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关键词】《天鹅的故事》;阅读资源;文本;时机;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标准》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文教师的关注。拓展阅读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但在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许多老师由于对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清,导致对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出现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做法。下面我就结合一位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来加以探讨与分析。
误区一:无味——先入为主,束缚了思维
【案例】
导入新课时:
1.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毛泽东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着优秀的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
2.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但是,等你学完《天鹅的故事》之后,你们会发现这几句话在文中有着更深刻的演绎!
【教学反思】
我们姑且不说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目标的定位是否正确,就以这样的导入形式展开教学是值得斟酌的。教师不是让学生首先接触语言文字,不是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想象情境,而是“先入为主”将文字资料过早呈现,出示的文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正因为这样,所以后面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团结力量大”,既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更无创新,甚是无味。如果先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阅读、感悟,然后出示文字资料,教学效果必然不一样。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的课,资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切忌“以拓展阅读资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课运用拓展阅读资源要始终坚持一条,即“因时因需而用”。
误区三:无效——画蛇添足,冲淡了主题
【案例】
引导学生感悟“众天鹅团结破冰”是这样设计的:
1.这真是一只伟大的天鹅,作者送给他一个美称——“破冰勇士”,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目睹了“破冰勇士”的壮举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是呀!这群天鹅正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老天鹅的感召下,正齐心协力,集体破冰呢!
投影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这么多,还能读不好?齐读!
3.学着这篇课文,老师的脑子里认过了几篇类似的文章,你想到了吗?老师还找到了几个例子:
“阿波罗登月”这项伟大的工程,从设计、生产、试验到成功地登上月球,它与42万科学家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需要万分的精确,只有这样,飞船才得以顺利的发射、返航。
——《人民日报》
同学们,老师经常对你们说“团结就是力量!”(还有哪些呢?)真好!这个世界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险滩。只要我们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战胜困难!
【教学反思】
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准确,甚至有偏差,只从形式上去把握扩展阅读材料和课文的相关性,而没有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平易的但与主题息息相关的词语去理解这种行为,感悟这份精神。而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是囫囵吞枣,把大量时间放在与文本主题无关的课外资料的拓展上,大大冲淡了文本的主题。可见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它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文本和拓展的关系是,拓展应为文本的主题服务,如果与主题相去甚远,无论多好,宁可舍去!让资料有效服务于教学,使之“恰到好处”。
误区三:无趣——生搬硬套,丢失真实
【案例】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勇敢:
同学们,你知道冰层有多厚吗?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比画比画,有多高,有多厚。起飞的一刹那积聚的力量很大,下落的一瞬间释放的力量更大,可纵然老天鹅使尽了浑身的力气,那厚厚的冰面也只是被震得颤动了一下,想想,此时此刻,老天鹅已经是怎么样的状况了?冰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师引进这段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天鹅为了破冰用力之大,像石头似的,即使撞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从而来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可我们细细想想这段文字资源的合理性,假设贝加尔湖的冰层真的1米多高,试想1米多高足足有一个小孩那么高,这么厚的冰层就是我们人借助锤子撞击也是一件难事,更别说是天鹅用身体去撞击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是教参上提供的资料不真实吗?不是,我们再去好好读读课文的开头,不难发现故事开头是这样描述的:“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上冻了。”而教参上的资料明明写着“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教师如此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失去真实性,反而障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引进资料拓展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不能抱着“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心理,这样只能徒增无趣。
总之,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准确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误区,合理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使拓展阅读资源在阅读课上变得有味、有效、有趣!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天鹅的故事》;阅读资源;文本;时机;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标准》精神的深入人心,在语文课堂中拓展阅读资源也越来越受语文教师的关注。拓展阅读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打开了通向大千世界的一扇扇天窗。但在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的过程中,我们许多老师由于对开发拓展阅读资源的意义与作用认识不清,导致对拓展阅读资源的选择和运用出现不少问题,有些甚至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做法。下面我就结合一位老师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来加以探讨与分析。
误区一:无味——先入为主,束缚了思维
【案例】
导入新课时:
1.老师送你们几句话:
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
——拉封丹
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强大的敌人,任何困难的环境,都会向我们投降。
——毛泽东
只要千百万劳动者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跟随着优秀的人物前进,胜利也就有了保证。
——列宁
2.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但是,等你学完《天鹅的故事》之后,你们会发现这几句话在文中有着更深刻的演绎!
【教学反思】
我们姑且不说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目标的定位是否正确,就以这样的导入形式展开教学是值得斟酌的。教师不是让学生首先接触语言文字,不是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中想象情境,而是“先入为主”将文字资料过早呈现,出示的文字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正因为这样,所以后面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仅仅停留在“团结力量大”,既没有个性化的理解,更无创新,甚是无味。如果先让学生进入到文本中阅读、感悟,然后出示文字资料,教学效果必然不一样。语文课是学生学“语”习“文”的课,资源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感悟语言的魅力,切忌“以拓展阅读资源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课运用拓展阅读资源要始终坚持一条,即“因时因需而用”。
误区三:无效——画蛇添足,冲淡了主题
【案例】
引导学生感悟“众天鹅团结破冰”是这样设计的:
1.这真是一只伟大的天鹅,作者送给他一个美称——“破冰勇士”,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天鹅,目睹了“破冰勇士”的壮举之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是呀!这群天鹅正是这么做的,他们在老天鹅的感召下,正齐心协力,集体破冰呢!
投影出示:有几只天鹅来帮忙了,很快整群天鹅……
师:读着这段文字,你明白了什么?明白了这么多,还能读不好?齐读!
3.学着这篇课文,老师的脑子里认过了几篇类似的文章,你想到了吗?老师还找到了几个例子:
“阿波罗登月”这项伟大的工程,从设计、生产、试验到成功地登上月球,它与42万科学家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这里面的每一个数据,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都需要万分的精确,只有这样,飞船才得以顺利的发射、返航。
——《人民日报》
同学们,老师经常对你们说“团结就是力量!”(还有哪些呢?)真好!这个世界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越不过的险滩。只要我们团结合作,顽强拼搏,就一定会战胜困难!
【教学反思】
该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不够准确,甚至有偏差,只从形式上去把握扩展阅读材料和课文的相关性,而没有真正从内容及主题上去把握。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平易的但与主题息息相关的词语去理解这种行为,感悟这份精神。而以上案例中教师对文本的处理是囫囵吞枣,把大量时间放在与文本主题无关的课外资料的拓展上,大大冲淡了文本的主题。可见拓展阅读资源的运用并非多多益善,它的确“是一柄双刃剑”,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文本和拓展的关系是,拓展应为文本的主题服务,如果与主题相去甚远,无论多好,宁可舍去!让资料有效服务于教学,使之“恰到好处”。
误区三:无趣——生搬硬套,丢失真实
【案例】引导学生体会老天鹅的勇敢:
同学们,你知道冰层有多厚吗?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比画比画,有多高,有多厚。起飞的一刹那积聚的力量很大,下落的一瞬间释放的力量更大,可纵然老天鹅使尽了浑身的力气,那厚厚的冰面也只是被震得颤动了一下,想想,此时此刻,老天鹅已经是怎么样的状况了?冰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教师引进这段资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天鹅为了破冰用力之大,像石头似的,即使撞得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从而来感受老天鹅的勇敢。可我们细细想想这段文字资源的合理性,假设贝加尔湖的冰层真的1米多高,试想1米多高足足有一个小孩那么高,这么厚的冰层就是我们人借助锤子撞击也是一件难事,更别说是天鹅用身体去撞击那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是教参上提供的资料不真实吗?不是,我们再去好好读读课文的开头,不难发现故事开头是这样描述的:“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上冻了。”而教参上的资料明明写着“冬天贝加尔湖的冰层有1米多高。”教师如此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失去真实性,反而障碍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引进资料拓展之前教师必须根据文本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整合,不能抱着“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心理,这样只能徒增无趣。
总之,拓展阅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立足文本。我们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拓展的内容、拓展的宽度和深度……都要围绕文本来展开,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准确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误区,合理开发与利用拓展阅读资源,使拓展阅读资源在阅读课上变得有味、有效、有趣!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