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关键词: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一、龙门石窟造像艺术
在时代影响下创造出来的石刻造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水平,同时还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龙门石窟因开凿时间跨度大,因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体现,同时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書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所以,龙门石窟可以称之为是一座石刻的历史博物馆。
(一)龙门石窟中北魏的造像艺术
龙门石窟是两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体现最集中的地方,从两代的造像外形来看也反映出了两个朝代截然不同的时代风格。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在这里没有了云冈石窟造像那样粗犷、威严、雄健的,而是表现出了日渐浓烈的生活气息,更加趋向活泼、清秀、温和。从龙门石窟的这些北魏造像来看,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的特征十分的明朗,坚劲质朴,衣纹的雕刻效果也十分的硬朗。
(二)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造像艺术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一改北魏时期清瘦的风格,造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自然流畅。龙门石窟中的唐代造像在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纯朴自然而又雄健生动的写实风格,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
(三)奉先寺造型艺术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种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卢舍那”的意识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保身佛。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前来瞻仰的人们需要登到半山腰才可见的大佛,更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这组雕像充分的体现了大唐盛世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
图1-1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二、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造像艺术
卢舍那大佛以其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唐代造像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神圣与恢弘交织着的崖壁间,任何人都会被这气势宏伟、直上云天、神态祥和的雕刻艺术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颤和灵魂激荡。
(一)卢舍那面部造像艺术
卢舍那大佛面部丰满,眉若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微张,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嘴角含而不露、高神莫测。这种微笑的造型手法最初来自西方,最早期由古代希腊人从古埃及人那里学会了人物雕刻时,他们就把埃及沉默冥想中的雕塑,加上了微笑,从而使得希腊造像跳出了埃及模式,显示出古希腊的民族特征;之后演变成印度犍陀罗造像的微笑,随后又传入了中国。
卢舍那大佛在微笑时对人们无限关怀慈祥,这不仅是洞察世事的睿智的微笑,是对现实生活充满自信的微笑,也是发自内心喜悦的微笑。在造像的面部雕刻时,唐代雕塑家们还吸收了外来艺术的长处。比如大佛鼻梁的处理,就吸收了从印度传来的“希腊鼻”(又叫“通天鼻”)的雕塑技巧。而为了表现卢舍那大佛的慈祥眼神,匠师不仅吸收了希腊造像艺术经验,而且还有所创新,不仅让眼球呈现半球形凸起,瞳仁则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还把一个黑色玻璃罩镶嵌到眼睛里去,以表现瞳仁。这种写实的艺术处理,便产生了更为传神的艺术效果。
图2-1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图2-2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二)卢舍那衣着造像艺术
卢舍那大佛通告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举目凝视大佛,造像身着通肩大衣,而覆盖着全身的舒缓衣褶给人以飘逸而浩荡的视觉冲击。薄薄的衣衫也遮挡不了造像躯体的壮硕与健美。通过造像装饰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三)卢舍那石刻中的节奏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讲究画出空间的虚实,画面中有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画面便产生层次感,也会让人产生联想。比如在山水画创作中,山的表现不是从上到下一成不变,而是从山顶到山脚逐渐变化,山与山之间也并不是座座相连,而是有浅有深、有大有小。这边是山与山之间的虚实节奏。
我们从奉先寺的造像中也是可以看出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为了使立像四周更加灵动,增强雕塑的空间感,给人联想的空间。在奉先寺的雕刻手法中,利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创造出了这种虚实来表现空间的手段。这种方法也是有平面空间表现向立体空间表现转换的一种标志。奉先寺中所有的佛像造像都是用圆雕法,而佛像的背光都以浮雕形式表现,立像身边的佛龛比浮雕还要更深入一个层次。这种圆雕和浮雕相衬的手法不仅刻画出了造像空间的虚实节奏,同时在突出了立像的视觉效果,也为佛龛整体的环境增添了空间感。
三、结语
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中,北魏和唐代的造像都堪称佳品。而在这唐代造像中,不仅体现了整个唐朝造像艺术的演变,同时也表达了当代的艺术之美。在本文中以唐代卢舍那大佛为例,更加准确的表现了唐代的造像艺术风格。同时这些造像中不仅具有当时的民族特色,同样也表达出了整个时代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张乃翥.龙门佛教造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陈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东:岭美出版社,1993
[4]阮考.论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本土化与民俗化特征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D].鲁迅美术学院,2013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中国的文化自古以来都富有着智慧,而这种智慧不仅兼容并蓄着外来的文明而且富有着十足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就是这一智慧的完美体现,它在延续印度佛教雕塑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伟大的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造像风格。从北魏时期开始,中国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而到了隋唐时期,这种艺术也日渐成熟起来。在现存的佛教造像作品中,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就充分的体现了这一风格。
关键词:龙门石窟;唐代;造像艺术一、龙门石窟造像艺术
在时代影响下创造出来的石刻造像,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石刻造像艺术的水平,同时还反映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龙门石窟因开凿时间跨度大,因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造像艺术体现,同时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建筑、書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所以,龙门石窟可以称之为是一座石刻的历史博物馆。
(一)龙门石窟中北魏的造像艺术
龙门石窟是两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体现最集中的地方,从两代的造像外形来看也反映出了两个朝代截然不同的时代风格。龙门石窟北魏造像在这里没有了云冈石窟造像那样粗犷、威严、雄健的,而是表现出了日渐浓烈的生活气息,更加趋向活泼、清秀、温和。从龙门石窟的这些北魏造像来看,造像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的特征十分的明朗,坚劲质朴,衣纹的雕刻效果也十分的硬朗。
(二)龙门石窟中唐代的造像艺术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一改北魏时期清瘦的风格,造像的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自然流畅。龙门石窟中的唐代造像在继承了北魏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又汲取了汉民族的文化,创造了纯朴自然而又雄健生动的写实风格,达到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
(三)奉先寺造型艺术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也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种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卢舍那”的意识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民间又称他为保身佛。大佛依山而坐,居高临下,前来瞻仰的人们需要登到半山腰才可见的大佛,更增添了人们的崇敬之感。这组雕像充分的体现了大唐盛世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
图1-1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二、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造像艺术
卢舍那大佛以其明丽秀雅,雍容高贵的气势,把唐代造像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神圣与恢弘交织着的崖壁间,任何人都会被这气势宏伟、直上云天、神态祥和的雕刻艺术所征服,感到前所未有过的身心震颤和灵魂激荡。
(一)卢舍那面部造像艺术
卢舍那大佛面部丰满,眉若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微张,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了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她的表情含蓄而神秘,严肃中带有慈祥,慈祥中透着威严,威严中又有着一种神圣与威武,是一个将神性和人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大佛嘴角含而不露、高神莫测。这种微笑的造型手法最初来自西方,最早期由古代希腊人从古埃及人那里学会了人物雕刻时,他们就把埃及沉默冥想中的雕塑,加上了微笑,从而使得希腊造像跳出了埃及模式,显示出古希腊的民族特征;之后演变成印度犍陀罗造像的微笑,随后又传入了中国。
卢舍那大佛在微笑时对人们无限关怀慈祥,这不仅是洞察世事的睿智的微笑,是对现实生活充满自信的微笑,也是发自内心喜悦的微笑。在造像的面部雕刻时,唐代雕塑家们还吸收了外来艺术的长处。比如大佛鼻梁的处理,就吸收了从印度传来的“希腊鼻”(又叫“通天鼻”)的雕塑技巧。而为了表现卢舍那大佛的慈祥眼神,匠师不仅吸收了希腊造像艺术经验,而且还有所创新,不仅让眼球呈现半球形凸起,瞳仁则保持接近眼球的高度,还把一个黑色玻璃罩镶嵌到眼睛里去,以表现瞳仁。这种写实的艺术处理,便产生了更为传神的艺术效果。
图2-1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图2-2 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
(二)卢舍那衣着造像艺术
卢舍那大佛通告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举目凝视大佛,造像身着通肩大衣,而覆盖着全身的舒缓衣褶给人以飘逸而浩荡的视觉冲击。薄薄的衣衫也遮挡不了造像躯体的壮硕与健美。通过造像装饰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三)卢舍那石刻中的节奏
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讲究画出空间的虚实,画面中有了空间感和距离感,画面便产生层次感,也会让人产生联想。比如在山水画创作中,山的表现不是从上到下一成不变,而是从山顶到山脚逐渐变化,山与山之间也并不是座座相连,而是有浅有深、有大有小。这边是山与山之间的虚实节奏。
我们从奉先寺的造像中也是可以看出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为了使立像四周更加灵动,增强雕塑的空间感,给人联想的空间。在奉先寺的雕刻手法中,利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创造出了这种虚实来表现空间的手段。这种方法也是有平面空间表现向立体空间表现转换的一种标志。奉先寺中所有的佛像造像都是用圆雕法,而佛像的背光都以浮雕形式表现,立像身边的佛龛比浮雕还要更深入一个层次。这种圆雕和浮雕相衬的手法不仅刻画出了造像空间的虚实节奏,同时在突出了立像的视觉效果,也为佛龛整体的环境增添了空间感。
三、结语
在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中,北魏和唐代的造像都堪称佳品。而在这唐代造像中,不仅体现了整个唐朝造像艺术的演变,同时也表达了当代的艺术之美。在本文中以唐代卢舍那大佛为例,更加准确的表现了唐代的造像艺术风格。同时这些造像中不仅具有当时的民族特色,同样也表达出了整个时代的美感。
【参考文献】
[1]张乃翥.龙门佛教造像.[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陈少丰.中国雕塑史.[M].广东:岭美出版社,1993
[4]阮考.论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的本土化与民俗化特征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D].鲁迅美术学院,2013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