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现代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介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作用及其应用原则。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种特性,包括时代性、科学性、基础性以及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特性从宏观方面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微观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信息技术课程的时代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带动了信息的获取、加工以及处理方式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势必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率并存的态势。
2.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性。信息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形成齐头并进之势。
3.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随着硬件资源的快速更新,在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应用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4.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的结合,让学生经历并发现问题,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有效整合。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一学科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更新带动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思想的更新。大量实验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更加认可,也更容易接受,他们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时代性特点,将其融入教学课堂中,尽量创设适合学生认知习惯的教学情境,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结合,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
2.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其教学内容要紧跟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形势,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去看、去玩、去实践,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推论,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培养其探索和创新能力,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学习方法,分层次实现学习目标。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应用原则
1.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教案与课件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电子教案在形式上得到了改变,其形式看似简化了,但实际内容却更为复杂。电子教案不仅有文字内容,还有诸如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内容。此外,教师还要考虑电子教案的背景、色调、总体布局等方面。因此,教师在熟悉具体教学内容的同时,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具备美术、音乐以及电子设备等多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设计出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教学的设计思想,避免信息技术课堂沦为传统文本教学的翻版。
2.注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要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综合考虑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分析学生的需要,制订和选择教学策略,再通過教学策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具科学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合理、科学、专业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四、结语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科学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化。此外,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急功近利及单纯将信息技术作为技能进行培训的倾向,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初中;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一、信息技术课程所具备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多种特性,包括时代性、科学性、基础性以及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特性从宏观方面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微观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对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1.信息技术课程的时代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带动了信息的获取、加工以及处理方式的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势必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始终处于高速度与高淘汰率并存的态势。
2.信息技术课程的科学性。信息技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两者相辅相成,形成齐头并进之势。
3.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随着硬件资源的快速更新,在对信息技术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创造出了许多新的应用方法。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4.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性。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习、生活的结合,让学生经历并发现问题,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其他领域的有效整合。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能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这一学科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更新带动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思想的更新。大量实验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更加认可,也更容易接受,他们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时代性特点,将其融入教学课堂中,尽量创设适合学生认知习惯的教学情境,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实现有效结合,让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其学习兴趣。
2.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不能完全按照常规教学模式进行,其教学内容要紧跟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形势,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大胆去看、去玩、去实践,引导他们去发现、去推论,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培养其探索和创新能力,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实践操作中掌握学习方法,分层次实现学习目标。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应用原则
1.形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教师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教案与课件结合起来,以完成教学目标。相对于传统的文本教案,电子教案在形式上得到了改变,其形式看似简化了,但实际内容却更为复杂。电子教案不仅有文字内容,还有诸如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内容。此外,教师还要考虑电子教案的背景、色调、总体布局等方面。因此,教师在熟悉具体教学内容的同时,除了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要具备美术、音乐以及电子设备等多方面的知识,使自己设计出的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具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和技术性。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学一定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教学的设计思想,避免信息技术课堂沦为传统文本教学的翻版。
2.注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众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因此,要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综合考虑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系统分析学生的需要,制订和选择教学策略,再通過教学策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具科学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合理、科学、专业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四、结语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和科学性,真正实现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的优质化。此外,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急功近利及单纯将信息技术作为技能进行培训的倾向,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