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音乐教育的动力和真正目的。音乐欣赏以其特有的形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本文提出了音乐欣赏与塑造大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关系,阐述了音乐欣赏较强的审美育人的功能及如何提高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音乐欣赏能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大学生音乐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从中获得精神和理性上的满足和享受的一种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作用。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获取的音响效果与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 经过对歌曲的理解、分析、加工便可以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不仅为大学生的情智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也为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音乐知识贫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能力和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广泛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使大学生肩负的是民族国家的振兴,更是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拓展大学生思维应用能力,综合开拓教学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而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应予以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音乐欣赏是什么
传统上人们认为的音乐欣赏,是人类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专门研究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和民间创作的学科,它是音乐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音乐学家默赛尔则认为,音乐欣赏是有选择的反应,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美国作曲家利普兰则将音乐欣赏的内涵指向了听众,他认为听众的联合反应最能深刻地影响作曲家,所以说音乐的未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从音乐教育及普及这一角度出发,音乐欣赏被认为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欣赏公共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在具体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对美的鉴赏的个性和主观随意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其次,音乐欣赏必须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聆听及其它辅助手段来感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欣赏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以特定的音乐作品为桥梁,在音乐作曲家、表演家与欣赏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音乐欣赏不仅对音乐创作和表演起着反馈作用,而且有利于在欣赏者中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和教育环境,从而推动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意义
欣赏音乐时,随着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审美情趣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而且音乐欣赏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品质,同时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还会开拓大学生们理性思维的空间,有效培养其自主性个性品质,使他们充满激情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能培养其创新品质
音乐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愉悦身心、开发思维的良药。音乐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使他们陶冶精神,激发灵感。而音乐形象的完整塑造,必须借助欣赏者的活跃思维进行再创造。因此音乐欣赏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将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以及生活阅历、情感经历等,以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了重新构造。因此,简单地说音乐作品由创作者创造的是不全面的,因为作曲家只是对作品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欣赏者进行三度创作,应该说艺术作品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在对话交流中共同创造的。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有的学生能听到旧社会苦难民众的呼声;有的却感受到一幅悠远深长的水墨奇景;有的学生则将其想象成一对恋人深情的对话等等。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继而培养其创新品质。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笔者在音乐欣赏公共课教学实践中,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创造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的表现出来,即会让学生获得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思维火花。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正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能培养其自主性品质
古典、通俗、流行等音乐类别的广泛性,也使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具有差异性,并且旁人无法强行干预。其实学生的自主性不仅表现在对欣赏内容的发挥上,更表现在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上。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时,学生的自主性体就表现的特别鲜明。有学生认为开始的音乐是作者人生的写照,是对时光的哀叹和生命的感悟;也有的认为是俄罗斯命运的写照,是苦难和斗争的体现,是向往光明的俄国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境;更有学生认为这是作者通过斗争对苦难的抗议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是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悲哀感受,是对内心的绝望痛楚和生命意义的质疑。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十分鲜明的表现,也使他们认识到:自主性能力的培养是和自己不断吸取音乐的养料有密切关系的,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以及音乐内容的“想象空白”、“理解不确定性”,使音乐欣赏成为培养其自主性能力的一条佳径。为此,郁达夫认为:“文艺赏鉴的偏爱价值,完全是一种文艺赏鉴者的主观的价值。”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该如何其音乐欣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不管采取那种方法,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的话,那注定效果是不会理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内容、情绪、思想,創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良好环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响所赋予的音效品质。所以充分运用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调动视听感官, 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艺术家寄托的情思,及其带来的精神的愉悦,以达到一种“心悦神畅”的审美境界。众所周知,理解音乐背景知识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在音乐欣赏时,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和性格特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各国、各民族的音乐特性有所了解等, 都会对大学生理解并欣赏音乐起很大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拓展其背景知识,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二)加强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掌握音乐知识是培养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知识是音乐的语言,如节奏、节拍、音程和弦、主题与旋律以及乐谱读法等。音乐欣赏公共课面对是的不具有音乐专业功底的学生, 这时课堂上更应注意把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在赏析中有机地串联整合,让学生自己在身心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欣赏能力。如在欣赏一些曲调简单、篇幅短小的曲目时,可以此为蓝本教授音乐的一些如节奏、节拍的打法等基本知识;在欣赏民族声乐时,教唱一些优美的“民歌小调”等。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模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加深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感悟,把所学的音乐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和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人声的种类、音乐的织体、乐器的音色、乐曲的体裁、乐曲的形式、乐曲的结构等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为音乐的欣赏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音乐的欣赏又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践提供了感性认识、实力印证的机会。在欣赏音乐时随着乐曲音符的流动,强化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的音高感、调式感以及对所欣赏音乐作品主题的模仿哼唱等, 也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 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目前高等院校内学生社团活动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那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让其在参与中锻炼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如让他们参与到风靡校园的大学生音乐节活动中去。在欧美,有很多音乐电台每周都有类似于大学生音乐排行榜的节目,去帮助爱好音乐的年轻人更好地交流,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也有不少这样的交流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踊跃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且提倡他们以冷静、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原创,在清晰表达自己感想与创作欲望的同时,使他们成为中国音乐品位和音乐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但大学生在创作时要注意“以真传情,以真动人”,是真正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创作,而不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去写首“打油诗”歌让人传唱。
(四)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以上活动的筹划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所以作为音乐欣赏教师,应具备尽可能丰富的知识,不仅是音乐方面的,也包括人文社科其他门类的如历史、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甚至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艺术的鉴赏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作品。而这门课程的特殊之处即对音乐作品欣赏和感受的个性化贯穿始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将自己對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更糟的是没有自己融会贯通地感受和理解的“拿来主义”)“灌输”给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及避免将音乐欣赏变成“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个性思维受到抑制,创造思维备受限制的状态模式,最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观点的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应当是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后,在聆听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与联系,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开发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情感、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
四、结语
邓小平曾经说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教育专题小组的一份报告显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艺术和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是与大学生高层次群体极不相适应的音乐知识匮乏,以及高效课程设置中除艺术专业外,较少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现状,这都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开设大学音乐欣赏课的重视。高校艺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搞好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以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我们音乐公共课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默塞尔.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J].中国音乐,1987(1):8.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84.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4.
[4]扬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张继芳,女(1980年11月-- ),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文学学士学位,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与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本文系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青年项目“西藏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特色化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杉,男(1979年10月--),汉族,陕西渭南人,本科。
关键词音乐欣赏大学生音乐
音乐欣赏,顾名思义就是欣赏者通过聆听音乐,从中获得精神和理性上的满足和享受的一种艺术活动,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音乐欣赏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于大学生来讲,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教育作用。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 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获取的音响效果与个体自身的生活经历相结合, 经过对歌曲的理解、分析、加工便可以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情感体验。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不仅为大学生的情智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增强开辟了更广阔的途径,也为当代高校素质教育所提倡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思路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音乐知识贫乏,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能力和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广泛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纷繁复杂的国际竞争使大学生肩负的是民族国家的振兴,更是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拓展大学生思维应用能力,综合开拓教学培养模式是素质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而音乐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所展现出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精神食粮,音乐审美水平,已成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应予以重视的重要课题。
一、音乐欣赏是什么
传统上人们认为的音乐欣赏,是人类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是专门研究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和民间创作的学科,它是音乐艺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音乐学家默赛尔则认为,音乐欣赏是有选择的反应,音乐欣赏在一定意义上是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美国作曲家利普兰则将音乐欣赏的内涵指向了听众,他认为听众的联合反应最能深刻地影响作曲家,所以说音乐的未来是掌握在听众手里。从音乐教育及普及这一角度出发,音乐欣赏被认为是音乐创作和表演的接受环节。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进行聆听,并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音乐欣赏公共课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在具体的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对美的鉴赏的个性和主观随意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个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其次,音乐欣赏必须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欣赏者通过聆听及其它辅助手段来感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音乐欣赏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活动,以特定的音乐作品为桥梁,在音乐作曲家、表演家与欣赏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交流互动的关系。音乐欣赏不仅对音乐创作和表演起着反馈作用,而且有利于在欣赏者中形成良好的音乐欣赏和教育环境,从而推动音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意义
欣赏音乐时,随着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审美情趣就得到了进一步的调动,而且音乐欣赏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创新品质,同时那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的旋律还会开拓大学生们理性思维的空间,有效培养其自主性个性品质,使他们充满激情和不断前进的动力。
(一)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能培养其创新品质
音乐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也是愉悦身心、开发思维的良药。音乐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使他们陶冶精神,激发灵感。而音乐形象的完整塑造,必须借助欣赏者的活跃思维进行再创造。因此音乐欣赏不是一个被动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将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以及生活阅历、情感经历等,以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了重新构造。因此,简单地说音乐作品由创作者创造的是不全面的,因为作曲家只是对作品一度创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创作,欣赏者进行三度创作,应该说艺术作品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在对话交流中共同创造的。如在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时,有的学生能听到旧社会苦难民众的呼声;有的却感受到一幅悠远深长的水墨奇景;有的学生则将其想象成一对恋人深情的对话等等。这样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发展形象思维,继而培养其创新品质。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的声音是富于创造性的。笔者在音乐欣赏公共课教学实践中,深切的体会到,教师创造一个环境,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充分的表现出来,即会让学生获得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思维火花。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突破,正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二)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能培养其自主性品质
古典、通俗、流行等音乐类别的广泛性,也使每个人对音乐的喜好具有差异性,并且旁人无法强行干预。其实学生的自主性不仅表现在对欣赏内容的发挥上,更表现在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上。如在欣赏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时,学生的自主性体就表现的特别鲜明。有学生认为开始的音乐是作者人生的写照,是对时光的哀叹和生命的感悟;也有的认为是俄罗斯命运的写照,是苦难和斗争的体现,是向往光明的俄国知识分子苦闷、彷徨的心境;更有学生认为这是作者通过斗争对苦难的抗议及对生活、幸福、欢乐和爱情的热烈探求,是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悲哀感受,是对内心的绝望痛楚和生命意义的质疑。通过欣赏这部作品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十分鲜明的表现,也使他们认识到:自主性能力的培养是和自己不断吸取音乐的养料有密切关系的,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以及音乐内容的“想象空白”、“理解不确定性”,使音乐欣赏成为培养其自主性能力的一条佳径。为此,郁达夫认为:“文艺赏鉴的偏爱价值,完全是一种文艺赏鉴者的主观的价值。”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提高大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该如何其音乐欣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不管采取那种方法,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的话,那注定效果是不会理想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设法创建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合理的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内容、情绪、思想,創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良好环境的创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想象、锻炼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音乐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作为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作品的灵魂和生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音响所赋予的音效品质。所以充分运用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积极调动视听感官, 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艺术家寄托的情思,及其带来的精神的愉悦,以达到一种“心悦神畅”的审美境界。众所周知,理解音乐背景知识是提高音乐欣赏能力的关键,在音乐欣赏时,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和性格特征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各国、各民族的音乐特性有所了解等, 都会对大学生理解并欣赏音乐起很大的辅助作用。所以,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拓展其背景知识,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
(二)加强大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
掌握音乐知识是培养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音乐知识是音乐的语言,如节奏、节拍、音程和弦、主题与旋律以及乐谱读法等。音乐欣赏公共课面对是的不具有音乐专业功底的学生, 这时课堂上更应注意把各种音乐基础知识在赏析中有机地串联整合,让学生自己在身心体验音乐美感的同时,掌握基础音乐理论知识,培养独立欣赏能力。如在欣赏一些曲调简单、篇幅短小的曲目时,可以此为蓝本教授音乐的一些如节奏、节拍的打法等基本知识;在欣赏民族声乐时,教唱一些优美的“民歌小调”等。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模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加深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增强对音乐的感悟,把所学的音乐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和乐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人声的种类、音乐的织体、乐器的音色、乐曲的体裁、乐曲的形式、乐曲的结构等音乐知识的学习和把握,为音乐的欣赏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音乐的欣赏又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践提供了感性认识、实力印证的机会。在欣赏音乐时随着乐曲音符的流动,强化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从音乐欣赏中获得的音高感、调式感以及对所欣赏音乐作品主题的模仿哼唱等, 也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 鼓励学生多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说法。目前高等院校内学生社团活动很多,可以鼓励学生多参与那些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让其在参与中锻炼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如让他们参与到风靡校园的大学生音乐节活动中去。在欧美,有很多音乐电台每周都有类似于大学生音乐排行榜的节目,去帮助爱好音乐的年轻人更好地交流,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也有不少这样的交流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踊跃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且提倡他们以冷静、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原创,在清晰表达自己感想与创作欲望的同时,使他们成为中国音乐品位和音乐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但大学生在创作时要注意“以真传情,以真动人”,是真正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创作,而不是带着某种功利目的去写首“打油诗”歌让人传唱。
(四)提高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以上活动的筹划开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所以作为音乐欣赏教师,应具备尽可能丰富的知识,不仅是音乐方面的,也包括人文社科其他门类的如历史、文学、戏剧、舞蹈、绘画甚至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艺术的鉴赏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作品。而这门课程的特殊之处即对音乐作品欣赏和感受的个性化贯穿始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那种将自己對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更糟的是没有自己融会贯通地感受和理解的“拿来主义”)“灌输”给学生的教学理念,以及避免将音乐欣赏变成“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个性思维受到抑制,创造思维备受限制的状态模式,最后完全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观点的课程。音乐欣赏课程应当是在给予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后,在聆听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尽量调动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与联系,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开发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情感、接受音乐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其音乐欣赏能力。
四、结语
邓小平曾经说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人类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教育专题小组的一份报告显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艺术和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是与大学生高层次群体极不相适应的音乐知识匮乏,以及高效课程设置中除艺术专业外,较少开设音乐欣赏课程的现状,这都提醒我们应当加强对开设大学音乐欣赏课的重视。高校艺术欣赏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促进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搞好高校艺术教育特别是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以发挥艺术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作用,还需要我们音乐公共课教师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默塞尔.音乐欣赏心理的本质[J].中国音乐,1987(1):8.
[2]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184.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4.
[4]扬民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张继芳,女(1980年11月-- ),汉族,山西太原人,本科,文学学士学位,西藏民族学院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欣赏、音乐表演与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音乐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本文系西藏民族学院2012年青年项目“西藏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特色化探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杉,男(1979年10月--),汉族,陕西渭南人,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