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推进基层党校干部培训创新是党校系统面临的新要求新任务,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直接关系各级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在常态化干部培训的趋势下,巴南区委党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培训方式,主动适应干部培训新需求,以师资培养、内容优化、方式现代为主线扎实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开发“微信公众号”智能式平台推进“互联网+干部培训”线上线下O2O交流,不断满足干部培训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基层党校;互动式;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广大干部肩负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直接关系各级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社会格局、发展空间的深刻变化,广大干部面临知识更新快、改革步伐大、工作任务重的新局面,普遍感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对媒体沟通、应急管理、“互联网+”等领域知識需求急切。因此,区委党校突破传统培训方式,主动适应干部培训新需求,以师资培养、内容优化、方式现代为主线扎实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开发“微信公众号”智能式平台推进“互联网+干部培训”线上线下O2O交流,开展媒体沟通、应急管理、党性教育等实训式情景教学增强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组建巴南“人才智库”精准服务科学决策,顺应学习型政府发展趋势,开创干部培训新常态。
一、师资培养优化,由“单一”变“多元”
(一)人才引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市、区各类引才引智活动,加强高学历紧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考核、考试招聘等形式引进高端青年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目前,已引进经济、金融、法律等学科的高学历人才6名,博士2人、硕士4人。
(二)挂职外派。强化青年教师“理论+实践”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基层实践平台,选派教师赴区委、园区、镇街挂职锻炼和顶岗学习,促使教师深入基层一线、生产前沿,实地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目前,已选派赴区内相关部门挂职、跟班学习教师4名,到中央党校、市委党校访学交流教师3名。
(三)能力提升。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教师赴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浙江大学等接受现代培训,推行校内试讲、赛课、教学观摩常态化机制,打造精品教师、精品课程,建立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教师教学、科研、资政全方位发展的培养机制。目前,已选派教师外出学习12批累计24人次,新开发教学专题9个,发表教学改革探索类、专业类论文、课题共60余篇。
二、培训内容精准,由“零散”变“统筹”
(一)夯实需求。坚持培训调研需求分析制度,结合组织、岗位和学员三方需求,采取“三环三面”方式(训前、训中和训后三环节,教师、学员和参训学员单位三方面)调研,按需设计教学模块,将零散课程整合为理论武装、党性分析、“三严三实”实岗锻炼、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战略、能力与素质提升等7大模块30余门课程,探索“理论教育+实岗锻炼+市外专题教育+X”多段式培训模式,延长培训链条。
(二)精准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和形势政策,以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战略新布局,设置系列新专题,满足干培训新要求,开设《全面认识经济新常态》、《新常态 新思维》、《“四个全面”解读》、《大时代·大格局·大智慧—论“一带一路”战略》等16个专题,课程更新度达95%以上,党性教育占主体班总学时50%以上。
(三)彰显特色。围绕市、区工作的热点、难点,紧扣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四区一基地”发展战略,打造公路物流基地、二圣生态农业等“六个一”现场教学基地,实施区主要领导、重点部门“一把手”上讲台制度,使干部培训“接地气”。目前,已打造市内外教学基地28个,开设《巴南区发展战略研究》、《巴南区工业经济发展研究》、《巴南精神》等区情专题课程12个,“一把手”上讲台40余次。
三、培训模式升级,由“传统”变“现代”
(一)情景模拟。通过计算机终端、音视频控制等5大系统10余个子系统,正打造情景教学与应急管理实训室、党史展览暨党性教育实训室,建立“导、教、学、演、评”实训流程,推演真实案例的不同角色,仿真模拟新闻发布、媒体访谈、应急管理等场景,使培训者掌握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增强干部危机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经验。
(二)结构研讨。通过打造教学团队、转变教师角色、创新学习流程、培养思维模式,以“依法治区”为主题,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团队列名法”、“四幅眼镜法”等研讨工具,开展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析对策,凝聚团队力量,拓展立体思维,提升学员运用现代理论、研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中青班、处干班学员累计提出问题120余个、对策80余个。
(三)党性实训。创新党性教学方式,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促进作风建设实训课程,精心串联观看视频、分享感悟、诵读经典、书写廉政诗词、重温誓词、签名承诺等10个教学模块,引导学员创作传统诗词,书写身边践行“三严三实”的先进事迹,如:学员以百姓爱戴并多次挽留的村官沈浩为原型,写出“浩然正气小村官,百姓万事总相关,指印千个留真情,沈浩清名在人间”的四言绝句,有效提高党性教育的参与性和深刻性。目前,已创作课堂诗歌40余首,被《巴南论坛》、巴南报刊用10余首。
四、学习空间拓展,由“静态”变“互联”
(一)规划运作。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培训理念,研发“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干部培训”智能平台,采取扩容网络升级硬件、服务外包和云空间租赁等运营方式,借助平板互联网终端,打造干部线上线下O2O无缝衔接学习通道。目前,已科学设置课程学习、教学评价、讨论交流、培训管理、在线考试、问卷调查等9大功能板块,正在研发干部培训App。
(二)资源整合。根据学员需求调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党校系统、清华远程教育等网络教学资源,打造干部培训专业知识库,精设工程建设、依法行政、文学艺术等专题学习模块,满足学员岗位个性化需求,培养学员“夜间学习”、“手掌学习”常态。目前,网络学习累计超过10000余小时。
(三)动态管理。构建干部培训管理、交流、监督、考核网络平台,如:设置“培训管理”、“在线考试”功能栏,对通知、考勤、成绩反馈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和统计;“讨论交流”、“学习笔记”专栏,定期开展网络精品书籍学习荐读、分组交流、ppt文字拍照总结,使培训管理、考核工作化繁为简。
五、智库要素聚合,由“分散”变“协作”
(一)人才汇集。采取单位申报、组织建议、政府审定的甄选流程,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服务团”挂职人员等7类人才中筛选,打造巴南智库·人才智库,发挥跨学科人才“蓄水”效应。目前,已从引进的高端紧缺人才、具有正高级职称等100余名成员中吸纳工、农、商、城建等15个领域的33名专家加入智库。
(二)献策多元。提供项目智力支持、科技咨询、干部授课、决策参考等服务,采取课题攻关、实地调研等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目前,已为商贸物流、新兴产业、镇街产业发展等提供调研报告、建议、规划35个,开展农业、扶贫等咨询80余次,提供政府决策“金点子”20余个,培训干部35次3500余人。
(三)机制规范。通过定项目、定职责、定方式、定流程等形式把脉需求,建立智库重大决策跟踪、人才动态进出、经费投入等常态化管理机制,对接交流场地、调研基地等要素,定期开展人才沙龙、集体研讨会。目前,已邀请中央、市级咨政专家指导5次,开展集体研讨12次。
关键词:基层党校;互动式;教学改革;实践创新
广大干部肩负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素质,直接关系各级干部推动改革的能力。随着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社会格局、发展空间的深刻变化,广大干部面临知识更新快、改革步伐大、工作任务重的新局面,普遍感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对媒体沟通、应急管理、“互联网+”等领域知識需求急切。因此,区委党校突破传统培训方式,主动适应干部培训新需求,以师资培养、内容优化、方式现代为主线扎实开展互动式教学改革,开发“微信公众号”智能式平台推进“互联网+干部培训”线上线下O2O交流,开展媒体沟通、应急管理、党性教育等实训式情景教学增强干部处置突发事件经验,组建巴南“人才智库”精准服务科学决策,顺应学习型政府发展趋势,开创干部培训新常态。
一、师资培养优化,由“单一”变“多元”
(一)人才引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市、区各类引才引智活动,加强高学历紧缺人才引进力度,通过考核、考试招聘等形式引进高端青年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打造一支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师资队伍。目前,已引进经济、金融、法律等学科的高学历人才6名,博士2人、硕士4人。
(二)挂职外派。强化青年教师“理论+实践”培养模式,积极搭建基层实践平台,选派教师赴区委、园区、镇街挂职锻炼和顶岗学习,促使教师深入基层一线、生产前沿,实地了解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目前,已选派赴区内相关部门挂职、跟班学习教师4名,到中央党校、市委党校访学交流教师3名。
(三)能力提升。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组织教师赴国家行政学院、中央党校、浙江大学等接受现代培训,推行校内试讲、赛课、教学观摩常态化机制,打造精品教师、精品课程,建立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教师教学、科研、资政全方位发展的培养机制。目前,已选派教师外出学习12批累计24人次,新开发教学专题9个,发表教学改革探索类、专业类论文、课题共60余篇。
二、培训内容精准,由“零散”变“统筹”
(一)夯实需求。坚持培训调研需求分析制度,结合组织、岗位和学员三方需求,采取“三环三面”方式(训前、训中和训后三环节,教师、学员和参训学员单位三方面)调研,按需设计教学模块,将零散课程整合为理论武装、党性分析、“三严三实”实岗锻炼、都市功能拓展区发展战略、能力与素质提升等7大模块30余门课程,探索“理论教育+实岗锻炼+市外专题教育+X”多段式培训模式,延长培训链条。
(二)精准定位。紧跟时代步伐和形势政策,以新时期治国理政新理念、战略新布局,设置系列新专题,满足干培训新要求,开设《全面认识经济新常态》、《新常态 新思维》、《“四个全面”解读》、《大时代·大格局·大智慧—论“一带一路”战略》等16个专题,课程更新度达95%以上,党性教育占主体班总学时50%以上。
(三)彰显特色。围绕市、区工作的热点、难点,紧扣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四区一基地”发展战略,打造公路物流基地、二圣生态农业等“六个一”现场教学基地,实施区主要领导、重点部门“一把手”上讲台制度,使干部培训“接地气”。目前,已打造市内外教学基地28个,开设《巴南区发展战略研究》、《巴南区工业经济发展研究》、《巴南精神》等区情专题课程12个,“一把手”上讲台40余次。
三、培训模式升级,由“传统”变“现代”
(一)情景模拟。通过计算机终端、音视频控制等5大系统10余个子系统,正打造情景教学与应急管理实训室、党史展览暨党性教育实训室,建立“导、教、学、演、评”实训流程,推演真实案例的不同角色,仿真模拟新闻发布、媒体访谈、应急管理等场景,使培训者掌握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增强干部危机意识和处置突发事件经验。
(二)结构研讨。通过打造教学团队、转变教师角色、创新学习流程、培养思维模式,以“依法治区”为主题,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法”、“团队列名法”、“四幅眼镜法”等研讨工具,开展结构化研讨,引导学员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析对策,凝聚团队力量,拓展立体思维,提升学员运用现代理论、研讨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中青班、处干班学员累计提出问题120余个、对策80余个。
(三)党性实训。创新党性教学方式,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促进作风建设实训课程,精心串联观看视频、分享感悟、诵读经典、书写廉政诗词、重温誓词、签名承诺等10个教学模块,引导学员创作传统诗词,书写身边践行“三严三实”的先进事迹,如:学员以百姓爱戴并多次挽留的村官沈浩为原型,写出“浩然正气小村官,百姓万事总相关,指印千个留真情,沈浩清名在人间”的四言绝句,有效提高党性教育的参与性和深刻性。目前,已创作课堂诗歌40余首,被《巴南论坛》、巴南报刊用10余首。
四、学习空间拓展,由“静态”变“互联”
(一)规划运作。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培训理念,研发“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干部培训”智能平台,采取扩容网络升级硬件、服务外包和云空间租赁等运营方式,借助平板互联网终端,打造干部线上线下O2O无缝衔接学习通道。目前,已科学设置课程学习、教学评价、讨论交流、培训管理、在线考试、问卷调查等9大功能板块,正在研发干部培训App。
(二)资源整合。根据学员需求调研,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整合党校系统、清华远程教育等网络教学资源,打造干部培训专业知识库,精设工程建设、依法行政、文学艺术等专题学习模块,满足学员岗位个性化需求,培养学员“夜间学习”、“手掌学习”常态。目前,网络学习累计超过10000余小时。
(三)动态管理。构建干部培训管理、交流、监督、考核网络平台,如:设置“培训管理”、“在线考试”功能栏,对通知、考勤、成绩反馈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和统计;“讨论交流”、“学习笔记”专栏,定期开展网络精品书籍学习荐读、分组交流、ppt文字拍照总结,使培训管理、考核工作化繁为简。
五、智库要素聚合,由“分散”变“协作”
(一)人才汇集。采取单位申报、组织建议、政府审定的甄选流程,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服务团”挂职人员等7类人才中筛选,打造巴南智库·人才智库,发挥跨学科人才“蓄水”效应。目前,已从引进的高端紧缺人才、具有正高级职称等100余名成员中吸纳工、农、商、城建等15个领域的33名专家加入智库。
(二)献策多元。提供项目智力支持、科技咨询、干部授课、决策参考等服务,采取课题攻关、实地调研等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目前,已为商贸物流、新兴产业、镇街产业发展等提供调研报告、建议、规划35个,开展农业、扶贫等咨询80余次,提供政府决策“金点子”20余个,培训干部35次3500余人。
(三)机制规范。通过定项目、定职责、定方式、定流程等形式把脉需求,建立智库重大决策跟踪、人才动态进出、经费投入等常态化管理机制,对接交流场地、调研基地等要素,定期开展人才沙龙、集体研讨会。目前,已邀请中央、市级咨政专家指导5次,开展集体研讨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