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奇妙的作业设计等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y1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完了杜甫的《绝句》后,我准备布置作业。谁知有学生提议说:“老师,这次的作业能不能让我们自己设计?”孩子们个个眼睛发亮,兴致勃勃地看着我。
  我爽快地说:“好!这次作业由你们自己定!不过,能不能稍微透露一点儿,你们打算怎么设计呢?”学生们顿时来了兴趣,思量片刻后,许多学生迫不及待将手臂高高举起。
  学生A善画画,她说:“诗人真了不起,短短一首小诗,就描绘了那么多种色彩,我想画一幅画,把诗中的美景画下来。”
  我赶紧鼓劲儿说:“很好!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侧重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学生们神情更活跃了,个个跃跃欲试。学生B是个读书迷,她说:“我要收集杜甫更多的诗,感受杜甫诗的风格。不过这不止是我今天的作业,我想请爸爸和我一道完成。”
  我又是一声喝彩:“好!与他人合作,也是一种好方法!”
  学生C说:“我想把诗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学生D说:“我想和爸爸一起把这首诗制作成幻灯片或者Flash动画。”孩子们越来越奇思妙想,学生E说:“我觉得一道鸡蛋青菜汤,可以诗句表达:两个黄鹂(蛋黄)鸣翠柳(菜叶),一行白鹭(蛋清)上青天(菜汤)。我晚上下厨试试。”
  大家哈哈大笑,用试探的目光看我,似乎在等着我批评他。我握着学生E的手微笑着说:“好!别出心裁!出自勤劳而灵巧的双手的美味佳肴,与杜甫情怀很相配。”
  一名少言寡语的学困生举起手,用颤抖的嗓音说:“今天的作业,我只能背诵这首古诗……”没等他说完,有些学生便扑哧笑出了声。那位男生小声说:“老师,我的作业设计也许最差,不过我不是偷懒……我只能完成这些。”
   我心里很是感动,走过去摸摸他的头,微笑着说:“你很坦诚,所以我认为你的作业设计很优秀。”“真的呀?”男生小脸兴奋得通红。我转身对全班学生说:“孩子们,你们的作业设计比老师的棒!因为是你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来设计的。”
  孩子们欢呼了,个个摩拳擦掌。果然,在后来的作业展评课上,大家都非常出色。尤其是那位男生,声情并茂的背诵赢得了阵阵掌声。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们存在着阅历差异、知识储备差异、思维差异,教师只有承认和尊重差异,引导他们自主设计喜欢的作业,学生才会在快乐学习中不断创新。(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百安移民小学)
  
  童年多“诗人”
  □王文生
  
  教《古诗两首》时,我忽然想起平时总让学生写日记、写作文,却从没写过诗,今天不妨试一试。于是我说:“古代文人看到美丽的风景,或者对生活有点感触,总喜欢写诗,比如我们刚学的《泊船瓜洲》《游子吟》。今天我们也来写写诗,怎么样?”“写诗?!”学生们一脸的惊讶。“不要怕,大胆地写。也许我们班上有不少小诗人呢……”为了使学生敢动笔,我给他们鼓劲儿。但我心中也很怀疑,这些农村娃会写诗吗?
  过了十多分钟,有几名学生写好了,拿过来一看,惊讶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比如程都荣同学的《小路》,就颇有些田园诗的意味:山间小路长/遍地落叶黄/行人走这里/落叶刷刷响。
  吴国彬同学的《雨后》则给人以清新、稚趣之感:细雨过后/湿润了小路/天空中/挂上了彩带子/云娃娃/正在自由地玩耍/地里的种子高兴地发芽了。
  我兴奋了,说大家若是感兴趣,回家后继续写。过了一两天,许多学生交来了作品,这些诗或写景、或抒情,大多率性而作,虽然文笔稚嫩,却质朴、真诚,也不乏创意。比如黄鑫凤同学的《妈妈,我爱您》,就比喻恰当,情真意切:妈妈,我爱您/如果您是月亮/我愿做陪伴您的星星/如果您是大海/我愿做守护您的鱼儿/如果您是绿树/我愿做围绕您的春风……
  方志豪同学的《夜》,有种静谧、温馨的意境:黑黑的夜幕低垂/闪闪的繁星相随/月儿弯弯似小船/一家五口在团圆。
  黄丽红同学的《为什么》表现了她对人生与社会无限的好奇与疑问,简直是童年版的《天问》:为什么/为什么猫专吃老鼠/难道老鼠永远是个坏东西/为什么/为什么都说要保护环境/却有许多人随地乱扔垃圾/为什么/为什么人有美有丑,有聪明也有愚蠢/是女娲偏心吗/为什么/为什么人类要自相残杀/他们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仇人吗……
  读着这些诗句,我不禁想起商友敬老师的《你一放手,他就会飞》一文,文章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聪明才智,都有十足的创造精神,我更愿意把它称为‘灵气’。问题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是打开了他们的灵气,还是有意无意地抑制了扼杀了他们的灵气。”
  孩子天生就是“诗人”!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心更亲近大自然,贴近自己的灵魂;他们的双眸更清澈,更能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景。做老师的只要多给点鼓励和引导,多给些自由探索的空间,他们就一定能迸发出创造的激情,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作者单位:江西省婺源县中云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主持人:张明霞  □参与者:汤京玲 左自然 王玉兰 郭德英  殷 英 谈艳萍 涂文红    主持人(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六年来的课改实践,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和收获,“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优势凸显出来,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如不少在小学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由于某种原因,升入中学后,却出现了学习茫然、困难的现象,知识、能力、心态的缺漏凸现无遗。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会
期刊
新课程建设基于这样的信念:“学习”而非“教授”、学生而非教师是教育的根基。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校本课程, 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开发主体、学生作为实施主体而存在的。它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课程管理文化作为保障。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并且是特别重要的核心部分”。它是指“对课程采取的经营 ( 管理) ”措施, 是学校全体教师对校内课程系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既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技术咨询与服
期刊
课堂教学需要整体构思,同时,课堂教学又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的教育力量也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除了预设的细节外,还会生成许多意想不到的细节,也需要老师重视并加以引导。  一位老师给一年级的学生上“生活中100以内的数”的数学活动课。为了让学生体验“数”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老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100以内的数”。有个同学说:“我家养了86只兔子。”住在城市楼房里,是没有条件养这么
期刊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从一个世纪前的开风气之先,到今天的闻名全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百年前,首任校长、近代教育家王文珊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名句:“诗书真理移山海,甘为后代当牛肩。”如今,现任校长邢桂芳提出:“走进孩子的心灵,用真知和真爱为每个孩子的个性选择和精彩人生奠基。”  “要想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不断地学习”  实验小学校长邢桂芳,从教3
期刊
□主持人:蒋成云  □参与者:孙晓刚徐玉清刘海燕张玉霞   茅丽琴王红霞马良生    主持人(江苏省丹阳市教师进修学校):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能上好课,而要上好一堂课,钻研教材是关键。所谓“成也文本、败也文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钻研教材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环节。周一贯先生也曾经说过,要上好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终要把这个放在第一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做一名合格的读者,
期刊
《非常老师》这部小说浓墨重彩地描摹了以羅老师为代表的新潮老师、以舒昂老师为代表的偶像老师、以米妮老师为代表的漂亮老师和以蜜儿老师为代表的神秘老师。他们作为素质教育浪潮中的先行者,用敏锐的思维、发展的眼光、引领教育时尚的行为同应试教育的樊篱进行强有力的较量,可以说他们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们用才情和胆魄催生出非常老师的非常智慧,她们用赏识和理解编织出师生灵动的精神家园。  “我最渴望见到的不是成绩单,
期刊
《江西教育》(B版)以教学设计和教学片段与反思为主,板块所选文章都是一线教学中的真实课例,涵盖不同学科,也许其中有些课例不是很完美,但这些文章对读者是一种启迪,一种引领,更是一种思想的交流,让读者受益匪浅。  我想针对教学设计这一方面来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每一篇教学设计都有作者的设计意图,最好在每一环节的后面附上作者的设计意图,让读者明明白白。既然是教学设计,作者肯定上过这节课,那么课堂生成與教学
期刊
教学常规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的行为准则。作为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学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实践中都十分重视教学常规的制定与执行。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传统的教学常规束缚了教师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创新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常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引领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为,是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刊策划专题,介绍赣州市章贡区
期刊
什么样的课堂是最理想的课堂  □吴亮奎    当下,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应实现从“教的课堂”转型为“学的课堂”。然而,何谓“教的课堂”,何谓“学的课堂”?“教”和“学”能分离吗?《学记》中就有“教学半”之说。把“教”与“学”机械地分开会有多大的效果呢?  单纯强调“学的课堂”是否就是一种创新?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域,从教育发展史的角度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课堂曾以不
期刊
五年级学生胡某是全校有名的“捣蛋王”。该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是“问题学生”,二、三、四年级“逐步升级”,以至几任班主任为之头疼,同学畏而远之。新学年开学不久,班主任又多次接到状告该生的纸条,口头申诉。一天上午,胡某被班主任“抓”到办公室,在那儿“面壁思过”。但胡某对自己的错误百般辩解,对老师的批评教育视若罔闻。难道这位学生真的“无药可救”?不!一定是我们的工作方法不对路,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