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正确理解鲁迅作品中引文的原义和在作品中的含义,需要回归原文,整体理解;选准角度,关注引文对环境、情节、人物、主旨等起到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引文在原文与文本中意义的区别,关注其化用义。
【关键词】鲁迅;作品;含义;引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折服于其语言的凝练简洁、铿锵顿挫和意蕴悠长。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篇章反复揣摩后,更深感其语言具备足够的弹性,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种种思维的情感的节奏,使行文富有韵味而魅力无穷。这样一个考量篇章、惜墨如金的大文豪,引用典章文句的现象在作品中却多次出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是信手拈来无意为之,还是斟酌再三另有深意?下面,笔者就将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中引文的思考,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以《社戏》中的引文为例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一)寻常理解
惯常的理解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一些深奥难懂的古书。鲁迅先生借“我”对“乐土”的向往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封建教育内容的枯燥无味。
(二)新的诠释
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虽然有它的道理在,然而实在有些故作深奥和断章取义。让我们来看引文原文:“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句,意思是涧水潺潺,蜿蜒流淌,南山青翠,幽深静美。虽是《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全文内容没有实质联系。但我总感觉这句与“我”对“平桥村”这一“乐土”的衷心赞美不谋而合。这临海的小渔村,就是有个店,也是个“杂货店”,而且是“极小的”,这样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践踏和侵染过的幽僻的小村庄,方能孕育双喜、阿发的天真无邪、热情活泼,方能成全六一公公的宽厚善良、真诚质朴。这和诗歌正文第二句“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的意境是多么的吻合。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是作者用心为之。像《诗经》中前两句的比兴一样,看似无关紧要,实在暗藏玄机,为下面行文做了有力的铺垫。不仅暗写环境之幽静纯美,更是人情之美的真实写照,甚至直逼主题。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文做佐证
如: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段引文出自清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全赋文笔酣畅淋漓,描绘战争盛事,抒发壮志豪情。寿镜吾先生一定是击节赞赏的。这一引文,虽为英雄征战慷慨高歌,但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寿镜吾先生远离官场仕途,淡泊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自傲。而且,寿镜吾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罚跪”,连孔子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豪迈。这处似乎读不懂的引文,还有两处与原文不符。“铁如意”原作“玉如意”,“颠倒”原作“倾倒”。笔者认为,这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寿镜吾先生是孩童眼里的先生,那先生所读的听不懂的文字也应该是孩童耳中的文字,和长妈妈嘴里的“三哼经”一样经典。
由此可见,此处引文对寿镜吾先生形象刻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刻画人物时的直接丰富,也恰到好处诠释了前文所交代的“极方正质朴博学”这一性格,不会让读者心生莫名。
三、《孔乙己》引文再佐证
“君子固穷”句,读者读到这里习惯性的理解为“君子安守穷困”。其实,也不然。这句话语出《论语》:古汉语中,贫与富相对,穷与达对应。此句应解释为:君子本来路就不好走,但还要走下去,小人路不好走时,一般就会胡作非为了。
笔者认为,化用典故也是用典的一种形式,不能拘泥于原文理解,但一定要知道原文的含义,否则,容易断章取义。由以上分析可知,看似简单的引文,实则可见作者良苦用心,要准确把握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引文的含义和作用,需从三方面着手。
1.回归原文,整体理解含义。无论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回归原文,先了解写作背景,再准确把握引文原文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来思考作者引用此段此句所谓如何。同时,还要有整体感,切忌断章取义。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句,如若单纯理解本句,读者所能体悟的或许仅仅流于难懂的古书,不会去做深入的理解,很难与兄弟之情挂上关系,更不会由此延展到对热情质朴民风的思考。
2.选准角度,关注多重作用。引文的作用,除了丰富内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外,笔者以为更应该准确选择角度,看与塑造人物相关还是为表达主旨服务,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小说、散文,人物可以说是文本最重要的要素,分析看似无关紧要的引文的作用自然不能忽略这一点。而准确完美的表达主旨是文本追求的终极目的,所以,考虑引文与主旨的关系也是首当其冲要思考的。至于,引文对环境对情节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3.结合需求,思考化用含义。要准确把握引文在文本中的含义和作用,除以上两点必须考虑外,注意引文的化用义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引用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明问题。其实,在许多文本中,化用典故、成语或者经典文学作品,是普遍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与“回归原文,准确理解含义”一条,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上所述,引文和文章中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的塑造,甚至和主题的创设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在阅读和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作为一线教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引文部分,甚至引文原文,从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的角度,思考引文作用,也不能引文巧妙的化用意义。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甚至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郭恒)
【关键词】鲁迅;作品;含义;引文;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次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折服于其语言的凝练简洁、铿锵顿挫和意蕴悠长。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篇章反复揣摩后,更深感其语言具备足够的弹性,可以恰到好处地表现种种思维的情感的节奏,使行文富有韵味而魅力无穷。这样一个考量篇章、惜墨如金的大文豪,引用典章文句的现象在作品中却多次出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是信手拈来无意为之,还是斟酌再三另有深意?下面,笔者就将对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中引文的思考,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以《社戏》中的引文为例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一)寻常理解
惯常的理解是,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指一些深奥难懂的古书。鲁迅先生借“我”对“乐土”的向往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和封建教育内容的枯燥无味。
(二)新的诠释
笔者以为这样的理解虽然有它的道理在,然而实在有些故作深奥和断章取义。让我们来看引文原文:“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斯干》)”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句,意思是涧水潺潺,蜿蜒流淌,南山青翠,幽深静美。虽是《诗经》比兴手法的运用,与全文内容没有实质联系。但我总感觉这句与“我”对“平桥村”这一“乐土”的衷心赞美不谋而合。这临海的小渔村,就是有个店,也是个“杂货店”,而且是“极小的”,这样一个没有被现代文明践踏和侵染过的幽僻的小村庄,方能孕育双喜、阿发的天真无邪、热情活泼,方能成全六一公公的宽厚善良、真诚质朴。这和诗歌正文第二句“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的意境是多么的吻合。
由此可见,笔者认为这不是巧合,是作者用心为之。像《诗经》中前两句的比兴一样,看似无关紧要,实在暗藏玄机,为下面行文做了有力的铺垫。不仅暗写环境之幽静纯美,更是人情之美的真实写照,甚至直逼主题。
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引文做佐证
如: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低下去了,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这段引文出自清末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全赋文笔酣畅淋漓,描绘战争盛事,抒发壮志豪情。寿镜吾先生一定是击节赞赏的。这一引文,虽为英雄征战慷慨高歌,但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寿镜吾先生远离官场仕途,淡泊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自傲。而且,寿镜吾先生“不常用戒尺”“不常罚跪”,连孔子牌位也没有,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宽厚和蔼和开明豪迈。这处似乎读不懂的引文,还有两处与原文不符。“铁如意”原作“玉如意”,“颠倒”原作“倾倒”。笔者认为,这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寿镜吾先生是孩童眼里的先生,那先生所读的听不懂的文字也应该是孩童耳中的文字,和长妈妈嘴里的“三哼经”一样经典。
由此可见,此处引文对寿镜吾先生形象刻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刻画人物时的直接丰富,也恰到好处诠释了前文所交代的“极方正质朴博学”这一性格,不会让读者心生莫名。
三、《孔乙己》引文再佐证
“君子固穷”句,读者读到这里习惯性的理解为“君子安守穷困”。其实,也不然。这句话语出《论语》:古汉语中,贫与富相对,穷与达对应。此句应解释为:君子本来路就不好走,但还要走下去,小人路不好走时,一般就会胡作非为了。
笔者认为,化用典故也是用典的一种形式,不能拘泥于原文理解,但一定要知道原文的含义,否则,容易断章取义。由以上分析可知,看似简单的引文,实则可见作者良苦用心,要准确把握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作品引文的含义和作用,需从三方面着手。
1.回归原文,整体理解含义。无论是“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回归原文,先了解写作背景,再准确把握引文原文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来思考作者引用此段此句所谓如何。同时,还要有整体感,切忌断章取义。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句,如若单纯理解本句,读者所能体悟的或许仅仅流于难懂的古书,不会去做深入的理解,很难与兄弟之情挂上关系,更不会由此延展到对热情质朴民风的思考。
2.选准角度,关注多重作用。引文的作用,除了丰富内容,增加文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外,笔者以为更应该准确选择角度,看与塑造人物相关还是为表达主旨服务,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小说、散文,人物可以说是文本最重要的要素,分析看似无关紧要的引文的作用自然不能忽略这一点。而准确完美的表达主旨是文本追求的终极目的,所以,考虑引文与主旨的关系也是首当其冲要思考的。至于,引文对环境对情节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
3.结合需求,思考化用含义。要准确把握引文在文本中的含义和作用,除以上两点必须考虑外,注意引文的化用义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引用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明问题。其实,在许多文本中,化用典故、成语或者经典文学作品,是普遍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点与“回归原文,准确理解含义”一条,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综上所述,引文和文章中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人物性格刻画形象的塑造,甚至和主题的创设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因此,在阅读和教学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作为一线教师,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引文部分,甚至引文原文,从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的角度,思考引文作用,也不能引文巧妙的化用意义。这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甚至对主题的把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