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文学社团是对我国现代优良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导向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直到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和创造生活。并且,中学生文学社团通过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能促使其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从而让他们逐渐远离愚昧与粗俗,以养成健全的文化人格。而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更是中学生文学社团的生命线,翻开我国现代教育史不难看出,许多伟大人物、知名作家、革命老前辈在校读书时无不参加过文学社团或创办过校园文学社刊。他们在文学社团活动中经受学习、锻炼,增长才干,并由此走上革命征途和文学创作的道路,比如毛泽东、曹禺、戴望舒……还有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是参加了文学社团,并且通过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如:从“文学研究会”走出了叶绍钧、茅盾、周作人等;从“晨光文学社”走出了朱自清;从“创造社”走出了郁达夫和郭沫若……鉴于此,我校也非常重视文学社团工作,从九十年代起就成立了“目平湖文学社”,发展会员二百多人,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数百篇。2006年被评为全国九十九家优秀文学社团之一。下面,结合我校文学社团活动开展的情况谈谈以下几点体会:
开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文学社团活动整体上要起到这样的作用:①锻炼文笔;②扩大知识视野;③与社会生活接轨;④培养创新能力;⑤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生价值。另外,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学生一是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投身活动;二是要考虑到学生加入文学社团,不可否认有提高作文水平、写好高考作文的要求。所以,为了完成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就需要活动的组织者要全面考虑,争取“鱼”和“熊掌”的兼得。
其次,文学社团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在这里就是要讲究一个“活”字,并且要活得适当、活得有效。应该考虑到活动的愉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可以进行名著阅读活动、青春采风、文友联谊、朗诵会、适当的讲座、文学影视作品欣赏、比较阅读等等。比如:要让社员懂得作品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不一定非要请个大作家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那样的结果反而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脑,不是满头雾水就是收益较少),不如针对社员习作中的情况来一次比较阅读。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比较矫情。例如:有一社员写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开头是这样的:
我坐在窗边,和风吹过发稍。数学老师在台上讲着那复杂的函数。我内心有些烦闷,向窗外望去。窗外,楼下坪里的花开得很鲜艳、很美丽。我被这美丽的风景所陶醉。心随着花儿的芳香游荡,烦闷的心便舒散开来。突然,有一个身影进入我的眼帘,牵引着我的目光。他的身躯像是阿拉伯数字“7”,身穿一套老旧的衣服、头发蓬乱、两鬓苍苍。右手拖着一个袋子,蹒跚地走向一个垃圾堆。看着从小让我敏感的身影——我从小就发誓,要努力学习,多赚一点钱,不要再让他们的身影在外游荡——我的心一阵痛,内心里充满感慨。
应该说,该社员的描写还是较有特色的(如:他的身躯像是阿拉伯数字“7”),但抒情过于急促,不免有矫情之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社员们印发了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这篇文章。为了得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去回味,然后把社员集中,请他们结合自己的文章谈谈感想。社员们发言都很积极:有的说这篇文章尽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后就是很感动;有的说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写得比较真实,情感自然流淌;还有的说这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我们最后小结说,同学们的有些文章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就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卖米》这篇文章,却写出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没有过多的技巧,却让人读后总是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情愫。通过这次活动,以后作文,至少在情感的抒发方面,社员们好了很多。把“情感来源生活”这个道理通过这样的活动传输给学生,不是比有些方法更好吗?
另外,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时,不可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集中阅读,但可让学生每学期阅读一两本文学名著,写几篇读书笔记,定时上交,辅导老师收集整理后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达到练笔的效果,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社员们出外采风,让他们贴近社会生活,感受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曾经带着社员们去参观过常德诗墙,吹过柳叶湖的风,步行过沅水大堤,穿过柳城的小巷,听过韵味悠长的常德丝弦……回来后,社员们主动交上的习作,文章显得灵气飘荡。为此,我们还专门办了一个专刊。当然,我们不能确立过高的目标(比如通过哪一次活动就产生几个大作家和几篇较有影响的作品),但只要我们以人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将社员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个性和才能的舞台,也能为深化当前语文及其它学科的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妥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浮光掠影”的点缀:即活动的组织只在于形式的轰轰烈烈,或检查一来就大张旗鼓,过后则了无下文,不注重活动的实际效果,还美其名曰“创新”。这样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只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当然更谈不上收获了,因此必须改变。
2、“蜻蜓点水”的管理:即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或因事务繁忙,活动的组织随意性较强。它同样要求组织者有严密的规划、有序的管理。
3、“昙花一现”的终了:顾名思义,就是由于一些学校的财力问题,或者是人事变动等等其他原因,活动的开展只开了个头,最后就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一些乡镇中学较为普遍,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失去参加文学社团的兴趣,学生文学水平的提高又将失去一个有利的阵地,语文素质的提高也将面临阻碍。
4、“舍本逐末”的荒唐:我们要注意学生语文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不能只依赖于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妄想通过几次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锻炼;恰恰相反,切不可以忽视基本功的训炼,要求学生不要忘记练笔,不要忽视语文课堂,因为那才是根本。
总之,在进行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时,只要我们利用多种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视野,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也许就能为他们将来走出小天地、融入大社会奠定基础;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也许就能为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
开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文学社团活动整体上要起到这样的作用:①锻炼文笔;②扩大知识视野;③与社会生活接轨;④培养创新能力;⑤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生价值。另外,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下,学生一是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投身活动;二是要考虑到学生加入文学社团,不可否认有提高作文水平、写好高考作文的要求。所以,为了完成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就需要活动的组织者要全面考虑,争取“鱼”和“熊掌”的兼得。
其次,文学社团活动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和多变性。在这里就是要讲究一个“活”字,并且要活得适当、活得有效。应该考虑到活动的愉悦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可以进行名著阅读活动、青春采风、文友联谊、朗诵会、适当的讲座、文学影视作品欣赏、比较阅读等等。比如:要让社员懂得作品来源于生活这个道理,不一定非要请个大作家在讲台上滔滔不绝(那样的结果反而是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脑,不是满头雾水就是收益较少),不如针对社员习作中的情况来一次比较阅读。有段时间。我们发现学生的作文比较矫情。例如:有一社员写一位捡垃圾的老人,开头是这样的:
我坐在窗边,和风吹过发稍。数学老师在台上讲着那复杂的函数。我内心有些烦闷,向窗外望去。窗外,楼下坪里的花开得很鲜艳、很美丽。我被这美丽的风景所陶醉。心随着花儿的芳香游荡,烦闷的心便舒散开来。突然,有一个身影进入我的眼帘,牵引着我的目光。他的身躯像是阿拉伯数字“7”,身穿一套老旧的衣服、头发蓬乱、两鬓苍苍。右手拖着一个袋子,蹒跚地走向一个垃圾堆。看着从小让我敏感的身影——我从小就发誓,要努力学习,多赚一点钱,不要再让他们的身影在外游荡——我的心一阵痛,内心里充满感慨。
应该说,该社员的描写还是较有特色的(如:他的身躯像是阿拉伯数字“7”),但抒情过于急促,不免有矫情之嫌。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社员们印发了曾获得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这篇文章。为了得到较好的效果,我们给了学生一周的时间去回味,然后把社员集中,请他们结合自己的文章谈谈感想。社员们发言都很积极:有的说这篇文章尽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辞藻,但读后就是很感动;有的说这篇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他写得比较真实,情感自然流淌;还有的说这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典范……我们最后小结说,同学们的有些文章看起来似乎很好,但就是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卖米》这篇文章,却写出了我们生活中的真实,没有过多的技巧,却让人读后总是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情愫。通过这次活动,以后作文,至少在情感的抒发方面,社员们好了很多。把“情感来源生活”这个道理通过这样的活动传输给学生,不是比有些方法更好吗?
另外,开展文学社团活动,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时,不可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进行集中阅读,但可让学生每学期阅读一两本文学名著,写几篇读书笔记,定时上交,辅导老师收集整理后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达到练笔的效果,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带社员们出外采风,让他们贴近社会生活,感受历史文化底蕴。我们曾经带着社员们去参观过常德诗墙,吹过柳叶湖的风,步行过沅水大堤,穿过柳城的小巷,听过韵味悠长的常德丝弦……回来后,社员们主动交上的习作,文章显得灵气飘荡。为此,我们还专门办了一个专刊。当然,我们不能确立过高的目标(比如通过哪一次活动就产生几个大作家和几篇较有影响的作品),但只要我们以人为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的视野,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将社员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个性和才能的舞台,也能为深化当前语文及其它学科的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行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妥善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浮光掠影”的点缀:即活动的组织只在于形式的轰轰烈烈,或检查一来就大张旗鼓,过后则了无下文,不注重活动的实际效果,还美其名曰“创新”。这样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只会让学生产生迷惑,当然更谈不上收获了,因此必须改变。
2、“蜻蜓点水”的管理:即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或因事务繁忙,活动的组织随意性较强。它同样要求组织者有严密的规划、有序的管理。
3、“昙花一现”的终了:顾名思义,就是由于一些学校的财力问题,或者是人事变动等等其他原因,活动的开展只开了个头,最后就不了了之。这种情况在一些乡镇中学较为普遍,其结果只能是让学生失去参加文学社团的兴趣,学生文学水平的提高又将失去一个有利的阵地,语文素质的提高也将面临阻碍。
4、“舍本逐末”的荒唐:我们要注意学生语文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不能只依赖于文学社团活动的开展,妄想通过几次活动就可以达到目的,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功的锻炼;恰恰相反,切不可以忽视基本功的训炼,要求学生不要忘记练笔,不要忽视语文课堂,因为那才是根本。
总之,在进行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时,只要我们利用多种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视野,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也许就能为他们将来走出小天地、融入大社会奠定基础;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也许就能为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做点实实在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