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思想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在不断改进和提升。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不只是看中学生的成绩,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很重要。语文教学在小学学习中是重要科目之一,而学习的内容除了基本的字词句练习外,还有对情感表达的理解和感受。品德教育也包含了很多的方面,个人行为的约束和控制,还有情感的互通理解等。在德智体美各个发展方向中,德育占在第一的位置,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在品德素质方面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爱国情怀;时事教学;健康心态
没有哪一个科目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内容除了和本科目相关的知识外,也或多或少包含了其他的知识。教师在教授到某一课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进行延伸,把课文中的知识和社会中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讨论中涉及到的行为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虽然学校有单独给学生开设思想教育课,但是对于同一件事,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提出,或许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本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行了一番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与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从小就在被灌输的思想,但是如果只有一个空泛的概念,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让学生了解国家,知道国家一路走来发展的艰难,知道国家为人民有什么付出,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于国家的感情,从而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与祖国相关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祖国的伟大和强盛,增加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历史了解祖国遭受的種种磨难,以及最后通过不断抗争和改革得到的胜利成果。爱国是一种自发的情感,对于国家好的就骄傲自豪,对于不够好的地方,就尽自己的全力去改变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课文通过对西沙群岛景物,生态的描写,体现出西沙群岛的美丽自然,物产丰富。祖国有很多的大好河山,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光,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字结合课文的插图和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想象,从而丰富感受。让学生增加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祖国的自豪。自然景物的构造和诞生是由大自然完成的,但是维护和保持需要人为的努力。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结合时事新闻教学
实时新闻是近一段时间里,对所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情的一个报道。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间阶段和社会环境中,每一个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发生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不管发生的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可以进行挑选以后和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素质低下的行为进行制止,对于和善友好的行为进行发扬,让学生在对各种事件的不断思考判断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性格和道德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学生学习起来也更积极配合。
例如,在教授《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文字的描写感受出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爱和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真庆幸父亲不是一个猎人,这表达了作者爱护自然的想法。最近这段时间比较大的事情就是疫情,疫情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教师可以把对疫情的开展放在最后,作为课文学习的结束部分。还可以给学生拓展疫情相关的知识,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医护人员的付出,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三、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现在学生心理出现状况的问题比较普遍,小学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年纪小就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师在授课之余,也要给学生讲解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负面情绪,协调好日常生活的各种事情的时候,也要保持健康。现在不管是成人还是学生都有各种压力,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有一个排解的出口,让学生完成好学业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身体。
例如,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文开始学习之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屋总是倒不了,在老屋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看到因为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借宿,以及蜘蛛在最后的借宿过程中一直在给老屋讲故事,所以老屋就没有倒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进行延伸开展,把讨论的主人公从老屋转变为学生。学生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的原因导致产生过不下去的想法,但是如果能够积极地帮助别人,让学生给别人带来了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感到快乐。通过课文的学习,传授学生一个保持快乐和健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和德育培养都是漫长的过程,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会不断增加难度,需要记忆的内容也会不断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性格和对事情的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小就培养的观点和习惯是不容易被改变的,所以好的德育教育成果可以陪伴学生一生,对学生的为人处事,行为举止有很大的影响。把语文教学和德育联系起来,丰富了语文课程,也让德育能够更深入地融入进学生的生活,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爱国情怀;时事教学;健康心态
没有哪一个科目是单独存在的,所有的内容除了和本科目相关的知识外,也或多或少包含了其他的知识。教师在教授到某一课的知识的时候,可以进行延伸,把课文中的知识和社会中的一些事件联系起来,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讨论中涉及到的行为事件进行分析判断。虽然学校有单独给学生开设思想教育课,但是对于同一件事,在其他课程中进行提出,或许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本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效结合进行了一番研究,希望能给广大教师与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爱国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从小就在被灌输的思想,但是如果只有一个空泛的概念,是没有什么影响力的。让学生了解国家,知道国家一路走来发展的艰难,知道国家为人民有什么付出,可以更好地加强学生对于国家的感情,从而升华他们的爱国情怀。语文教学中有很多与祖国相关的课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到祖国的伟大和强盛,增加民族自豪感。还可以通过历史了解祖国遭受的種种磨难,以及最后通过不断抗争和改革得到的胜利成果。爱国是一种自发的情感,对于国家好的就骄傲自豪,对于不够好的地方,就尽自己的全力去改变和提升。
例如,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课文通过对西沙群岛景物,生态的描写,体现出西沙群岛的美丽自然,物产丰富。祖国有很多的大好河山,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光,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文字结合课文的插图和教师给出的图片进行想象,从而丰富感受。让学生增加了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增加了对祖国的自豪。自然景物的构造和诞生是由大自然完成的,但是维护和保持需要人为的努力。所以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升热爱祖国的情怀。
二、结合时事新闻教学
实时新闻是近一段时间里,对所发生的各种各样事情的一个报道。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间阶段和社会环境中,每一个社会现象和事件的发生可能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不管发生的事情是好的还是坏的,教师都可以进行挑选以后和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对于素质低下的行为进行制止,对于和善友好的行为进行发扬,让学生在对各种事件的不断思考判断中形成属于自己的性格和道德理念。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可以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学生学习起来也更积极配合。
例如,在教授《父亲、树林和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文字的描写感受出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爱和了解。课文中最后一句话说真庆幸父亲不是一个猎人,这表达了作者爱护自然的想法。最近这段时间比较大的事情就是疫情,疫情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教师可以把对疫情的开展放在最后,作为课文学习的结束部分。还可以给学生拓展疫情相关的知识,如何保护自己,以及医护人员的付出,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三、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
现在学生心理出现状况的问题比较普遍,小学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年纪小就忽略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教师在授课之余,也要给学生讲解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去处理负面情绪,协调好日常生活的各种事情的时候,也要保持健康。现在不管是成人还是学生都有各种压力,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让学生有一个排解的出口,让学生完成好学业的同时,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和身体。
例如,在教授《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文开始学习之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老屋总是倒不了,在老屋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看到因为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的借宿,以及蜘蛛在最后的借宿过程中一直在给老屋讲故事,所以老屋就没有倒下。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进行延伸开展,把讨论的主人公从老屋转变为学生。学生在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的原因导致产生过不下去的想法,但是如果能够积极地帮助别人,让学生给别人带来了帮助的同时,也可以感到快乐。通过课文的学习,传授学生一个保持快乐和健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总而言之,语文学习和德育培养都是漫长的过程,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会不断增加难度,需要记忆的内容也会不断增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性格和对事情的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是从小就培养的观点和习惯是不容易被改变的,所以好的德育教育成果可以陪伴学生一生,对学生的为人处事,行为举止有很大的影响。把语文教学和德育联系起来,丰富了语文课程,也让德育能够更深入地融入进学生的生活,影响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聪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5).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