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比如情境设置、游戏竞赛、实物操作、模型图片、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教学手段,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亲身体验、自主探索中化抽象的结论性知识为形象的过程性知识,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一、开展形象生动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后续学习的一种神秘动力,而且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师生共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环节,当第一轮比出结果,学生兴奋地准备玩第二轮时,教师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一句问话:“你们说这一次老师会出什么?”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思索后得出“不知道会出什么”,“三种都有可能”,“可能是石头,可能是剪刀,也可能是布”。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可能性”,在第二轮比完后老师接着“随意”一问:“小朋友们,如果咱们再玩一次,结果会如何?”根据前两次游戏体验,学生知道了“结果不确定”。“我可能会赢,可能会输,也可能跟老师平手。”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引入新知,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提供形象具体的材料,探究数学本质
借助于动手操作直观形象模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抽象的数量关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了解了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后,给出两个不同长不同宽的长方形平面图,当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观察法和重叠法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时,教师相机提出:“课前老师把这两个平面图形印在了一张纸上,另外配了些材料给你们,都装在信封里呢!同学们可以利用信封里的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工具进行研究,再小组交流一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了这样几种方法:(1)重叠后剪下多余的再来比。(2)用小纸条量。(3)数方格。(4)用尺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组织交流和讨论,最后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这样设计不但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再现形象实际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丰收的果园》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生活情境:(1)吃苹果的数学问题。谈话:刚才我们在丰收的果园里转了一圈,看到五彩缤纷的果子,老师似乎还闻到了果子香甜的味道呢!大家想吃吗?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个苹果,请大家边吃苹果边思考一个问题:每个小队有5个小朋友,吃一个苹果要1分钟,一共要多少分钟?他们是怎么吃的?(2)排队中的数学问题。谈话:郊游结束了,咱们排队回家吧!(学生排队)咱们排队时也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来说一说?(生:本小组共有几人,自己排在第几,是双还是单,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等等。)设计的这两个与学生平时活动密切相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四、借助形象直观的媒体,深化数学内涵
体现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有效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都得到了有效培养。“在众多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因素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最大的潜在的革命性影响。”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弥补了传统数学课堂容量小、不够直观生动、趣味性不强等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边叙述边运用多媒体出示小兔搬家图,通过画面中三只小兔的争论,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选取图上小房子的某个点进行描画,让学生们数一数、说一说,使学生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对应思想,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
一、开展形象生动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教学不仅能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后续学习的一种神秘动力,而且能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知。
例如在教《可能性》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师生共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环节,当第一轮比出结果,学生兴奋地准备玩第二轮时,教师看似无意实则有心的一句问话:“你们说这一次老师会出什么?”这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思索后得出“不知道会出什么”,“三种都有可能”,“可能是石头,可能是剪刀,也可能是布”。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可能性”,在第二轮比完后老师接着“随意”一问:“小朋友们,如果咱们再玩一次,结果会如何?”根据前两次游戏体验,学生知道了“结果不确定”。“我可能会赢,可能会输,也可能跟老师平手。”教师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揭示课题,引入新知,既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为学生学习新知作了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提供形象具体的材料,探究数学本质
借助于动手操作直观形象模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以及抽象的数量关系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从而理解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认识面积》时,教师引导学生认识了物体的表面,了解了物体的“面”有大有小后,给出两个不同长不同宽的长方形平面图,当学生利用之前学过的观察法和重叠法无法比较它们的大小时,教师相机提出:“课前老师把这两个平面图形印在了一张纸上,另外配了些材料给你们,都装在信封里呢!同学们可以利用信封里的材料或者自己身边的工具进行研究,再小组交流一下。”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了这样几种方法:(1)重叠后剪下多余的再来比。(2)用小纸条量。(3)数方格。(4)用尺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组织交流和讨论,最后得出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这样设计不但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宽阔的探索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再现形象实际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置于学生熟悉的情景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丰收的果园》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两个生活情境:(1)吃苹果的数学问题。谈话:刚才我们在丰收的果园里转了一圈,看到五彩缤纷的果子,老师似乎还闻到了果子香甜的味道呢!大家想吃吗?老师为每人准备了一个苹果,请大家边吃苹果边思考一个问题:每个小队有5个小朋友,吃一个苹果要1分钟,一共要多少分钟?他们是怎么吃的?(2)排队中的数学问题。谈话:郊游结束了,咱们排队回家吧!(学生排队)咱们排队时也有很多数学问题,谁能来说一说?(生:本小组共有几人,自己排在第几,是双还是单,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等等。)设计的这两个与学生平时活动密切相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同时渗透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四、借助形象直观的媒体,深化数学内涵
体现数学内涵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让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得到有效训练,数学基本技能、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都得到了有效培养。“在众多促进数学教育改革的因素中,现代教育技术具有最大的潜在的革命性影响。”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但弥补了传统数学课堂容量小、不够直观生动、趣味性不强等不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改善了教与学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教师边叙述边运用多媒体出示小兔搬家图,通过画面中三只小兔的争论,引出认知难点——小房子到底平移了几格?这样的预设,有效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引起不同思维水平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教师适当点拨,并用多媒体进行演示,选取图上小房子的某个点进行描画,让学生们数一数、说一说,使学生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对应思想,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体现了教学的有效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