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小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两方面加以论述。首先论述利用“家庭小实验”对化学学习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励以阐述,并结合教学实例以说明。强化了“家庭小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家庭小实验”,把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熏陶联系起来,利用科学家成长的事迹,学习科学家的勤奋态度、执着的精神。在“家庭小实验”中学会发展自己,学会创新、学会进取,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关键词】实践,科学,实验,态度,兴趣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栏目。本书共有7章,有“家庭小实验”内容5项,占总章节内容的71%。这是落实新课标精神,将课内知识延伸于课外的好方法,是实践第一观点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之一。应验了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该项活动作为课堂学习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教师重视,让“家庭小实验”真正进入课堂
“家庭小实验”是配合教学而编写的,因此必须使该栏目为教学服务,必须提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进去,并亲自做好这个实验、以待上课时检查学生完成该实验时心中有数,并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家庭小实验”,将约30g研细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线绳将塑料袋绑住,使碳酸钠晶体被封在塑料袋的下半部。再将约20g研细的硝酸铵晶体装入塑料袋的上半部,用烧热的铁丝或锯条将塑料袋封口,即做成“冰袋”。使用时,只要将线绳解下,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未充分混合,便立即产生低温,试试看温度能降到多少。(当外出旅游时,这种“冰袋”可以用于短时间保鲜食物。)
这项家庭小实验很简单,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两种物质是不难找到的,塑料袋是各种包装用到的,更是比比皆是,实验程序也简便易行。
这项家庭小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中的碳酸钠与硝酸铵反应生成两种新物质是吸热反应。任何物质都具有能量,而且不同物质具有的能量也是不同的,所以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却需吸收热量。例如一氧化碳、甲烷的燃烧就释放出热量,而上述碳酸钠晶体和硝酸铵晶体反应时,需要从外界环境吸收热量,所以温度降低,也就形成了“冰袋”。
实验后对照实验过程,让学生总结反应规律,教师点拨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探索心理,实践有所得,学起来自然有趣味。
2.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家庭小实验”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观。而人的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的理念。“家庭小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的体现。学生认识达到了这种高度,才会更具有做好“家庭小实验”的兴趣。这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以正确的人生观熏陶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做好实验。我就利用课本中现有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些材料,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都反映了科学家发现一个个成果的过程或勤奋工作的真实记录,本书中反映了我国侯氏制碱法,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的金属钠,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过程。侯德榜为了打破洋人垄断纯碱产业的状况,毅然放弃在美国留学的机会,1921年欣然回国,他全身心地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瑞典化学家舍勒是在177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份是MnO2),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气体后,他又感到由衷的高兴。
不论是哪一个国别的科学家,都是把发展科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利用文本中科学家成长的事迹,教育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一定会深受启发的。从而自觉地用严谨的、热情的态度对待“家庭小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让“家庭小实验”体现出家庭性,特别是在“家庭小实验”中发展自己,使自己学会创新,从而不断进取。
新一轮的课改实验,新教材的使用,化学课“家庭小实验”的具体实验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验演示能力,学生学会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活动,并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自己。
【关键词】实践,科学,实验,态度,兴趣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为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加了“家庭小实验”栏目。本书共有7章,有“家庭小实验”内容5项,占总章节内容的71%。这是落实新课标精神,将课内知识延伸于课外的好方法,是实践第一观点的体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之一。应验了构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的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将该项活动作为课堂学习内容,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研究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教师重视,让“家庭小实验”真正进入课堂
“家庭小实验”是配合教学而编写的,因此必须使该栏目为教学服务,必须提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进去,并亲自做好这个实验、以待上课时检查学生完成该实验时心中有数,并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中的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家庭小实验”,将约30g研细的碳酸钠晶体装入小塑料袋底部,压紧后,用线绳将塑料袋绑住,使碳酸钠晶体被封在塑料袋的下半部。再将约20g研细的硝酸铵晶体装入塑料袋的上半部,用烧热的铁丝或锯条将塑料袋封口,即做成“冰袋”。使用时,只要将线绳解下,用手使袋内两种固体粉未充分混合,便立即产生低温,试试看温度能降到多少。(当外出旅游时,这种“冰袋”可以用于短时间保鲜食物。)
这项家庭小实验很简单,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两种物质是不难找到的,塑料袋是各种包装用到的,更是比比皆是,实验程序也简便易行。
这项家庭小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实验中的碳酸钠与硝酸铵反应生成两种新物质是吸热反应。任何物质都具有能量,而且不同物质具有的能量也是不同的,所以有的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有的化学反应却需吸收热量。例如一氧化碳、甲烷的燃烧就释放出热量,而上述碳酸钠晶体和硝酸铵晶体反应时,需要从外界环境吸收热量,所以温度降低,也就形成了“冰袋”。
实验后对照实验过程,让学生总结反应规律,教师点拨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这样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探索心理,实践有所得,学起来自然有趣味。
2.以科学的发展观看待“家庭小实验”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观。而人的发展需要具备科学的理念。“家庭小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的体现。学生认识达到了这种高度,才会更具有做好“家庭小实验”的兴趣。这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以正确的人生观熏陶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做好实验。我就利用课本中现有的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这些材料,既有国内的又有国外的,都反映了科学家发现一个个成果的过程或勤奋工作的真实记录,本书中反映了我国侯氏制碱法,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的金属钠,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过程。侯德榜为了打破洋人垄断纯碱产业的状况,毅然放弃在美国留学的机会,1921年欣然回国,他全身心地投入制碱工艺和设备的改进上,终于摸索出了索尔维法的各项生产技术。1924年8月,塘沽碱厂正式投产。1926年,中国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章。产品不但畅销国内,而且远销日本和东南亚。瑞典化学家舍勒是在1774年发现氯气的。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份是MnO2),当他将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气体后,他又感到由衷的高兴。
不论是哪一个国别的科学家,都是把发展科学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利用文本中科学家成长的事迹,教育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学生一定会深受启发的。从而自觉地用严谨的、热情的态度对待“家庭小实验”在化学学习过程中,让“家庭小实验”体现出家庭性,特别是在“家庭小实验”中发展自己,使自己学会创新,从而不断进取。
新一轮的课改实验,新教材的使用,化学课“家庭小实验”的具体实验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实验演示能力,学生学会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活动,并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