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精神推进大连人文素质教育对策的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gand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教育入手,分析了大连高等院校的概况和特点,提出了以大连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利用大连高等院校密集的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引领辐射作用和大连市政府的调控引导作用,在高校“一校一园”规划、大学与城市互动等方面促进大连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关键词:大连;大学精神;人文素质
  作者简介:朱宝春(1968-),女,辽宁清原人,大连交通大学动车运用与维护工程学院书记,副教授;赵冰冰(1963-),女,吉林伊通人,大连交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大连市社科院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DLSK1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03-02
  在大连第十一次党代会上,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唐军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大连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开放引领、转型发展、民生优先、品质立市;奋斗目标:活力大连、创新大连、幸福大连、文明大连,把大连建设成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三面环海,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具有“北方明珠”之称。大连是一座正在腾飞的富庶城市:2010年大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17元,分别是2005年的1.8倍和2.1倍,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大连是一座令人神往的文明城市:已连续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美誉,也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环境500佳”城市,被联合国授予最佳人居奖的花园城市。同时,大连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国际城市:始于1988年的大连国际服装节、重返大连的已顺利举办3次的夏季达沃斯年会等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界知名人士和知名企业。
  但是,大连是一座只有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缺少首都北京的文化底蕴,缺少大上海的气度和恢弘,也缺少古都南京的精神气质。人才和城市居民的综合素质是大连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源头、决定因素。大连要取得发展的后劲需要不断提升人文素质和文化精神,发挥区域高等院校的作用,以大学精神引领大连区域文化素质教育,实现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大连高等院校的概况及特点分析
  1.大连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
  大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高等院校的数量、在校生人数还是学科、专业覆盖面以及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社会影响力都仅次于省会城市沈阳。2010年,大连普通高校达23所(不含独立学院),在校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达到28.1万人,比“十五”末期增长37.7%。高校博士后流动站达到34个、博士点15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辽宁中医药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在大连设立了新校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顺利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验收,高新园区与高校“区校一体化”战略合作全面启动等。大连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2.大连高校的主要特点
  (1)大连高等院校数量多、学科门类全。辽宁省普通高等院校共有83所,其中大连地区有23所,占全省的27.7%,位居第二;辽宁省高职高专院校70所,大连地区有17所,占全省的24.3%,也位居第二。大连23所高校中,论实力,有荣登“985”行列的大连理工大学;有跨入“211”门槛的大连理工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有通过国家示范高职验收的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论特色,有东北唯一以轨道交通为主要人才培养特色的大连交通大学,有代表大连区域风格的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海洋大学,有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辽宁师范大学,有专门培养医务人才的大连医科大学和具有民族特点的大连民族学院。总之,大连市高等教育优势突出,理、工、医、师、财、军、语言、科技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覆盖宽泛,能有力支撑大连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能为辽宁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挥教育兴市、教育强省的作用。
  (2)大连高等院校环境优美,生源质量高。大连的23所高等院校主要分布在大连市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和金州开发区,既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学校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尤其是得到了东北区域学生和家长的普遍青睐。近几年来大连地区高校招生录取分数线逐年攀升,生源质量稳步提高。
  大连高等院校因大连的城市而知名,同时,大连的23所高等院校也是大连文化素质教育中一道亮丽、独特、动人的风景,是大连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依托和助推剂。大连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技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将成为大连市飞跃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和活水。
  二、大学精神对推进大连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充分认识大学精神的内涵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具有规范、导向、凝聚、激励和熏陶等作用。大学精神既深藏于“大学”之中,又游离于“大学”之外。虽然,不同的大学,其大学精神有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文字表述形式,但都离不开“科学、民主、创新、博学、向善”的精神实质,它不仅是一所大学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创新创造的基础、源泉。高等院校密集地区的大学精神必将成为推动区域文化素质提升的主渠道和催化剂。
  2.充分利用大连高校密集的优势
  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个方面。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直接或间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大连高校的人文环境和人才培养对大连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在《大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中提出:高等教育自主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大连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30万人以上;重点建设30个市级重点学科专业、工程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30万在校大学生对于拥有660万人口的大连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加之与30万大学生相匹配的教职工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企业,大连高校大学文化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不可估量。大连作为高等院校密集的城市,利用好区域高等院校的领军作用,对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大连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充分发挥大学精神的辐射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人文素质的提炼和升华。大学精神通过培养优秀人才、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对合作企业的全方位影响,对区域文化素质的提升和区域文化素质教育起辐射和引导作用。以大学精神为核心,发挥大学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可以有力推动大连人文素质教育进程,提升大连人的品位和综合素质。
  三、以大学精神提升大连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全方位的教育工作,不仅是中小学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发挥各层次教育的作用、利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采取必要的措施,“三位一体”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进程。教育过程本身是一个圆,起点是婴幼儿,终点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抓起点更需要终点的支撑和协助。利用大连高等教育密集和发达的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对推动大连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发挥政府的宏观协调和引导作用
  大连市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需要了解大连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掌握大连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人才培养特色、质量工程建设、招生就业情况、产学研结合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无论是省属、部属还是市属的高校,只要在大连,大连市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就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工作,更有权利和优势利用高等教育的潜移默化和社会示范作用,引导高等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大学文化提升、大学精神提炼和实现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大连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城市的目标作出贡献。
  (1)发挥政府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规划作用。从理论到实践树立科教兴市、大学引领的理念,从思想到行动积极宣传、引导、提炼和实施,让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辐射大连人文素质教育的各个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和教育风格。在《大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坚持走创新型、特色型、服务型发展之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实施规划目标中,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首先要建立大连高校协调和服务中心,将高等教育真正纳入大连教育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资源统筹、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提供高校发展用地、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支持。
  (2)优化大学布局,规划好“一校一园”建设规划。辽宁省关于高校实行“一校一园”建设的政策要求对节约社会办学资源、科学合理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和学校统一协调均衡发展都十分必要。高等院校“一校一园”选址可谓“千秋万代”之事,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地方政府统筹兼顾,科学决策,从长计议。政府部门需要抓住“一校一园”建设的契机,做好大连23所高校的布局调整和规划。
  大学可以相对集中,但过于密集或远离市区将失去大学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目前大连地区高等院校分布比较均衡,在“一校一园”和大连市“十二五”城市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要本着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大连高校校园规划需要坚持“校企毗邻,优势互补,交通便利,互动共赢”的原则,注重人文素质影响,将整体规划与具体建设有机结合,体现环境育人和管理育人。
  一个城市的大学不能都远离市区、脱离企业和社会,不能再重走集中建“大学城”的老路。大学本身是“净土”,再让其“一尘不染”更无法适应社会,培养的学生经受不了社会的风风雨雨,缺少创新和开拓的能力、信心。如:大连交通大学以轨道交通及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为特色,在旅顺校区一、二期的基础上建设大连交通大学旅顺新校区,不仅可以与大连机车车辆厂新址、旅顺轻轨及科技创新园等毗邻,而且能够带动旅顺教育文化产业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同理,大连普湾新区、花园口经济区等也需要高等院校的点缀和支撑,以大学精神助推区域文化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少则1~2所,多则3~4所,过于集中会适得其反。
  2.发挥大连高校与社会的互动作用
  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阶段。高等院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高校院校的文化精神、学术氛围和校风教风等对其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会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改革开放、文化互动的历史新时期,高等院校不能是“象牙塔”,必须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学生需要在校企合作、社会活动中学习锤炼服务本领,需要根据企事业的要求学习知识,应用知识技能,进行创新创造。即:大学文化精神不仅是大学本身的精神动力,更需要融入社会各阶层,在社会和企事业中发扬光大,开花结果。
  (1)加强校企合作,将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搭建高校与城市互动发展的平台,成立大连市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建立一批大学生专业见习和毕业生顶岗实习基地,促进校企合作,在重点学科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企业选才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搭建互动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大连高校教育联盟”,实现校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实现融合互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凝聚大学精神,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不仅是中小学要倡导和实施的工作,高等院校尤其要重视。目前中国教育还很难摆脱“应试”的模式,高等院校依然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高等院校更需要大胆解放思想,改变考核评价体系,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创新精神为动力培养社会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改革创新,实行开放动态的教育。
  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大连高等院校更需要在大连这座美丽富庶的社会大舞台上扮演好示范领军的角色,抓好师德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和谐乐观的大学氛围,坚守诚信务实、创新发展的教书育人理念,为社会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将大学精神发扬光大。高校小天地,社会大舞台。“大连高校教育联盟”或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大连区域发展特点开展适于高校师生参加的系列活动,更要积极参加大连市各层面组织的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及“创先争优”等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同时,要有意识将大学精神贯彻至平常百姓家,让大学精神得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同,使其在丰腴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连市首届“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评选活动”中大连高校教师榜上有名。虽然高校参与面有限,但毕竟搭建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的平台,期待后续的社会影响和更广阔的活动互动空间。
  四、结束语
  大连高校应该成为提升大连软实力的强大“智库”。通过培养“科学、创新、求实、诚信”为主导的大学精神,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为城市文化素质教育注入“源头活水”;以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促进大连产业文化提高,推动大连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参考文献:
  [1]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Z].
  [2]唐军同志在大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Z].
  [3]万朝晖.大学生素质教育初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
  [4]张桂春,等.高等教育学(第1版)[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主要分析了目前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嵌入式系统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年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科研实践,对嵌入式系统平台课程的设置及实施进行了分析论述。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改进了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环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嵌入式;平台课程;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蒋书波(1975-),女,黑龙江鸡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王晓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工作思路的提出及物资集约化管理方式的不断深化,作为电力物资集约管理的实施主体——电力物资企业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员工的素质,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着重结合电力物资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创新电力物资企业培训方式,加强全员培训管理,塑造新的培训方法和理念,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对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毕业生的岗位特点进行了归纳分析,从而明确了此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针对目前此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此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及思路;提出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一种结构,并对其中的各类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关键词: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李全意(1967-),男,河南郑州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
期刊
摘要:为了贯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武汉科技大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和实施办法。金工实习作为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作用。因此以此传统的实践环节为基础,提出了“模块+层次”的课程体系,并健全和完善了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使金工实习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
期刊
摘要:调查了汕头大学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结果发现住宿学院的大学生与非住宿学院的大学生在自我揭示、情感支持和总分上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居住年限、学科和性别的住宿学院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住宿学院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住宿学院;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  作者简介:杨秋嘉(1988-),女,广东汕头人,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蔡映辉
期刊
摘要:针对现代电源变频调幅的要求,提出了利用PIC16F873产生SPWM波控制IR2136触发IGBT产生PWM波作用于逆变器产生标准的正弦波形,从而实现变频调幅。同时利用AD模块对逆变桥输出进行采样并进行滤波处理,实现对系统的PI闭环控制。通过MATLAB中的SIMULINK组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案输出电压动态响应速度快,具有良好的精度控制及实时性、波形失真小、可靠性高。  关键词:P
期刊
摘要:从基层培训组织者的视角,透视了现存的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管理体系,列举了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部分改进方案,目的是进一步完善“监管就是服务,许可就是责任”的管理理念,为培养一支懂业务、守安全、会操作的进网电工队伍献计献策。  关键词: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管理  作者简介:薛红(1965-),女,河南修武人,安徽省电力公司马鞍山供电公司,高级经济师;费香国(1966-),男,安徽马
期刊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任务,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公益性和合理利润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学科建设在整个学校构建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唯有坚持有效的构建机制方能使学校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效机制  作者简介:李艳萍(19
期刊
摘要: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课程教学团队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师教学体系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如何实现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已成为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基于对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的内涵及其类型的探讨,从教学研讨会、学校支持、团队互动、教学规范和团队构成五个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课程教学团队资本化的模式,这将有助于对我国高校开展教师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
期刊
摘要:保证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是每一个电力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规程对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试验等工作内容都做出了严谨的安全措施规定和操作规程。与此同时,对于系统中的电力设备,还通过配置保护、监控设备等技术手段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根据设备的重要程度提出了不同的保护配置要求。但是,任何管理规范和设备都需要人来执行和操作。所以,电力工作者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才是系统安全的根本保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