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任务,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民办高校公益性和合理利润要求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学科建设在整个学校构建过程中的突出作用,唯有坚持有效的构建机制方能使学校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充分显示自身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效机制
作者简介:李艳萍(198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共同学科部,讲师。(河南?郑州?45119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47-02
近年来,学科建设已成为高等院校学术探讨和实践调研的热门课题之一,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由于其自身矛盾的特殊性,学科建设工作对其来讲更显得意义重大。因此,在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民办高校如何走出自身困境,构建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是亟需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
从理论上来讲,办学定位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结构,它不仅包含了办学理念、社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层次的定位,同时还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定位。而所谓“学科建设”,当前学界对其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张“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任务,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1]有主张学科建设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2]还有人认为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3]在以上几种观点中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分析。由此不难看出,办学定位内在包含了学科建设的内容。对于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工程来讲,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其首要的保障。如缺乏准确的定位,民办高校就很难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很难立足。
针对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发展的现状,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解决定位缺失,自身亟需处理的突出矛盾就是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利润回报之间的关系。民办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合理的利润是受法律保护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了民营资本投资教育允许有合理的利润回报。这样,对于投资高等教育的民营资本持有者来讲,如果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很难赢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口碑,甚至教育的盈利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利益;而如果完全不计投资的回报率,又会违背资本自身增殖的特性,违背了投资者的初衷。这样,在盈利多少的问题上对于投资方就是一个“度”的考验,把握好这个“度”,一方面既能保证向社会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回报,从而最终实现投资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赢。然而一旦把握不好这个度,投资者单方面追求最大利益回报,那就会逐渐失去市场,从而使学校自身的发展缺乏内在的吸引力,很难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一个权衡,遵循适度原则处理好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回报之间的矛盾,把握办学的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才能针对具体的办学定位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也唯有此才能保障学科建设的大方向。
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性境遇下,一些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正在遭遇被庸俗化了的实用主义的严重干扰,出现了断裂性、碎片化、物质化的倾向。实践调查中发现,多数民办高校在学科构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
1.从定位上来看
多数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之始就存在着思路不清、定位不准、随波逐流的放任现象,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时代步伐。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不仅使得学校的发展失去了更持久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使学校的发展陷入到了固步自封的泥沼之中。
2.从执行上来看
多数民办高校对于已制定的学科建设方案缺乏可操作执行计划。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地区的发展特色,以办学定位为依据,规划本校在短期、中期、长期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和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具有鲜明学校特征的有用人才。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总结学习,制定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特征的立项管理和规划管理方式,系统全面地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
3.学科建设方案执行之后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整改
一套学科构建计划方案出台以后,相关部门应做好资源信息调配,以最大限度保证手段和目标的一致性。但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多数的民办高校在一期效果初显以后,缺乏更深入的信息整合,从而使学科建设停留于一定的瓶颈,无法突破。
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缺乏系统的、科学的驱动力系统,也即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机制
所谓机制,指的是“为了保证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建立的驱动力系统”,[4]它支配并促使整个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作为整个学校建设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科学发展也必须有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此确保学校某一学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以及教学管理实效的稳步强化。
1.坚持“以人为本”,不忽略每一个个体
针对民办高校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学教师为本,也要以行政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师为本,还要以后勤管理者为本。总之,民办高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都应该是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依据,因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5]另外,民办高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另一依据就是学校登记在册的全部教职员工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只有学校做到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因部分学生缺乏进取心而疏于引导,不因部分教师缺乏归属感而疏于关爱,不因个别后勤人员工作缺乏责任感而疏于管理……只有这样,个体的参与意识才会增强,个体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各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细则时尽量本着公开、公平、正义的原则,想人之所需,思人之所虑。教学、行政、后勤三大部门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多交流、多沟通。只有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时每个人才会在心灵上产生对学校的认可,增强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建立学校内部内在的情感纽带。这样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职工才会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扯皮。 2.兼顾科学和人文精神,提升学校整体品质
在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构建过程中,除了科学性的、实用性的学科以外,一些人文层面的纯精神学科的设置也显得尤为必要。民办大学如若一味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最终只能沦为“职业培训所”,而远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确立对于一个欲求更高远层次发展的民办大学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所谓科学精神,简单来讲就是实践活动中的求真精神,它是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真相及其规律的探索。针对民办高校来讲,坚持科学精神从总体上来讲,就是要在实践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不盲目求快、求好,不脱离客观存在的办学实际,理性设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细则。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讲就是在认识实践活动中求善、求美的精神,它是在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基础上、在把握客观存在真相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探寻人类前途的终极价值关怀。民办高校要弘扬人文精神首先就是要各部门各实践主体明白,讲发展不是只注重发展的过程,而是强调发展对人本身产生的影响。脱离了学生的发展、缺失了教师的发展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弘扬人文精神,除了树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之外,全体教职员工还需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吸纳。为此,学校要提供多重机会尽可能为大家学习人文知识提供条件,要开展一些提高教职员工人文知识储备的活动。
3.更新诚信、公平、创新、幸福、信仰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民办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更为注重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比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等,然而对于内在的非量化标准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要构建民办高校科学的学科建设目标,高校自身要结合教学实际确立系统的教育观念体系,在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基础上,围绕诚信、公平、创新、幸福、信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1)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民办高校校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构建长效的诚信机制,就要提高教师的诚信素养。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加强师德建设,在实际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诚实守信,通过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榜样作用,真正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2)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民办高校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制度、秩序的公平和效果、结果的公平,并以此来确保校内部活动参与人的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从而使学生、教师、学校三者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加强公平教育,构建长效的公平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一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公平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制度规范的制订、公平理念的宣扬等构建校园公平体系,从制度上捍卫秩序的公正以及行为结果的公平。二要以诚信促公平,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入公平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以诚信促公平,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最终达到学科建设的总体和谐。
(3)创新主要指的是知识创新。创新包含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层含义。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时,民主宽松的教学工作气氛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保障。就班级教学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看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正视失败,客观面对自己;就学校教学安排来讲,相关院系要有意识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和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并尽可能为相关兴趣小组的师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4)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和情感。当幸福上升到理念层面来讲时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里的幸福教育是指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发现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一方面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构建中加设“幸福课”,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幸福,珍惜幸福;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将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视教育本身为一个幸福的过程和事件,使师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要体验幸福必须学会享受自己的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感受、捕捉幸福。正如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6]
幸福总是与信仰相关。所谓信仰,包括两层内涵:信以为真,信以为值。也就是说在信仰主体的内心存在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其在实践活动中所有活动最终的价值诉求。因此,这里的信仰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宗教信仰、党派信仰。相反,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系统内部各项活动得以进行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真理和价值完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在实践的民办高校校园活动中,信仰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波动、盲目、模仿和迷信等不良倾向,甚至有些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庸俗化思潮的信仰。因此要加强信仰教育,首先教师要确立起信心,明确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合理信仰。不搞教条化,不搞一刀切。再次,发展、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信仰教育与德育密切结合起来,巩固教育效果。最后,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进行互助教育。
4.培养和谐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在市场经济下,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较晚、底子较薄等限制自身缺乏足够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必须不断发掘自身优势,以培养优势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办学优势的塑造,并以此赢得市场信赖,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
(1)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科建设良性进行的保障。要实现各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和谐。因为只有在和谐的局面下,系统各要素才能实现最佳的结合,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最终促进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2)以和谐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优势或管理优势,形成特色的教育品牌。这一特征可以是特色专业教学,通过打造学校特色专业群共建某一行业、某一专业的品牌教育特征。比如民办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地域经济的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要素围绕相关经贸管理、信息技术、语言翻译等实用类项目开设专业,以此作为学校专业教育的名片。这里,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相关学科之间的课程设置,避免出现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重复浪费。最终将借此形成民办高校在市场竞争上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并在精神层面造就学校特有的凝聚力,为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奠定基础。这种和谐加特色的校园文化将使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促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四、总结
总之,学科建设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它在规划执行之前必须设置理性而系统的目标原则,并在实践中严格不渝地遵循。具体到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来讲,必须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总的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和谐加特色的校园品质为保障,促使某一学科的健康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毅,熊宗凡.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1).
[2]张育林.关于院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12).
[3]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4]廖才英.高等教育管理虚实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5]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J].新校园·学习,201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有效机制
作者简介:李艳萍(1983-),女,河南洛阳人,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共同学科部,讲师。(河南?郑州?45119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47-02
近年来,学科建设已成为高等院校学术探讨和实践调研的热门课题之一,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由于其自身矛盾的特殊性,学科建设工作对其来讲更显得意义重大。因此,在学科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民办高校如何走出自身困境,构建有效的学科建设机制,是亟需正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
从理论上来讲,办学定位是一个立体的多维结构,它不仅包含了办学理念、社会服务面向、发展目标、办学类型层次的定位,同时还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等方面的定位。而所谓“学科建设”,当前学界对其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主张“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战略任务,包含了学校的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是运用规划、政策、人力、物力等因素使某个学科健康发展的系统工程”;[1]有主张学科建设是“按照一定的学科方向,对学术队伍和学科条件进行规划与建设,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2]还有人认为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3]在以上几种观点中笔者倾向于第一种观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展开分析。由此不难看出,办学定位内在包含了学科建设的内容。对于民办高校学科建设工程来讲,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其首要的保障。如缺乏准确的定位,民办高校就很难提升自己的办学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因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很难立足。
针对目前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盲目性、随意性发展的现状,要实现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解决定位缺失,自身亟需处理的突出矛盾就是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利润回报之间的关系。民办教育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其合理的利润是受法律保护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了民营资本投资教育允许有合理的利润回报。这样,对于投资高等教育的民营资本持有者来讲,如果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很难赢得学生及其家长的口碑,甚至教育的盈利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利益;而如果完全不计投资的回报率,又会违背资本自身增殖的特性,违背了投资者的初衷。这样,在盈利多少的问题上对于投资方就是一个“度”的考验,把握好这个“度”,一方面既能保证向社会提供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满足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回报,从而最终实现投资者和受教育者的双赢。然而一旦把握不好这个度,投资者单方面追求最大利益回报,那就会逐渐失去市场,从而使学校自身的发展缺乏内在的吸引力,很难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在“利”和“义”之间做出一个权衡,遵循适度原则处理好教育的公益性和合理回报之间的矛盾,把握办学的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才能针对具体的办学定位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也唯有此才能保障学科建设的大方向。
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性境遇下,一些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正在遭遇被庸俗化了的实用主义的严重干扰,出现了断裂性、碎片化、物质化的倾向。实践调查中发现,多数民办高校在学科构建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和不足。
1.从定位上来看
多数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之始就存在着思路不清、定位不准、随波逐流的放任现象,学科建设严重落后于时代步伐。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不仅使得学校的发展失去了更持久强劲的动力,而且也使学校的发展陷入到了固步自封的泥沼之中。
2.从执行上来看
多数民办高校对于已制定的学科建设方案缺乏可操作执行计划。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所处地区的发展特色,以办学定位为依据,规划本校在短期、中期、长期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和打造特色专业,培养具有鲜明学校特征的有用人才。同时,民办高校也可以通过不断地总结学习,制定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特征的立项管理和规划管理方式,系统全面地推进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
3.学科建设方案执行之后缺乏相应的信息反馈和整改
一套学科构建计划方案出台以后,相关部门应做好资源信息调配,以最大限度保证手段和目标的一致性。但在现实的执行过程中,多数的民办高校在一期效果初显以后,缺乏更深入的信息整合,从而使学科建设停留于一定的瓶颈,无法突破。
之所以造成这一现象,最根本原因在于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缺乏系统的、科学的驱动力系统,也即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三、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机制
所谓机制,指的是“为了保证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而建立的驱动力系统”,[4]它支配并促使整个组织系统的有效运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作为整个学校建设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科学发展也必须有相应的运行机制,以此确保学校某一学科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以及教学管理实效的稳步强化。
1.坚持“以人为本”,不忽略每一个个体
针对民办高校来讲,“以人为本”就是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要以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学教师为本,也要以行政教师为本;不仅要以教师为本,还要以后勤管理者为本。总之,民办高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都应该是学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依据,因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5]另外,民办高校提供教学管理服务的另一依据就是学校登记在册的全部教职员工的合理要求和正当利益。只有学校做到尊重每一个个体,不因部分学生缺乏进取心而疏于引导,不因部分教师缺乏归属感而疏于关爱,不因个别后勤人员工作缺乏责任感而疏于管理……只有这样,个体的参与意识才会增强,个体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各部门在制订相关政策、细则时尽量本着公开、公平、正义的原则,想人之所需,思人之所虑。教学、行政、后勤三大部门要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多交流、多沟通。只有每个人在工作过程中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时每个人才会在心灵上产生对学校的认可,增强归属感和依赖感,从而建立学校内部内在的情感纽带。这样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教职工才会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扯皮。 2.兼顾科学和人文精神,提升学校整体品质
在民办高校学科建设的构建过程中,除了科学性的、实用性的学科以外,一些人文层面的纯精神学科的设置也显得尤为必要。民办大学如若一味以实用主义为指导,最终只能沦为“职业培训所”,而远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最高理想。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确立对于一个欲求更高远层次发展的民办大学来讲显得极其重要。所谓科学精神,简单来讲就是实践活动中的求真精神,它是在坚持真理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真相及其规律的探索。针对民办高校来讲,坚持科学精神从总体上来讲,就是要在实践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不盲目求快、求好,不脱离客观存在的办学实际,理性设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细则。所谓人文精神,简单地讲就是在认识实践活动中求善、求美的精神,它是在坚持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基础上、在把握客观存在真相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探寻人类前途的终极价值关怀。民办高校要弘扬人文精神首先就是要各部门各实践主体明白,讲发展不是只注重发展的过程,而是强调发展对人本身产生的影响。脱离了学生的发展、缺失了教师的发展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弘扬人文精神,除了树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之外,全体教职员工还需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吸纳。为此,学校要提供多重机会尽可能为大家学习人文知识提供条件,要开展一些提高教职员工人文知识储备的活动。
3.更新诚信、公平、创新、幸福、信仰的教育理念
一直以来,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多数民办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更为注重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比如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的科研成果等,然而对于内在的非量化标准往往缺乏必要的关注。因此,要构建民办高校科学的学科建设目标,高校自身要结合教学实际确立系统的教育观念体系,在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基础上,围绕诚信、公平、创新、幸福、信仰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管理工作。
(1)诚信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民办高校校园诚信缺失现象严重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加强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构建长效的诚信机制,就要提高教师的诚信素养。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加强师德建设,在实际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以身作则,诚实守信,通过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榜样作用,真正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
(2)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民办高校的发展主要指的是制度、秩序的公平和效果、结果的公平,并以此来确保校内部活动参与人的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从而使学生、教师、学校三者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共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加强公平教育,构建长效的公平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一要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公平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制度规范的制订、公平理念的宣扬等构建校园公平体系,从制度上捍卫秩序的公正以及行为结果的公平。二要以诚信促公平,在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适当加入公平的价值理念的引导,以诚信促公平,在全校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最终达到学科建设的总体和谐。
(3)创新主要指的是知识创新。创新包含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层含义。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时,民主宽松的教学工作气氛成为必不可缺的重要保障。就班级教学来讲,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对相关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看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训练,使其能够正视失败,客观面对自己;就学校教学安排来讲,相关院系要有意识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专业和选修课程,鼓励教师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并尽可能为相关兴趣小组的师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4)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和情感。当幸福上升到理念层面来讲时就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这里的幸福教育是指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发现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能力。一方面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构建中加设“幸福课”,将幸福作为教学内容,教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幸福,珍惜幸福;另一方面可以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将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视教育本身为一个幸福的过程和事件,使师生享受整个教学过程。因此要体验幸福必须学会享受自己的创造活动,在创造活动中感受、捕捉幸福。正如马克思说:“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6]
幸福总是与信仰相关。所谓信仰,包括两层内涵:信以为真,信以为值。也就是说在信仰主体的内心存在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其在实践活动中所有活动最终的价值诉求。因此,这里的信仰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宗教信仰、党派信仰。相反,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系统内部各项活动得以进行的精神支柱,是人类立足于现实、对真理和价值完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然而在实践的民办高校校园活动中,信仰出现了一定的危机,明显地呈现出多元、波动、盲目、模仿和迷信等不良倾向,甚至有些同学表现出了强烈的对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庸俗化思潮的信仰。因此要加强信仰教育,首先教师要确立起信心,明确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合理信仰。不搞教条化,不搞一刀切。再次,发展、创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信仰教育与德育密切结合起来,巩固教育效果。最后,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力量进行互助教育。
4.培养和谐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
在市场经济下,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晚较晚、底子较薄等限制自身缺乏足够吸引力和影响力,在竞争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因此,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必须不断发掘自身优势,以培养优势校园文化、打造特色教育品牌为己任,致力于办学优势的塑造,并以此赢得市场信赖,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
(1)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学科建设良性进行的保障。要实现各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和谐。因为只有在和谐的局面下,系统各要素才能实现最佳的结合,从而提升工作的效率,最终促进学科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2)以和谐为基础,结合本校办学特点打造特色鲜明的专业教学优势或管理优势,形成特色的教育品牌。这一特征可以是特色专业教学,通过打造学校特色专业群共建某一行业、某一专业的品牌教育特征。比如民办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地域经济的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等要素围绕相关经贸管理、信息技术、语言翻译等实用类项目开设专业,以此作为学校专业教育的名片。这里,一定要注意处理好相关学科之间的课程设置,避免出现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重复浪费。最终将借此形成民办高校在市场竞争上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激发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荣耀感和归属感,并在精神层面造就学校特有的凝聚力,为吸引更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奠定基础。这种和谐加特色的校园文化将使学校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促使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四、总结
总之,学科建设作为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它在规划执行之前必须设置理性而系统的目标原则,并在实践中严格不渝地遵循。具体到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来讲,必须以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总的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和人文精神并重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和谐加特色的校园品质为保障,促使某一学科的健康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毅,熊宗凡.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1).
[2]张育林.关于院校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12).
[3]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4]廖才英.高等教育管理虚实论[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5]朱永新.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J].新校园·学习,2012,(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