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极点极线定理定义在圆锥曲线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该定理对于学生而言相对较为陌生,但深刻理解,灵活应用,可显著提升解题效率,因此深入探究有着现实的意义. 文章从问题背景、知识定义、定理规律、应用强化等方面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极点;极线;圆锥曲线;定理;定义;应用
极点极线结论是研究圆锥曲线内在性质的基本理论,虽然在高中教材中体现得并不突出,但其作为圆锥曲线的基本特征,在高考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该结论可挖掘问题本质,快速确定解题方向,提高解题效率. 该结论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具有高等数学的背景,拓展性强;二是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推理运算能力,下面对该结论深入探究.
[?] 提出问题
问题:已知过抛物线C:y2=4x的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A和B,抛物线在点A和B的切线交于点P,则点P的轨迹为________.
解析:探究抛物线切线交点的轨迹,方法有很多,下面探究其中的两种.
传统方法: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1,交点A(x,y),B(x,y)(y>0,y<0),联立直线AB与抛物线的解析式,整理可得y2-4my-4=0. 由韦达定理可得y+y=4m,yy=-4,则有y=2,y′=,可知抛物线在点A的切线方程为y=x+①,同理可求出抛物线在点B处的切线方程为y=x+②,联合①②可得
-
x=-,从而有x==-1,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x=-1.
通性通法:可直接设A(x,y),B(x,y),P(x,y),则抛物线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为yy=2x+2x,因为点P在该切线上,故可得yy=2x+2x. 分析可知点A和B均满足方程:yy=2x+2x,即该方程就为直线AB. 又知直线AB过抛物线焦点F(1,0),所以2x+2=0,可得x0=-1,从而可知点P的轨迹方程为x0=-1.
[?] 问题探究
另外,上述关于点P的轨迹,由轨迹方程可知其轨迹实则为抛物线的准线,利用该方法探究椭圆问题也可得到类似的结论,实际上问题中隐含了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知识,利用该知识可高效解决问题,下面深入探究.
1. 关于极点与极线的定义
视角一:几何定义
如图1所示,点P是圆锥曲线外的一点,过点P引出两条割线,与圆锥曲线依次相交于点E,F,G,H四点,连接EH,FG,两线交点设为点N;再连接EG和FH,两线交点设为点M,其中直线MN就为点P对应的极线. 如果点P位于圆锥曲线上,则过点P的切线就为该点的极线.
同理可知PM为点N对应的极线,点M对应的极线则为PN,所以MNP可称为自极三点形. 若连接MN,与圆锥曲线相交于点A和B,则PA和PB就为圆锥曲线的两条切线. 同时上述作图过程也是两切线交点P对应极线的作法.
视角二:代数定义
已知圆锥曲线Γ:Ax2+Cy2+2Dx+2Ey+F=0(A,C不全为0),则称点P(x,y)和直线l:Axx+Cyy+D(x+x)+E(y+y)+F=0是圆锥曲线Γ的一对极点和极线. 对于上述方程,在圆锥曲线中可用xx替换其中的x2,用替换x;同时用yy替换其中的y2,用替换y,可得到点P(x,y)的极线方程. 以椭圆标准方程+=1为例,点P(x,y)对应的极线方程为+=1.
2. 关于极点与极线的结论
极点与极线有一些常用的定理结论,合理利用可简化解题过程,具体如下.
定理1:當点P位于圆锥曲线Γ上时,则极线l是曲线Γ在点P处的切线;当点P位于Γ外时,则极线l是曲线Γ从点P引出的两条切线的切点连线所确定的直线;当点P在Γ内部时,则极线l是曲线Γ过点P的弦线两端点处的切线交点的轨迹.
定理2:如果圆锥曲线中存在一些极线共点于点P,则这些极线相应的极点共线于点P对应的切线,逆推同样适用.
【教材回顾】
极点和极线充分反映了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没有对极点和极线进行鲜明的定义,但在教材的解析几何问题中有一定的体现. 如下面一道例题,利用极点与极线的定理结论可较为简捷地完成证明.
例题: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此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若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y,证明:yy=-p2.
证明:由抛物线解析式可得焦点F
,0
,直线l与抛物线的交点可设为点A
,y
,B
,y
,三点对应的极线方程分别为x=-,yy=p
+x
,yy=p
+x
. 由于点A,F,B三点共线,根据极点与极线的定理2可知,三点对应的三条极线共点,将x=-代入后两式中,可得yy=y-,yy=y-,两式相除可得=,整理可得yy= -p2,得证.
评析:例题是一道关于抛物线与直线相交的证明题,可以采用传统的方程联立的方法,也可利用极点极线的知识来求解. 上述充分利用了极点与极线的定义,求出所涉点的极线,并利用对应的定理结论,直接推理出关键三点所对的极线共点,进而简化变形证明结论.
【应用探究】
极点与极线的知识结论虽然不是高中课标的教学内容,也不是高考大纲的重点考查点,但是作为圆锥曲线重要的基本特征,在实际考题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也常作为高考命题背景出现在解析几何压轴题中,下面对其知识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问题:已知椭圆M的方程为:+=1(a>b>0),其离心率为,焦距为2,若斜率为k的直线与椭圆M相交于A,B两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椭圆M的方程;
(2)若k=1,求AB的最大值;
(3)已知点P(-2,0),直线PA与椭圆M的另一交点为C,直线PB与椭圆的另一交点为D,若点C,D和Q
-,
共线,试求k的值.
解析:(1)M的标准方程为+y2=1.
(2)设直线AB的方程为y=x+m,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整理可得4x2+6mx+3m2-3=0. 由Δ>0可得m2<4,设交点A(x,y),B(x,y),由韦达定理可得x+x= -,xx=,则AB=·
x
-x=,易得当m=0时,AB可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3)过点P作椭圆M的两条切线,设切点分别为点G和H,连接GH,设与AC的交点为S,与BD的交点为T,再设直线AB与CD的交点为点R,如图3所示.
由极点与极线的定理可知,点P关于椭圆M的极线为GH. 将点P(-2,0)代入+=1中,可求得直线GH的方程为x=-,与椭圆M方程联立,可解得点G的坐标为
-,
,从而可求得直线PG的斜率为k=1. 根据极点与极线的性质可知(PS,CA)=-1,又因点Q
-,
,点P(-2,0),可知点Q为线段PG的中点. 设点E是直線PG的无穷远点,结合相关知识可得(PG,QE)=-1,即有(PS,CA)=-1=(PG,QE),于是直线GS,QC,AE共点. 由于直线GS,QC相交于点R,因此直线AR的无穷远点也是点E,所以可证AB∥PG,即k=k=1.
极点与极线在圆锥曲线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上述充分探究了知识定义、定理,并结合考题展示了极点与极线的知识应用,从而可感知到极点与极线知识内容的丰富性,深入探究极点与极线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数学内在关系、挖掘定理关联的思维习惯.
随着课改的推行,命题教师越发注重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关注高等数学的知识素材,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拓展性极强的综合性试题,问题难度虽大,但解法的拓展性极强. 高观点的角度看待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挖掘其中的知识规律,才能真正理解问题内涵,找到解决问题的本源解法,这也是考题探究、定理探究的目的所在.
而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采用知识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定理背景,理解定理定义,总结知识规律,强化定理应用,形成一个系统的闭环探究过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思考,形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合理变式探究,定理探究应注重应用理解,立足定理开展应用强化,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步骤,同时可对比考题的传统解法,让学生感知定理规律的价值.
[关键词] 极点;极线;圆锥曲线;定理;定义;应用
极点极线结论是研究圆锥曲线内在性质的基本理论,虽然在高中教材中体现得并不突出,但其作为圆锥曲线的基本特征,在高考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该结论可挖掘问题本质,快速确定解题方向,提高解题效率. 该结论备受命题人青睐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具有高等数学的背景,拓展性强;二是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推理运算能力,下面对该结论深入探究.
[?] 提出问题
问题:已知过抛物线C:y2=4x的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点A和B,抛物线在点A和B的切线交于点P,则点P的轨迹为________.
解析:探究抛物线切线交点的轨迹,方法有很多,下面探究其中的两种.
传统方法:设直线AB的方程为x=my+1,交点A(x,y),B(x,y)(y>0,y<0),联立直线AB与抛物线的解析式,整理可得y2-4my-4=0. 由韦达定理可得y+y=4m,yy=-4,则有y=2,y′=,可知抛物线在点A的切线方程为y=x+①,同理可求出抛物线在点B处的切线方程为y=x+②,联合①②可得
-
x=-,从而有x==-1,所以点P的轨迹方程为x=-1.
通性通法:可直接设A(x,y),B(x,y),P(x,y),则抛物线在点A处的切线方程为yy=2x+2x,因为点P在该切线上,故可得yy=2x+2x. 分析可知点A和B均满足方程:yy=2x+2x,即该方程就为直线AB. 又知直线AB过抛物线焦点F(1,0),所以2x+2=0,可得x0=-1,从而可知点P的轨迹方程为x0=-1.
[?] 问题探究
另外,上述关于点P的轨迹,由轨迹方程可知其轨迹实则为抛物线的准线,利用该方法探究椭圆问题也可得到类似的结论,实际上问题中隐含了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知识,利用该知识可高效解决问题,下面深入探究.
1. 关于极点与极线的定义
视角一:几何定义
如图1所示,点P是圆锥曲线外的一点,过点P引出两条割线,与圆锥曲线依次相交于点E,F,G,H四点,连接EH,FG,两线交点设为点N;再连接EG和FH,两线交点设为点M,其中直线MN就为点P对应的极线. 如果点P位于圆锥曲线上,则过点P的切线就为该点的极线.
同理可知PM为点N对应的极线,点M对应的极线则为PN,所以MNP可称为自极三点形. 若连接MN,与圆锥曲线相交于点A和B,则PA和PB就为圆锥曲线的两条切线. 同时上述作图过程也是两切线交点P对应极线的作法.
视角二:代数定义
已知圆锥曲线Γ:Ax2+Cy2+2Dx+2Ey+F=0(A,C不全为0),则称点P(x,y)和直线l:Axx+Cyy+D(x+x)+E(y+y)+F=0是圆锥曲线Γ的一对极点和极线. 对于上述方程,在圆锥曲线中可用xx替换其中的x2,用替换x;同时用yy替换其中的y2,用替换y,可得到点P(x,y)的极线方程. 以椭圆标准方程+=1为例,点P(x,y)对应的极线方程为+=1.
2. 关于极点与极线的结论
极点与极线有一些常用的定理结论,合理利用可简化解题过程,具体如下.
定理1:當点P位于圆锥曲线Γ上时,则极线l是曲线Γ在点P处的切线;当点P位于Γ外时,则极线l是曲线Γ从点P引出的两条切线的切点连线所确定的直线;当点P在Γ内部时,则极线l是曲线Γ过点P的弦线两端点处的切线交点的轨迹.
定理2:如果圆锥曲线中存在一些极线共点于点P,则这些极线相应的极点共线于点P对应的切线,逆推同样适用.
【教材回顾】
极点和极线充分反映了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没有对极点和极线进行鲜明的定义,但在教材的解析几何问题中有一定的体现. 如下面一道例题,利用极点与极线的定理结论可较为简捷地完成证明.
例题:过抛物线y2=2px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此抛物线相交于两点,若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y,证明:yy=-p2.
证明:由抛物线解析式可得焦点F
,0
,直线l与抛物线的交点可设为点A
,y
,B
,y
,三点对应的极线方程分别为x=-,yy=p
+x
,yy=p
+x
. 由于点A,F,B三点共线,根据极点与极线的定理2可知,三点对应的三条极线共点,将x=-代入后两式中,可得yy=y-,yy=y-,两式相除可得=,整理可得yy= -p2,得证.
评析:例题是一道关于抛物线与直线相交的证明题,可以采用传统的方程联立的方法,也可利用极点极线的知识来求解. 上述充分利用了极点与极线的定义,求出所涉点的极线,并利用对应的定理结论,直接推理出关键三点所对的极线共点,进而简化变形证明结论.
【应用探究】
极点与极线的知识结论虽然不是高中课标的教学内容,也不是高考大纲的重点考查点,但是作为圆锥曲线重要的基本特征,在实际考题中有着一定的应用,也常作为高考命题背景出现在解析几何压轴题中,下面对其知识应用进行深入探究.
问题:已知椭圆M的方程为:+=1(a>b>0),其离心率为,焦距为2,若斜率为k的直线与椭圆M相交于A,B两点,试回答下列问题. (1)求椭圆M的方程;
(2)若k=1,求AB的最大值;
(3)已知点P(-2,0),直线PA与椭圆M的另一交点为C,直线PB与椭圆的另一交点为D,若点C,D和Q
-,
共线,试求k的值.
解析:(1)M的标准方程为+y2=1.
(2)设直线AB的方程为y=x+m,联立直线与椭圆的方程,整理可得4x2+6mx+3m2-3=0. 由Δ>0可得m2<4,设交点A(x,y),B(x,y),由韦达定理可得x+x= -,xx=,则AB=·
x
-x=,易得当m=0时,AB可取得最大值,且最大值为.
(3)过点P作椭圆M的两条切线,设切点分别为点G和H,连接GH,设与AC的交点为S,与BD的交点为T,再设直线AB与CD的交点为点R,如图3所示.
由极点与极线的定理可知,点P关于椭圆M的极线为GH. 将点P(-2,0)代入+=1中,可求得直线GH的方程为x=-,与椭圆M方程联立,可解得点G的坐标为
-,
,从而可求得直线PG的斜率为k=1. 根据极点与极线的性质可知(PS,CA)=-1,又因点Q
-,
,点P(-2,0),可知点Q为线段PG的中点. 设点E是直線PG的无穷远点,结合相关知识可得(PG,QE)=-1,即有(PS,CA)=-1=(PG,QE),于是直线GS,QC,AE共点. 由于直线GS,QC相交于点R,因此直线AR的无穷远点也是点E,所以可证AB∥PG,即k=k=1.
极点与极线在圆锥曲线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上述充分探究了知识定义、定理,并结合考题展示了极点与极线的知识应用,从而可感知到极点与极线知识内容的丰富性,深入探究极点与极线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数学内在关系、挖掘定理关联的思维习惯.
随着课改的推行,命题教师越发注重初、高中数学的衔接,关注高等数学的知识素材,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拓展性极强的综合性试题,问题难度虽大,但解法的拓展性极强. 高观点的角度看待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的本质,挖掘其中的知识规律,才能真正理解问题内涵,找到解决问题的本源解法,这也是考题探究、定理探究的目的所在.
而在实际教学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采用知识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了解定理背景,理解定理定义,总结知识规律,强化定理应用,形成一个系统的闭环探究过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思考,形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合理变式探究,定理探究应注重应用理解,立足定理开展应用强化,让学生掌握定理的应用方法、步骤,同时可对比考题的传统解法,让学生感知定理规律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