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关于教材观、教学观的变革问题也被广泛讨论,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就中学思想品德课而言,它是对中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要在此过程中确立“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就要转变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掌握一些具体策略和方法,恰当地处理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等一系列关系。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含义
“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地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
“用教材教”就是依据新课标,借助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全面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完全成为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它具有丰富性、综合性、多样性、地域性、时效性等特点,融合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机重组。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的现状和问题
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不一致,导致“用教材教”呈现出不平衡性。第二,虽然在部分地区强调采用新的教材观,用新的教学方法,但仍有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用教材教”的内涵。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的途径
(一)实现思想品德课转变过程中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学生所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但语言抽象简单,由语言、文字、图表等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弄清楚。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书本知识的学习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思想品德课所提出的观点。
2.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入对概念的理解之中,使深奥的原理经久不忘。采用情感教育法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与教学相整合,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使学生进入情景,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且枯燥乏味。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要处理好的关系
1.教材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教材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等印刷材料,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及其他多媒体教材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它们的开发都是以教材的开发为载体,如果教材尚未开发出来,课程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课程资源的提出也导致了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所以,无论是课程管理、教材编制、课程评价,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教师和教材的关系。
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强的指导性,但各地区的发展不一样,特别是城乡之间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这就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会对教材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这是‘用教材教’理念的一种正常表现。”所以,教师应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
3.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教学中主张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品德课中,应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和行为养成等方面全面关注,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情感交融,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
教材观的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师生传统的教学生活,把教师和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其主体生命价值的回归。当然,“圣经式”的教材观不会很快淡出,“材料式”的教材观要成为教师的选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含义
“教教材”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忠实地传授教材内容的教学行为,其特点是对教材内容做细致的梳理,到位的传授,尽可能做到“滴水不漏”,教材的观点就是“真理”“权威”。
“用教材教”就是依据新课标,借助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全面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教材也不能完全成为考试命题的依据。”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中学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与德育相统一的显性德育课程。它具有丰富性、综合性、多样性、地域性、时效性等特点,融合了经济、政治、法律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进行有机重组。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的现状和问题
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加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在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不一致,导致“用教材教”呈现出不平衡性。第二,虽然在部分地区强调采用新的教材观,用新的教学方法,但仍有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用教材教”的内涵。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中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的途径
(一)实现思想品德课转变过程中的具体策略与方法
1.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学生所学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但语言抽象简单,由语言、文字、图表等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弄清楚。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书本知识的学习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思想品德课所提出的观点。
2.运用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有较多抽象的概念,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具,则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进而逐步将学生激发出来的情感导入对概念的理解之中,使深奥的原理经久不忘。采用情感教育法进行教学,教师必须有真情实感。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可以使师生的情感融通,产生很强的艺术感染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相整合、与教学相整合,已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能使学生进入情景,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许多重点、难点,有时单靠老师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费力,且枯燥乏味。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要处理好的关系
1.教材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
教材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等印刷材料,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及其他多媒体教材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同时也是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它们的开发都是以教材的开发为载体,如果教材尚未开发出来,课程实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课程资源的提出也导致了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理解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所以,无论是课程管理、教材编制、课程评价,还是教学方式的变革,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2.教师和教材的关系。
一般来说,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强的指导性,但各地区的发展不一样,特别是城乡之间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这就出现了“不同地区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会对教材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运用,这是‘用教材教’理念的一种正常表现。”所以,教师应在深刻理解和把握教材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根据地域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
3.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教学中主张学生全员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思想品德课中,应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教师还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和行为养成等方面全面关注,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观。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情感交融,才能更好的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学科价值和育人功能。
教材观的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师生传统的教学生活,把教师和学生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其主体生命价值的回归。当然,“圣经式”的教材观不会很快淡出,“材料式”的教材观要成为教师的选择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