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nb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导致对自然的破坏;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思想为当代人类保护自然环境,解决环境危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关键词:生态自然观;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全球问题的凸显引起人们对传统自然观的反思,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人类实践,从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了科学阐述。
  
  一、人工自然的扩展与生态危机
  
  天然自然也称“第一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界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界。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预下,自然界通过内部矛盾运动和自身调节机制,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这里的“平衡”是指内部矛盾各方对比上的一种均衡状况,不发生显著的变动。保持这种自然平衡的机制是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从、相互制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食物链及水和大气的循环。这种自然平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的干扰,超出了自然界的调节能力,就会使原来的稳态失稳或平衡被打破,使系统离开原来的演化方向。
  人工自然,也称“第二自然”,是指在人类实践过程中被变革了的那部分自然物以及新创造的那部分自然物。人工自然物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其范围和内容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在一定时期内突出显示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似乎无所不能的威力,进而导致了“科技万能论”思潮,使人类产生了盲目的乐观和自信。
  随着人工自然的迅速扩展,人类从中获得巨大利益、经济和社会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资源短缺,这是集中体现了人和自然矛盾的一个突出问题;环境污染,这是人类活动带来的又一突出负面效应;生态危机的产生突出反映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人类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使自己陷入极端的困境。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失误,以寻找新的出路。
  
  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人类对自己施加给自然界的过度“改造”所产生的恶果——“生态危机”进行了反思;而西方生态学正是以系统科学的关联原则为哲学前提,以整个地球生命物质层的整体性为基石,关注生态环境系统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依存性,对人类主体能动性的过度滥用进行了批判和反思,提出人类只有限制现代工业发展特别是科技对生态基础的根本性破坏,才能克服人类业已造成的“无家可归”与自掘坟墓的悲剧。
  马克思对发展技术、生产力充满着希望。他相信生产资料作为公有财产交到工人手中就能消除剥削与异化。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能力的过度发展,暴露出对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损害,造成了整体上的生态危机。因此,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人们必须尊重自然界限,承认生态环境的统一系统性,有限度的良性、再生性生产及与环境相互促进的“适当技术”,将成为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普遍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就与自然界形成了“对象性关系”。它是以人的目的性指向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相互依从、相互制约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人依赖于自然界。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并以自然界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自然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人靠自然界生活”。二是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即人是主体,自然界是客体,人既以自然界为认识对象,又以自然界为改造对象,人具有“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三、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
  
  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的认识过程;一方面,马克思开始发现人的非主体状态不是自然造成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经济怪物,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另一方面,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就是自然,自然人化与人自然化同步进行,“历史就是一部真正的自然史”。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回归于人类改造外部对象的主体性物质活动——实践,将自然界的优先性与人的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无疑,这是他们说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立足点。
  
  (一)人和自然的对象关系是以实践活动为中介的
  首先,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它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人具有能动性的基本标志,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造成主客体的分化。其次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发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并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要求我们要从自然对象“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认识自然,人改造自然的活动被视为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质的规定性。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自然观之后指出,自然界起初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对立,人慑服于自然,人与自然处于“狭隘的关系”中,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面对大自然,“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历史而又被改变了的自然环境方成为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即说,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自然不是那种天然的自然,而是经过人的实践中介了的自然、人化的自然,人的生存环境“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可见,在实践的基础上,自然与历史实现了统一。
  
  (二)马克思、恩格斯将自然视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并将生产劳动的现实历史发展,视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一般基础
  生产力就是人改造自然界、支配自然界的实际能力,物质生产就是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对自然的占有。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由他自己的活动,来引起、来调节、来统治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种以非天然而且是人化自然为对象的生产劳动,“哪怕只停顿一年”。人类就会丧失自己的全部的生存基础。在马克斯、恩格斯看来,人类“直接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历史的真正起点。是全部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终基础,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中确立起自己的主体性而由此超出动物界开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并在物质生产中不断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生活。
  
  (三)马克思、恩格斯视科学技术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作为“一种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对象在近代工业生产的产物,它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一次最伟大的革命性飞跃。他 们高度赞誉了科技的巨大进步,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此外,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科技对物质生产力具有极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已转移到主导性的地位上来。
  
  四、人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
  
  人和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人在自然界中获得了提升,即人对于自然界则既有受动性,又有能动性。马克思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又其有能动性,可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自觉地、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己的愿望。
  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没有生态学的视角,他们也没有提出将自然作为人类自身发展的伙伴关系这样明确的生态意识,但只要人类继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发展生产力,人们也就永远将自然作为改造的对象和提供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就当代生态学的思路来说,其本质是一致的。
  当初。人类面对强大而又神秘的自然,在不断的经受自然的打击与伤害中,对自然充满了敬意;随着人类的成长,在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学习中,人们将自然作为摹仿学习的榜样,以求更好的生存,这体现为人类历史上的图腾崇拜与原始农业文化;但人类的真正成熟是建立在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之上的。也即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上的。人对自然的支配不是生态问题的原因,而是由对待自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只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利润最大化的固有思维逻辑,才能彻底解决生态危机。
  在对发展生产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具体论述中可知。马克思、恩格斯是反对人对自然的“破坏性”的关系,有着大自然观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在论述人被外在物质力量所奴役与驱使的现象时,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中那种人对自然的破坏性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同时,由于资本追求利润的盲目冲动而使科技本身成为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共同伤害。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技术应用怀有盲目性和短视性,不考虑技术应用的长久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后果。甚至不惜以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作为换取利润的代价。后来,恩格斯就将技术的“资本主义的应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视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的社会根源之一。在他们看来,要消灭资本主义工厂、城市的发展及其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只有防止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和“消灭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才有可能”,强调要把技术应用和工业发展的最直接的跟前的经济效益同长远的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协调起来。
  恩格斯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以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获得耕地而砍伐森林,结果导致耕地变为不毛之地为例。提醒“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这一精辟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人首先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所以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超出自然界的承受力去变革自然、向自然界索取。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还是起主导的作用,是主体,人可以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生态危机只是因为人类活动的盲目性、片面性造成的,所以应该合理地控制人的行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五、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是建立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凡是以对人的功利关系而决定取舍,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基本原则。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经济增长方面又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唯一的衡量尺度,谋求最大的利润,却不计自然环境的成本和亏损。而技术悲观论则又走向了相反的方面,重视保护环境却又牺牲人类的发展。着两种发展观都是片面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主张发展不仅限于经济。也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又保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应该看到,环境和人类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类发展如不考虑环境则难以为继,而没有人类的发展,保护环境也就失去了意义和物质基础。因此,在人类发展中要处理好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索取和补偿的关系,使自然界的趋于减少。协调发展所追求的是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动态和谐。人类在打破自然界旧的平衡时,就要自觉地重建一种新的平衡。
  在当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有效地大力改造自然与征服自然对象,发展生产力是首要的。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因此,“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与它国进行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才能显示出我国巨大的经济实力,才能使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然要向自然界索取,干预自然界。而自然界总是在演化发展的,它总要在各种干扰因素作用下通过自我调节去建立新的平衡。而可持续发展观以协调发展观为基础,只有坚持人与自然相协调,才能实现二者共同的可持续发展和平衡体系中来。
  综上,在我国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任务。在生产实践中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指导我们的日常自然活动,从而达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其他文献
摘要:广播电台在媒介多重竞争的环境中努力求得生存之道。节目主持人却在电台中具有核心灵魂的地位和角色,其中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认同如何认知以及其对广播传播效果产生影响。广播电台和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相比,体现出传媒环境中的新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认同,反过来,自我认同的重新认识也不断的影响着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本文试从多维视野来分析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自我认同。  关键词:自我认同;类型化电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合理的进行公路网密度的优化处理,使公路网布设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路网布局;优化    路网密度是指一个地区的道路总长度与该地区的面积的比值。它是反应地区拥有路线长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路网规划的合理性,对提高公路运输能力和满足公路交通需求与充分发挥公路的投资效益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农村公路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村路网密度也在逐渐的增加。如何在合理的区域内建立一个科学
期刊
摘要: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站在“原始强力”这一高度,在小说中探索反思生命强力的内涵及其价值,笔触直逼人物灵魂的深处,从中发掘出人性性格自我价值的火焰。郭素娥这一人物,更可以说是原始强力精神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路翎;原始强力;郭素娥    七月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路翎,是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特别重视作家直逼人物灵魂深处的笔触,而不是令人厌倦的思想表象的描述。胡风称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村域经济的现状和特点。并对造成村域经济不发达的原因做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要发展村城经济需要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村域经济;村域文化;劳务经济    村域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的地域单元之一。人地关系是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在共同作用界面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村域人地系统是村域内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中各因素之间所组合的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篇文章从村域人地系统出发
期刊
摘要:理解价值冲突原因对价值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价值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价值本质的差异性是价值冲突的表象,在主客体关系的矛盾中认识价值冲突的根源在于主体的异化,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对人的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揭示人的认识、实践活动背离价值目标与价值追求的矛盾。  关键词:价值本质;主客体矛盾;认识实践活动;目的与手段    一、价值本质认识的差异性导致价值冲突    研究价值问题,首先是价值的本质问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化,婚恋家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建设。应该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在中外伦理的融会中,进行综合创新,儒家的家庭伦理资源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关键词:婚恋家庭;伦理;儒学    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和观念的变化,随着中外文化大规模多维度的互相影响,婚恋与家庭生活中人际关系、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着一系列显著的
期刊
《窦娥冤》是元杂剧名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是我国古典戏剧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名作。  《窦娥冤》原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描写一个清白无辜的年轻妇女——窦娥,在流氓、贪官的重重迫害下,蒙冤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自开始,四折分别
期刊
摘要:西南联大在整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被称为“联大现象”。西南联大虽然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产物,但其取得的辉煌成就对我们今天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联大现象;原因;当代意叉    1937抗战全面爆发之际,迫于形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先在长沙,继而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可供中小企业借鉴的5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机遇;优势;问题;发展模式    中国加入WTO6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内市场日益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抓住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问题,选择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期刊
摘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它在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的同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能进一步体现出其积极作用,必须要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对科技活动的引导和规范,使科学技术活动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伦理危机;科技伦理    马克思指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