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能力的体现,一方面是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现代教育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重视,并从各个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字】小学语文 创新 教学 经验
一、创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环境塑造人才”,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之大的道理,当今仍然一样。现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在相对比较愉悦、宽松的环境下,人的各项能力更能得到充分体现,智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心理特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各项能力、智力都将发挥到最好的水平,也便于他们创造力的学习与体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难题都可以一一解决。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以及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最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师是学生的长辈”、“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长者”、“严师出高徒”等观念,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朋友,与学生和谐相处,把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面尽量隐蔽起来,而更多的关注其矛盾统一的一面。比如教导学生上课的时候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有不懂的尽可向教师发问等等。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教师是主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教学中的客体。所以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客随主便,老师让我干嘛我干嘛,老师让我做作业我就做,不让做我就不做,我这是听老师的指挥,学习纯粹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左耳进右耳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转变之前的教育理念,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指挥者”,而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学中把更多的自由权利放给了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而不是“强加”与“命令”。我们知道:求知的动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做好学生求知欲望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去求结果,去追根揭底,然后把“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因为求知的欲望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被动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的思维的。
二、多施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会学生创新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要巧妙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法则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入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给学生把知识讲清楚,而且也要善于引导,很多知识也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比如《灰雀》一课。讲的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文章在末尾的时候没有出现小男孩,只是提到灰雀还在公园里面,这只是一个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男孩哪里去了?为什么第二天小男孩没有出现?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以来,不仅引发学生的思考,还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更强,也更容易达到文章的教育目的。
2.点拨要巧妙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有限,文章的内容他们刚开始可能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点拨,去解释,比如在《草地夜行》一文,刚开始的时候讲的小战士是又饥饿又疲劳,为什么后面却又“迈开大步”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详细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得多。
三、鼓励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单单坐下来听就能全面理解、体会的,还需要学生主动的去动手、去实践。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科目,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如果能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正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换一下,我们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换一下,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多引导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这就需要我们:
1.端正语文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语文不仅是一个专业的科目,而且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具学科,做好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实施步骤。在日常的备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时刻树立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理念。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体现训练过程
学习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个目标,进行合理的课堂规划,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消化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教材的实际要求。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规定了新的教育理念,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变之前的“老师要我学”为“我要主动学”,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形成了这种习惯,教学的过程必将会将事半功倍,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平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育艺术》2008第3期
[2]戴丽萍.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第9期
【关键字】小学语文 创新 教学 经验
一、创造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环境塑造人才”,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力之大的道理,当今仍然一样。现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在相对比较愉悦、宽松的环境下,人的各项能力更能得到充分体现,智力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心理特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给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体现,其各项能力、智力都将发挥到最好的水平,也便于他们创造力的学习与体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给学生提供最好的课堂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精心营造宽松氛围
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积极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难题都可以一一解决。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以及创造力发挥的重要前提,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最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教师就要转变以往的“教师是学生的长辈”、“教师是高高在上的长者”、“严师出高徒”等观念,要把学生当做一个朋友,与学生和谐相处,把师生之间的矛盾对立面尽量隐蔽起来,而更多的关注其矛盾统一的一面。比如教导学生上课的时候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有不懂的尽可向教师发问等等。
2.巧妙创设创新情境
传统的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教师是主动的教,学生是被动的学,在课堂上,教师处于一个主体地位,学生始终是教学中的客体。所以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客随主便,老师让我干嘛我干嘛,老师让我做作业我就做,不让做我就不做,我这是听老师的指挥,学习纯粹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左耳进右耳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新课改以来,要求教师转变之前的教育理念,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教学的“指挥者”,而只是一个“引导者”,教学中把更多的自由权利放给了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而不是“强加”与“命令”。我们知道:求知的动力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教师要做好学生求知欲望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去求结果,去追根揭底,然后把“让我学”变为“我要学”。因为求知的欲望才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基础,被动的学生是没有创新的思维的。
二、多施技巧,发展创新思维
“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会学生创新方面的知识,教师自己也要有足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做好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1.引导要巧妙
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法则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教学的过程中,处处都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入口。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仅要给学生把知识讲清楚,而且也要善于引导,很多知识也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比如《灰雀》一课。讲的是列宁、小男孩和灰雀之间的故事,文章在末尾的时候没有出现小男孩,只是提到灰雀还在公园里面,这只是一个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我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男孩哪里去了?为什么第二天小男孩没有出现?如果你是小男孩你会怎么做呢?这样以来,不仅引发学生的思考,还是一个创造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更强,也更容易达到文章的教育目的。
2.点拨要巧妙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感悟能力有限,文章的内容他们刚开始可能无法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点拨,去解释,比如在《草地夜行》一文,刚开始的时候讲的小战士是又饥饿又疲劳,为什么后面却又“迈开大步”呢?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详细学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的答案,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要好得多。
三、鼓励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不是单单坐下来听就能全面理解、体会的,还需要学生主动的去动手、去实践。创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升级的过程。小学语文是一个多元化的、开放的教学科目,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高低不一,如果能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进行一次综合,正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换一下,我们还是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我们换一下,我们就各有两个思想”,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多引导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这就需要我们:
1.端正语文教学思想,增强素质教育意识
语文不仅是一个专业的科目,而且还是一个综合性的工具学科,做好语文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实施步骤。在日常的备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时刻牢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时刻树立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理念。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着力体现训练过程
学习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一些基本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个目标,进行合理的课堂规划,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消化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学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符合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教材的实际要求。
3.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规定了新的教育理念,要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之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所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变之前的“老师要我学”为“我要主动学”,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形成了这种习惯,教学的过程必将会将事半功倍,素质教育的目标也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平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育艺术》2008第3期
[2]戴丽萍.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