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niao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冬天,我参加山东省数学年会,收获良多,但让我触动最深的是两件小事。
  到会的当天早晨,当我们匆匆吃完早饭,急急赶往会场时,看到会场门口等待着准备上课的小朋友整齐地站立着,不停地向我们这些急着进门寻找“有利地形”的老师们敬礼,问好,而老师们脚步匆匆,面对孩子们的敬礼,更多的是“置之不理”,当然也有极少数的老师点头颔首表示应答。大会开始,开幕仪式、领导发言后,也有大半个小时了,那群孩子才上场。这段时间里,场外的孩子们一直站着。
  上场的孩子们稍事休整后,其中的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们给在座的老师们唱首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预备,唱!”女孩的歌声清脆,嘹亮。瞬间,宽阔的会场安静下来。而台上的其他孩子也许是站了一早上累坏了,并没有什么激情,只是机械地附和着女孩。也许是听到其他同学如此“低调”,女孩的心理明显发生变化,声音也渐渐低了下来,大概是不想那么与众不同吧!就在声音变小的过程中,台下不知是哪位老师随着歌声拍起了手,慢慢的,更多的老师拍起了手。这时的女孩不再受其他孩子的影响,声音又逐渐大了起来,一直响亮地唱到歌曲结束。之后,小女孩面向台下深深地鞠躬道谢,会场里爆发出热热的掌声,持续了好长时间。在我的心里,刚刚听到的仿佛不是合唱,而只是她的个人独唱。
  会议中,内蒙古的李玉平老师出示了课堂上一个小男孩的一组照片。照片上的这个小朋友在上课时不是低着头,就是在桌子下找东西,看上去总是和别人不一样。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李玉平老师用一张照片解释了原因。原来,在课开始时,老师让他到黑板上做题,结果做错了,但这位老师忽视了孩子本来出错就难受的心理,还用它和正确的习题做了对比,没有及时地进行心理安慰、疏导,结果导致孩子接下来一直没有认真听讲。相信看完照片后,现场老师的心里都会荡起波澜。
  李玉平老师说:“我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灵感受。”确实,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追求课堂高效,更要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心灵成长。
  关注孩子的心灵,不能仅限于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全依靠心理咨询教师,作为接触学生最多的我们这些普通的科任教师,更要合理运用身边每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去呵护和培育孩子的心灵。那么,如何才能取得孩子们的信任,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呢?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孩子,和孩子们保持平等和相互尊重,这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能有助于呵护孩子的心灵,有助于孩子智慧火花的迸发,让他们打开心灵之门,接纳“阳光”。作为教师,当你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痛苦着学生的痛苦,体验着学生的生命时,教育才算真正开始。
  我们应该牢记,只有当我们用心灵呵护心灵,用生命关注生命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影响他们的整个世界。生命需要赞美,缺憾需要包容,心灵需要呵护,让我们通过赞美而收获快乐,通过包容来赢得理解,通过体验来换取真诚,做一个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灵魂的工程师。
  
  (作者单位:威海市羊亭学校山东威海264200)
  责任编辑余志全
其他文献
担当与践行:  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个案研究    摘 要:城市小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自我,轻社会的行为选择;重功利,轻奉献的价值取向;重知识,轻道德的生活态度。加强以社会责任感为核心的公民意识启蒙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感;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013-0002
小桥、流水,是江南的风景;大漠、孤烟是塞外的风景。风景就在我们眼前,而更多时候是在我们的心中。有多少人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也会遇到这样的困境,学生因熟悉而无睹,因熟悉而漠视。在一次品德教研活动中。我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体验到只要激发孩子内心的生活体验,就能使他们在熟悉的地方看到风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深秋的校园里桂花树开得正
辩论作为一种以凸现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亮出观点,活跃思维,调动起积极性。从而明辨是非,实现道德内化。那么,该如何组织课堂辩论呢?    一、选择辩题    课堂辩论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教师在选择辩题时就必须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1 要紧扣教学目标  无论什么辩题,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因此,在选择辩题时,老师首
[案例]    班上有个学生叫王伟(化名),他头脑灵活,成绩还说得过去。但最近我注意到他的成绩有所退步,上课无精打采。这时,班上学生干部及科任老师告诉我,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特别是周末的作业。经常一个字都不写,星期一上课还总打瞌睡。我一听,急忙将此消息添油加醋地透露给王伟的爸爸,暗示他好好管教管教孩子。  第二天,我有意识地让王伟把家庭作业拿给我看,想检查一下家校配合教育的效果
10月5日,《楚天都市报》报道了“陪读妈妈金琼”的故事,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了全心陪伴孩子,她(金琼)放弃了高薪工作。从小学到初中,孩子白天在校学习什么,她就在家学习什么,孩子要做的题目,她都会提前做一遍。每到晚上和周末,母子俩就做起了‘同桌’,而这一做就是八年”  对于金琼“妈妈同桌”的教育方式,支持赞成者有之,认为金琼有责任心,不失为父母的好榜样;不以为然者有之,认为无所谓,有条件
身处乡野,立身田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清丽风光中,我们的精神是绝对的自由和愉悦,正如庄子的感叹:山林者,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欣欣然而乐与”之时,山川景物,乡村野趣与人,都会自然地形成一种健康融洽的关系,进入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我常常想,德育多么需要这种心境和胸怀,需要这种气象和格局,创造一个宽松而自由的环境,轻松而自在的氛围,来修补伴着电视电脑长大的孩子与自身、与大自然、与社会的关
[探究背景]    在一本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漫画。题为“如此浇花”。  这幅漫画很直观地揭示了当前社会中许多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至于活动之后会如何,早已不是教师所关心的问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当今的一些品德教学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又常常是只注重了课堂上的“上篇文章”,而忽视了“再培养”这一“下篇文章”,
摘要:作為一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手段,惩罚是一个敏感而有意义的问题。随着《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印发,惩罚成了迫在眉睫的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目前人们对其研究十分有限。康德的教育惩罚观是康德将其在哲学领域的巨大成就运用于教育实践的一个大胆尝试,在教育思想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康德的惩罚观予以透视,系统考察康德教育的重要性、功能、方法等的论述,可以深化人们对惩罚问题的认识,并子当前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精于思想、富于感情、善于表达。”可见,只有学生的情感受到触动,思想才会有所感动,才能逐渐实现个体道德的内化。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在三分钟演讲活动中开展情感教育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更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听说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
9月19日,多家媒体报道,新学期伊始,华中农业大学让4594名大一学生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果给你一元钱,你会怎么花?结果,这些被网民戏称为“富二代”“雅阁女”“烧钱男”的“90后”,对这区区一元钱进行了意外的精打细算的安排。一元钱教他们懂得感恩:在收到的4423封答卷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将一元钱花在了别人身上;一元钱使他们明白责任:不少“90后”大学生的回答显示他们勇于承担起责任。还有人用一元钱给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