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发展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就是转型,而世界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并抢占未来"制高点",也纷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由于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丰富复杂,其全部内容体系结构尚待研究,本文主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通过对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产业政策
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对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国内外成熟理论研究已有很多,这里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实践方面,我们选择了经济发达、同为大国的美国作为参照物,来对比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理论方面,我们参照钱纳里等著名学者的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同类指标对比,来判断我国所处的阶段。
1.我国工业化程度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程度相当
经反复研究,我们确定选用以下四个指标反映工业化程度,并进而判断经济发展阶段。这4个指标:一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二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三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四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现将中国2008年这4个指标与美国同数值的时期进行对照(见表1):
资料来源:1.有关中国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美国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美国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来自《Z005年中国现代化报告》
从表1数据和美国经济发展阶段【1】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应于美国1950-1960年代的水平即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其就业比重对应于美国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可认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同时借助于第三产占比的对照,可以看到,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相当于美国1900年即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但三产产值占GDP比重相当于美国1870年以前的水平,也就是说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可见,我们讲中国现阶段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判断并不很精确,也有误差,是一个"区间" 的概念。
2.我国工业化程度指标符合钱纳里多国模型工业化中期阶段判断
在现有的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他和塞尔昆(M ·Syrquin)在《发展的型式》(1975)一书中,分析比较了1950-1970年期间1O1个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揭示了收人差异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勾画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标准型式",请见表2:
注:根据《发展的型式》(H.钱纳里和M.塞尔昆, 1975, 中译本(李新华等详,1988),经挤科学出版社,第31~ 32页)一书中的表格整理而来
从上表中得知工业化前、中、后期工业比重分布,我国2009年工业占GDP比重为40.1 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我国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7.2,处在工业化前期,如果考虑加入信息技术发展对就业比重的促降影响,即根据新情况修改只截至到2O世纪7O年代的钱纳里模型,那判断工业化的就业比重就应该有所降低,我国就业指标也就接近工业化中期。综而言之,从钱纳里多国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分期看,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 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3.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分析
首先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换。现在主要的拉动靠的是第二产业,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创意的、设计的这种第三产业不发达,主要靠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实农业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去发展农业产业。有很多的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得相当不错。产业结构的转换,一二三产业有一个合理的比重,现在和国际上比是差得很远,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品结构的转变。
其次,拉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应当改变。以往主要靠外需,现在应当十分重视内需。内需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以往内需主要是靠投资,现在经济发展模式要转换到消费。
最后,是要形成内生的、创新的发展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内生的就是靠体制的力量、创新的拉动,自然而然的,目前启动内需主要是靠政府的政策,靠政府的大量的、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的,现在要把它转变成靠内需的、内生的自我创新的自然而然的发展的经济模式。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即转变需求结构,着重扩大消费,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增长的局面;调整要素结构,着力依靠自主创新,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局面。
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并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高增長、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为特征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世界上率先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1.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自从1990年以来,美国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得非常快,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服务业的就业已经突破了70% 的比重(见表1)。美国的第一产业到2001年的就业比重微微下降,下降幅度为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从1990年的26.1%下降到2001年的18.5%。相应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快速上升了7个多百分点,从1990年的70.2%上升到2001年的79.2%[3l 从20世纪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业部门变化是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1991年"新经济"开始后,由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已非常小,占全部就业的3% 。因此,美国劳动力部门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
2.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变化是工业化过程中,三大部门产值变化趋势的延续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变化较小,稳定中略有下降。从1990年的1.9% 稳步下降到2001年的1.3% 。该产业在1995与1996年还出现过上升的转折,到1997年该产业的比重又重新开始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是明显的,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24.1%下降到1999年的21.8%,这期间下降了2.3个百分点。然而,这种下降在这一区间是不均匀的,在1990-1991年期间,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在其后的十多年,总共才下降了1个百分点。在1993-1995年,同第一产业的比重一样,第二产业比重也存在一个小的上扬趋势,到1996年又重新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与第二产业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地上升,尤其在1990-1991年期间,这一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1995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79.6% ,详见表2。
3.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产业分布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就是两个时点上的静态比较,与历史数据相比,现阶段,美国的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工业的比重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但总体上看,工业的比重总体上是上升了;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在上升且升幅很大。1990年以来,美国产值分布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1990年,美国的人均国内收入的产业结构为农业仅占1.9% ,采矿、建筑、制造与公共事业占到了24.1% ,服務业占到了73.5%。到2001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这时的产业结构呈现的是更低的农业产出比,相对低的工业比重以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从就业的部门分布来看,美国1990年与2001年就业部门的变化趋势与产值的部门变化十分相似。数据显示了美国这期间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就业的比重在数值上十分接近。
4.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2l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产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最紧迫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接轨,发展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结算与运输方式等。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的支撑服务体系和高效运作的信息网络,培植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强大牵引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之逐步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器"。
我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单一。而高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扩散渗透能力,我们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科技化、信息化改造,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提高其信息化、知识化和技术化水平,从而使产业技术层次在整体上上一个新台阶,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命和发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在产业结构上, 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在要素投入上, 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变革
发生在美国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创新或新的制度安排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社会机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变革,包括生产体制、流通体制、分配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等,这就需要制度创新。在生产领域,小型创业公司的兴起,大公司与小公司在创新上的协作关系;在流通领域,各种金融创新、风险投资的出现;在分配领域,股票期权的盛行;在企业管理领域,层级制为水平型管理和对基层授权所取代等等。在产业结构的调燕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市场力量和一些间接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既是促使各类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国虽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残留的体制却已不适应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借鉴美国产业体制变革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产业体制。一是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力量配置资源,推动能够市场化的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经营,将适宜由社会提供的服务逐步剥离,实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二是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使体制改革更多地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联系在一起,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优惠政策。三是要积极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推矾产业体制改革。四是要通过加强人才管理机制来促进产业机制的改革,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各产业的创新,从而得到适合经济发展的优化的产业结构。
三、结语
从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被讨论至少二十八年还未得以实现的现实来看,问题远不止这三个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非常艰巨的事情。有关专家分析,问题在于,第一,转变发展模式是非常艰巨的事情,需要有压力,如果没有这个压力,企业不愁需求,就不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就会到房地产市场上做投机生意,引起泡沫;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要有制度环境,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在技术上有很多很重要的技术突破,从外国引进了很多重要的技术发明,但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碰到了严重的制度性障碍。要实现中国政府决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结构优化的方针,需要两条,一条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一定要用改革来改变制度障碍,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焱宇,钱立伟.2003年的美国[J].国际资料信息2OO4,(1):19-21
[2]范跃进.世界经济年度报告2003[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美)祆尔特-亚当斯,詹姆斯-w -布罗克.美国产业结构(第1O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蓝庆新.东北大开发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5,(4).
[5]凌云,王立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9-92.
[6]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7]W ·W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 经济研究, 2009,(3).
[9]宋德勇, 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3).
[10]唐跃军. 跨组织系统(IOS)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式[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2).
[11]唐躍军. 论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J]. 经济评论, 2002,(6).
[12]Antoine, Dechezlepr€阾re, Glachant, Matthieu, and Yann M€閚i€鑢e. Technology Transfer by CDM Projects: A Comparison of Brazil, China, India and Mexico[J]. Energy Policy, 2009, 37(2).
[13]Azqueta, D., and Sotelsek, D. Valuing Nature: From Environmental Impacts to Natural Capita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3).
[14]Bator, F.M. 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8,(72).
[15]Baumol, W.J., and Oates, W.E. The Use of Standards and Prices fo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J].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73).
[16]Bertram, Geoffrey.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and the Control of Greenhouse Gas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2, 28(3).
[17]Choi, Y.-Y. A Green GNP Model and Sustainable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 (21).
[18]Clarkson, P.M., Yue, L.,and Richardson, G.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Expenditures by
Pulp and Paper Companies[J]. Accounting Review, 2004, (79).
[19]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
[20]Ellerman, A. Denny. Designing a Tradable Permit System to Control SO2 Emissions in China: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J]. Energy Journal, 2002, 23(2).
[21]Epstein, M.J.,and Roy, M.-J.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to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s [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1997,(17).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产业政策
一、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分析
对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国内外成熟理论研究已有很多,这里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在实践方面,我们选择了经济发达、同为大国的美国作为参照物,来对比判断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在理论方面,我们参照钱纳里等著名学者的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同类指标对比,来判断我国所处的阶段。
1.我国工业化程度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程度相当
经反复研究,我们确定选用以下四个指标反映工业化程度,并进而判断经济发展阶段。这4个指标:一是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二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三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四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现将中国2008年这4个指标与美国同数值的时期进行对照(见表1):
资料来源:1.有关中国统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美国第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和美国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来自《Z005年中国现代化报告》
从表1数据和美国经济发展阶段【1】的划分,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应于美国1950-1960年代的水平即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而其就业比重对应于美国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业化初期阶段;因此,可认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同时借助于第三产占比的对照,可以看到,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相当于美国1900年即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但三产产值占GDP比重相当于美国1870年以前的水平,也就是说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可见,我们讲中国现阶段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判断并不很精确,也有误差,是一个"区间" 的概念。
2.我国工业化程度指标符合钱纳里多国模型工业化中期阶段判断
在现有的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他和塞尔昆(M ·Syrquin)在《发展的型式》(1975)一书中,分析比较了1950-1970年期间1O1个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揭示了收人差异与工业化、城镇化及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勾画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标准型式",请见表2:
注:根据《发展的型式》(H.钱纳里和M.塞尔昆, 1975, 中译本(李新华等详,1988),经挤科学出版社,第31~ 32页)一书中的表格整理而来
从上表中得知工业化前、中、后期工业比重分布,我国2009年工业占GDP比重为40.1 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我国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27.2,处在工业化前期,如果考虑加入信息技术发展对就业比重的促降影响,即根据新情况修改只截至到2O世纪7O年代的钱纳里模型,那判断工业化的就业比重就应该有所降低,我国就业指标也就接近工业化中期。综而言之,从钱纳里多国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分期看,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 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3.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分析
首先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换。现在主要的拉动靠的是第二产业,三产业很不发达,特别是为生产服务的、创意的、设计的这种第三产业不发达,主要靠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其实农业本身可以成为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和城镇化结合起来去发展农业产业。有很多的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得相当不错。产业结构的转换,一二三产业有一个合理的比重,现在和国际上比是差得很远,特别是第三产业,产品结构的转变。
其次,拉动经济发展的这种模式应当改变。以往主要靠外需,现在应当十分重视内需。内需里面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以往内需主要是靠投资,现在经济发展模式要转换到消费。
最后,是要形成内生的、创新的发展模式,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内生的就是靠体制的力量、创新的拉动,自然而然的,目前启动内需主要是靠政府的政策,靠政府的大量的、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的,现在要把它转变成靠内需的、内生的自我创新的自然而然的发展的经济模式。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必须做好三方面工作,即转变需求结构,着重扩大消费,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局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工业增长的局面;调整要素结构,着力依靠自主创新,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局面。
二.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并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以高增長、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为特征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世界上率先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其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学习与借鉴。
1.劳动力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自从1990年以来,美国就业结构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第三产业就业增长得非常快,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服务业的就业已经突破了70% 的比重(见表1)。美国的第一产业到2001年的就业比重微微下降,下降幅度为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7.6个百分点,从1990年的26.1%下降到2001年的18.5%。相应的是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快速上升了7个多百分点,从1990年的70.2%上升到2001年的79.2%[3l 从20世纪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业部门变化是劳动力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1991年"新经济"开始后,由于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已非常小,占全部就业的3% 。因此,美国劳动力部门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
2.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三次产业间的比重变化是工业化过程中,三大部门产值变化趋势的延续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变化较小,稳定中略有下降。从1990年的1.9% 稳步下降到2001年的1.3% 。该产业在1995与1996年还出现过上升的转折,到1997年该产业的比重又重新开始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是明显的,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24.1%下降到1999年的21.8%,这期间下降了2.3个百分点。然而,这种下降在这一区间是不均匀的,在1990-1991年期间,比重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在其后的十多年,总共才下降了1个百分点。在1993-1995年,同第一产业的比重一样,第二产业比重也存在一个小的上扬趋势,到1996年又重新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与第二产业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地上升,尤其在1990-1991年期间,这一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1995年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79.6% ,详见表2。
3.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力产业分布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就是两个时点上的静态比较,与历史数据相比,现阶段,美国的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工业的比重经历先升后降的过程,但总体上看,工业的比重总体上是上升了;服务业的比重一直在上升且升幅很大。1990年以来,美国产值分布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第一产业比重略有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较大幅度地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
从表3可以清楚地看到,1990年,美国的人均国内收入的产业结构为农业仅占1.9% ,采矿、建筑、制造与公共事业占到了24.1% ,服務业占到了73.5%。到2001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这时的产业结构呈现的是更低的农业产出比,相对低的工业比重以及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服务业。从就业的部门分布来看,美国1990年与2001年就业部门的变化趋势与产值的部门变化十分相似。数据显示了美国这期间三次产业的产值与就业的比重在数值上十分接近。
4. 美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1)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2l世纪,信息产业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产业,以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的产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最紧迫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加快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的接轨,发展电子商务,改变传统的结算与运输方式等。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必须从具体的国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化的支撑服务体系和高效运作的信息网络,培植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化信息服务机构,建设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强大牵引效应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使之逐步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驱动器"。
我国传统产业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单一。而高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扩散渗透能力,我们要积极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科技化、信息化改造,使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提高其信息化、知识化和技术化水平,从而使产业技术层次在整体上上一个新台阶,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生命和发展,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在产业结构上, 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 在要素投入上, 促进经济发展主要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变革
发生在美国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创新或新的制度安排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一种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社会机制。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变革,包括生产体制、流通体制、分配体制、企业管理体制等等,这就需要制度创新。在生产领域,小型创业公司的兴起,大公司与小公司在创新上的协作关系;在流通领域,各种金融创新、风险投资的出现;在分配领域,股票期权的盛行;在企业管理领域,层级制为水平型管理和对基层授权所取代等等。在产业结构的调燕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市场力量和一些间接手段,促使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既是促使各类企业优胜劣汰的关键,也是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国虽然已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但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残留的体制却已不适应产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要借鉴美国产业体制变革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产业体制。一是要更多地通过市场力量配置资源,推动能够市场化的领域尽快实现产业化经营,将适宜由社会提供的服务逐步剥离,实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二是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使体制改革更多地同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联系在一起,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优惠政策。三是要积极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利用资本市场推矾产业体制改革。四是要通过加强人才管理机制来促进产业机制的改革,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促进各产业的创新,从而得到适合经济发展的优化的产业结构。
三、结语
从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被讨论至少二十八年还未得以实现的现实来看,问题远不止这三个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非常艰巨的事情。有关专家分析,问题在于,第一,转变发展模式是非常艰巨的事情,需要有压力,如果没有这个压力,企业不愁需求,就不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能力,就会到房地产市场上做投机生意,引起泡沫;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要有制度环境,中国经过三十年改革,在技术上有很多很重要的技术突破,从外国引进了很多重要的技术发明,但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碰到了严重的制度性障碍。要实现中国政府决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促进结构优化的方针,需要两条,一条就是要有一个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二,一定要用改革来改变制度障碍,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焱宇,钱立伟.2003年的美国[J].国际资料信息2OO4,(1):19-21
[2]范跃进.世界经济年度报告2003[R].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美)祆尔特-亚当斯,詹姆斯-w -布罗克.美国产业结构(第1O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蓝庆新.东北大开发中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5,(4).
[5]凌云,王立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1].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79-92.
[6]金碚.中国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4,(7).
[7]W ·W ·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8]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J]. 经济研究, 2009,(3).
[9]宋德勇, 卢忠宝.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3(3).
[10]唐跃军. 跨组织系统(IOS)在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式[J]. 中国工业经济, 2006,(12).
[11]唐躍军. 论转轨经济中内部人控制和道德风险[J]. 经济评论, 2002,(6).
[12]Antoine, Dechezlepr€阾re, Glachant, Matthieu, and Yann M€閚i€鑢e. Technology Transfer by CDM Projects: A Comparison of Brazil, China, India and Mexico[J]. Energy Policy, 2009, 37(2).
[13]Azqueta, D., and Sotelsek, D. Valuing Nature: From Environmental Impacts to Natural Capital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63).
[14]Bator, F.M. The Anatomy of Market Failu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8,(72).
[15]Baumol, W.J., and Oates, W.E. The Use of Standards and Prices fo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J]. Swedish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1,(73).
[16]Bertram, Geoffrey. Tradable Emission Permits and the Control of Greenhouse Gas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2, 28(3).
[17]Choi, Y.-Y. A Green GNP Model and Sustainable Growth [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 (21).
[18]Clarkson, P.M., Yue, L.,and Richardson, G.D. The Market 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Capital Expenditures by
Pulp and Paper Companies[J]. Accounting Review, 2004, (79).
[19]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
[20]Ellerman, A. Denny. Designing a Tradable Permit System to Control SO2 Emissions in China: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J]. Energy Journal, 2002, 23(2).
[21]Epstein, M.J.,and Roy, M.-J. Integrat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to Capital Investment Decisions [J]. 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19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