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语感教学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进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得到认同。在当代中国,研究语感较早和卓有成效的当数王尚文教授,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语文教改民族化之路的首推全国著名特级教授洪振涛先生。他们的理论与实践雄辩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强调:“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所谓语感,就是读者或听者通过听人讲话或阅读直接感知语言,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有了语感,就有了较强的语言意识,胸中之块垒,何愁“情”不投,“言”不和?语感怎样炼成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走进文本,人文合一,在诵读之中,重品味,重积累。
一、运用范读,培养语感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学习朗读的技巧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而来。因此,精湛的范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发挥语言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如《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可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还有如古诗文,教师可以采用全文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初就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快速理解文言词句铺平道路。
还有的课文语句较长、停顿较难,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节奏。通过学生的范读,学生在抑扬顿挫中听出其中的停顿,听出其中的节奏,也能很快听出其中表达的情感。
聆听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教师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师导引是“语感”深化的关键
就课堂表象而言,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可是,学生的阅读在“原地”转了个圈,感悟一般较肤浅,阅读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的缺场——缺少了教师的有效导引。教师导引能够促使文本和学生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等意义项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语感的构建起到催化作用。
1. 品词析句:立足文本生感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叶圣陶先生强调:“词语是一道桥梁,通过它,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反复地“读”、反复地“品”,感受用词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教学《推敲》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体会,设计中我紧扣“闯”字展开:先让学生感受“闯”字的特别,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闯”带有“冒犯、闯祸”之意,最后让学生交流从这个“闯”字中读出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自然有了深刻的感悟。
2. 创设情境:转换角色促感悟
在指导阅读《织梦的孩子》一文中,我创设情境,首先出示一幅帆船航海的图片,并播放海浪声。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学生被带到了一片茫茫大海之上。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哥伦布的随行水手,对话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体会到海上行驶的艰难和危险,从而对哥伦布为了理想无所畏惧有了深刻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在表演体会中增强语感。
三、想象联想,诱发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比喻为“骤雨”;“流苏”比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比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比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比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比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语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性化的心理过程。面对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教师的智慧应该更加丰富。幸福的课堂是相似的,让学生精神勃发,语感摇曳生姿,我们就永远走在了语文的路上,走在了文学的路上,走在了幸福的路上!
有了语感,就有了较强的语言意识,胸中之块垒,何愁“情”不投,“言”不和?语感怎样炼成呢?一言以蔽之,就是走进文本,人文合一,在诵读之中,重品味,重积累。
一、运用范读,培养语感
“范读”,顾名思义,就是示范性的朗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学习朗读的技巧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而来。因此,精湛的范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的特点,发挥语言的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如《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教师可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还有如古诗文,教师可以采用全文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初就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为快速理解文言词句铺平道路。
还有的课文语句较长、停顿较难,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节奏。通过学生的范读,学生在抑扬顿挫中听出其中的停顿,听出其中的节奏,也能很快听出其中表达的情感。
聆听精彩的范读,本身就是强化学生语感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教师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师导引是“语感”深化的关键
就课堂表象而言,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感受。可是,学生的阅读在“原地”转了个圈,感悟一般较肤浅,阅读水平仍停留在原有基础上。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的缺场——缺少了教师的有效导引。教师导引能够促使文本和学生阅读经验、生活经验等意义项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语感的构建起到催化作用。
1. 品词析句:立足文本生感悟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叶圣陶先生强调:“词语是一道桥梁,通过它,读者才能和作者见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反复地“读”、反复地“品”,感受用词的精妙,从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教学《推敲》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体会,设计中我紧扣“闯”字展开:先让学生感受“闯”字的特别,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闯”带有“冒犯、闯祸”之意,最后让学生交流从这个“闯”字中读出了什么。从而使学生对贾岛思考时的全神贯注自然有了深刻的感悟。
2. 创设情境:转换角色促感悟
在指导阅读《织梦的孩子》一文中,我创设情境,首先出示一幅帆船航海的图片,并播放海浪声。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学生被带到了一片茫茫大海之上。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哥伦布的随行水手,对话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角色意识,体会到海上行驶的艰难和危险,从而对哥伦布为了理想无所畏惧有了深刻的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使学生在表演体会中增强语感。
三、想象联想,诱发情感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作者若能传达出、读者若能捕捉到那种言语之外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他们的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想象是以记忆中的表象为基础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将“鼓点”比喻为“骤雨”;“流苏”比喻为“旋风”;“蹦跳的脚步”比喻为“乱蛙”;“闪射的瞳仁”比喻为“火花”;“强健的风姿”比喻为“斗虎”。作者用层出不穷的排比和比喻,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鲁迅的《社戏》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为“铁的兽脊”,把“航船”比喻为“大白鱼”。他们传神的描绘都借助于由想象、联想引发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阅读理解中,更是离不了想象与联想。如阅读安徒生的《丑小鸭》“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一句时,就应联想到: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联想、想象往往是不受逻辑思维约束的思维形态,具有极大的跳跃性与自由性,可以极为迅速地使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是潜滋暗长的,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是启动他们直觉思维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从而形成情感性比较鲜明的良好语感。
语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个性化的心理过程。面对不同的学生,阅读不同的文本,教师的智慧应该更加丰富。幸福的课堂是相似的,让学生精神勃发,语感摇曳生姿,我们就永远走在了语文的路上,走在了文学的路上,走在了幸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