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没”?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dongshe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间,逛商场。邂逅一位面善的老年男士,彼此点头,赶在他露出微笑前我想起“他是谁”——同在一个小区,但不同的大楼,几天前我在小区门口找快递件时,帮他搬动过一个大纸箱,但无进一步交往。他说:吃了没?我顺口说:谢谢!吃了,你呢?他说,也吃了……
   其实我没吃。客套而已,即使我说“还没呢”,对方也不会请我进五步外的“酸菜鱼快餐”。他这一提醒,倒让我马上感到饿,遂在一家以“现做饺子”为号召的小馆子落座,先点了一海碗金黄的小米粥。
   边喝,边想“吃了没”。这早已式微的问候语,曾长久流行在中国民间。毋论老幼男女,见面必来这一句,尤其是在距离吃饭较近的时段。该感谢这一没话找话式的开头,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它替不擅交际的人解窘的效力无与伦比。试想想,小镇大街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人迎面而来,躲避来不及,不说点什么交代不过去,彼此用上这一句,又亲热又省事。
   欲从洋式问候语中搜索与之旗鼓相当的一句,恐怕是“天气”。五四后不久,中国文人包括鲁迅先生颇拿它当回事,并衍为“今天天气哈哈哈”。“哈哈哈”是遁词,于礼仪不合,天气还是要正儿八经地谈的,比如,从头上的乌云,脸上刮过的风,或昨夜的温度破题。
   论急迫性,天气当然比不得吃饭。我一厢情愿地揣测,在这一问候语的发端,如果答者回以“还没有呢”,问者会动真的;若彼推辞,被扯着袖子连催带请也是可能的。“一起吃”虽然是临时动议,但国人胸有成竹,形诸俗语,是“多一个人不过多一双筷子”“往粥锅里加一勺水就是了”。
   想到这里,小米粥全下肚,柔情也被这一蕴含农耕社会特色的问候语牵引出来。对世人的理解,对世事的体谅悄悄增加。不远处是半圆形落地玻璃围成的厨房,见四个年轻厨师站在里面,聊天或发呆。他们无事可干,只因客人太少。虽是高峰期,就餐的却不过七位,门口的广告牌上罗列的三鲜饺子,“现包现煮”加上“天天七五折,星期三五折”的优惠,效力依然有限。人家可是用足功夫的。为了表示支持,我加点一客红豆糕、一客凉皮,加小菜——盐水花生。
   从餐馆走出,回家去。背后,一男子高声说话:“大叔,这一带哪里有吃饭的地方?”我回头看,确定他问的是我后,指着对面的广告——“河粉的星巴克”,说:“这一家有特色,也不贵。”“好嘞。”他说。我和他及他的工友同走一段路,顺便打听到,他们一伙在河涌旁安装电灯柱,三天内必须完工,赶得很辛苦。我说,赶快去吃,河粉耐饥。目送他们快步進餐馆,快乐地想,今天和“吃了没”有特别的缘。
   即使不讲民以食为天,周遭看惯的寻常景致,也变得分外顺眼,有情。马路旁,几位黑红皮肤特别抢眼的工人或站或坐,嘴里都有一根活动自如的牙签,饭肯定吃过了。经过广福茶楼,门前,一个女孩子手拿一沓传单。我知道,这一家是新开的,人气不怎么样。她机警地看着每一个行人,力求把信息发给“还没吃”的人;其次,给有潜力的人。我和气地对她说,我会去,放心好了。
   不远处,有人起劲地洗车、上蜡。清洁工的大扫把在紫荆树下沙沙地响。美团的送餐员骑着电动车匆忙奔波。
其他文献
纸杯无辜祭奸佞  杨方   最近,南京一奶茶店,在一款主打南京人文特色的纸杯上,将秦桧与祖冲之、曹雪芹、孙中山等历史名人并列。秦桧这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人,竟跻身于历史文化名人行列。感觉这奶茶有点“不对味儿”。   杭州岳飞墓前,铁铸的秦桧夫妇跪像已成为奸佞的耻辱写照。“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前这副名联广为传颂。而今,南京这家奶茶店却很奇葩,大有“纸杯无辜祭奸佞”的味道。奶
期刊
办公室在四楼,免不了每日上楼下楼。每天临到上下班点,各种体型体重、各个职务级别的同事们紧赶慢踱,各种姿态、各种材质的鞋子与大理石接触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女人高跟鞋的咯吱声,男人牛筋皮鞋底的嗞嗞声,刚参加工作的毛头小伙碎步急蹬的咔咔声,急性子人三阶并作一阶奔跑的咚咚声,慢性子人哼歌且行一阶一停的哗哗声,肥胖者步步为营的嚓嚓声以及有人顺着楼梯扶手上下时发出的嗖嗖声等,形成一支独特的上下班交响曲。初听甚
期刊
语言是非常有意思的心理现象,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以“老”开头的词,通过歧视人的年龄,达到贬低对方的目的。假如双方价值观一致,也都认可“老”是一种奇耻大辱,那么被叫做“老东西”或“老女人”,心理暴击度便是百分之一百,男的开始入天价保健品,女的再也离不开医美和美颜滤镜。   我从二十出头活蹦乱跳的年纪,就天天被人叫老师,对“老”这个字习以为常。记得有次学生来,办公室里看了圈后失
期刊
有件小事一直在我心里。   16年前,我在北京,要写一个跟奶品有关的采访,联系了一家牛奶企业的员工,她的职责是在各地超市培训销售员。当时正是严冬,我转了好几道车才找到她的住处,要先穿过一个放着巨大音量音乐的超市,上楼后再经过一个震天动地的游戏机厅,昏黑的楼道里,前面又出现一个陡峭楼梯,直通阁楼。   她在阁楼房间门口招呼我,一进门,灯一开,我意外地放松下来:全色調是带着暖意的橘黄色,像一只睡得
期刊
常读史书,偶见清官格外钦羡,因为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封建时代,清官委实是凤毛麟角。近览《明史》,杨溥和范理的清廉事迹值得一书。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明朝内阁首辅、礼部尚书兼英殿大学士,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与杨荣、杨士奇史称“三杨”,共同“俾辅帝王,天下清平,朝无失政”。《明史》如此评价杨溥:“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时谓士奇有学行,荣有才
期刊
时常可以在小区花园里听到两个阿婆聊天:侬退休工资多少?我4000出头一点。我跟侬差不多,4400。啊呀,够用就可以了,阿拉心又不黑。是呀是呀,够用就可以了,要钞票多,是没有底的,过年前政府还发了650块,够用了。   我在小学门口等候放学的小孩,却从来没有听见两个白领妈妈在一起谈论“够用就可以了”之类的话题。有两位妈妈聊天如下:我领了儿子还要赶到外头补课,一节课200块,两节课400块就没了,补课
期刊
朱长官要做两个样式规格相同的橱柜,找来了张木匠和李木匠,要他俩一人做一个。   张木匠因家务脱不开身,拿了图纸,运了木料,在自己的家中加工,李木匠在朱长官的府邸做活。   朱长官一天到晚看在李木匠身边,嘴巴唠叨没完,一会儿说尺寸长了,要缩;一会儿说尺寸短了,要换料;一会儿又说式样不妥,要翻工,经常弄得李木匠左右为难,哭笑不得。   一个星期后,张木匠给朱长官送来了橱柜。朱长官看了,称心如意,
期刊
让了解的人和关心的人参与评判  吴兰友(山东聊城)   2020年12月下《杂文月刊》刊登一文《莫让变味的网络评比空耗基层精力》,批评目前广泛存在的网络投票评比现象。文末呼吁,变味的网络评比之风当刹,别再让这种形式主义噱头徒增基层负担,消耗基层干部的干事精力。   说实话,网络投票对被评对象的客观评价有多大意义,评比组织者也未必认可,因为投票者多是参评者拉来的,即便有少数自愿投票者,又对参评者
期刊
在女儿的语文书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可不是嘛,读一本书,就是去串门儿。   读一本新书,是串门儿。就像对门搬来了新邻居,常常怀着好奇的心张望着,假装在楼道里邂逅,期望能聊上几句。终于,有一天,相视而笑,打了招呼,相互认识。又终于,邻居邀请你进门小坐。读一本新书,我往往首先要打量一番——封面、内页,粗略地看看目录、序言以及后记。等到静下心来,一页一页地翻看,就像是听邻
期刊
作家张曼菱曾在某大学对学生们说:“并不是你们真的比你们的同学优越,聪明,有天才,有前途,你们才坐在这里。而是你们比你们的同学更能够接受压抑,配合压抑,与压抑你们的学校和家庭、老师和家长配合、服从,压抑了你们青春的个性,是这种对压抑的服从,使你们通过了考试机器,使你们得了高分……我称之为‘压抑的胜利’。”  這种“压抑的胜利”,不仅限于考大学。学场、职场、官场、社会,哪个不压抑?哪个不是压抑的胜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