,本刊特约请曾参与中小企业板筹备的业内人士释疑解惑。  支持创业板的理由很多很大也很重,而最终千呼万唤中缓缓推出的中小企业板块,应该说是创业板洗尽铅华之后的理性选择。绕开了“高科技”的中小企业板,虽然只前进了一小步,但着实为下面第二步创业板的开通解决了一个长期(至少6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