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诗歌 美的人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ve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审美教育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诗歌教学的特点和审美教育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完成教学教育任务,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训释字词,理解诗句,获得初级美感
  这里以屈原《涉江》的一部分为例来说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这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字词组成的诗句,要对它们进行教学审美,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对“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等诗句进行字词训释和诗句理解,知道这是说“我小时候就喜欢这些奇特的装饰,到老来依然喜欢。我带着长长的宝剑,顶着高高的帽子,佩着明月珍珠和珍贵玉器。”仅此还不够,还要弄懂这是用“奇服”来比喻诗人一直保持着高尚品德、远大理想和忠贞爱国的情怀。一旦明白这些,学生就会初步感受到本诗塑造了独特鲜明的艺术形象,蕴涵着高尚的情感美。
  任何一首诗歌都是由字、词、句等语言符号有机组成,而这些语言符号就是一个个载体,它们承载着诗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美的感受,但它们又犹如关闭诗人心灵世界的大门,需要读者自己叩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审美,就必须首先叩开这扇大门,才能与诗人的心灵情感沟通,才能发现美、感受美。“叩开”就是对语言符号的训释和理解。尽管从字面、词面、句面意义的训释和理解来感知诗歌的思想感情和美的内涵,还是粗浅的,但我们能从中获得悦目赏心的初级美感。
  二、反复诵读,体会意趣,感受音乐美
  诗歌是优美的语言艺术。它的语言精练形象,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如欣赏旋律优美的乐曲。因此,古人鉴赏诗歌特别重视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苏轼就曾强调读陶渊明的诗,只有“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陆游也说,诗歌要“一读再读至百读,乃见其妙者。”古人鉴赏诗歌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在诗歌教学审美中学习和借鉴。其实无论是学习旧体诗还是新体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细心体会,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思想情操补充进去,丰富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才能“识其奇趣”、“见其妙”,感受到“金石宫商之声”在诗歌教学审美中,教师要重视指导学生诵读,要培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诵读方法和技巧,使他们通过反复诵读去琢磨语言的精妙,体会内容的意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三、分析艺术形象,感受意境美
  审美教育是形象性的教育,它是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和蕴涵的思想情感来感染人,教育人。诗歌是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它对人的教育只有靠艺术形象和蕴涵其中思想感情,而这种融合了读者思想感情的自然的或社会的艺术形象,就是意境。中学课文所选的诗歌文质兼美,具有优美的意境。因此,在教学审美中应该对诗歌描绘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物等艺术形象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再现艺术形象,领会其蕴涵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一)分析景物,感受意境美。抒情诗歌往往由景物构成画面,其景物寄寓了诗人的感情和愿望。诗人在诗歌中描写不是目的,而是借以抒发诗人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教学审美时,应该从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再现,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获得清晰而亲切的感受,在头脑中形成鲜明、完整的形象,进而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这里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为例来说明。教学审美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弄清楚词的上阕是选取“明月”、“清风”、“稻花”、“鹊”、“蝉”、“蛙”等景物构成晴朗夏夜的画面:清风徐徐吹拂,月光惊起鹊鸟;夜半时分,蝉鸣尚未停止,蛙声响成一片,仿佛它们在稻花香里诉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词的下阕抓住“星”、“雨”、“茅店”、“社林”、“路”、“溪”等景物来表现夏夜骤雨图景:天气变化,月隐云起,天边寥寥几星,山前点点夜雨,社林边的茅店,忽然出现在匆匆赶路欲求避雨的词人面前。通过分析,抓住景物展开想象、联想,就能如临其境,感受到词人在黄沙岭自然风光的形象中寄寓的喜悦、惊奇和热爱之情,感受到本词的意境是多么的美好。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意境美。诗歌除了抒情诗外,还有叙事诗。叙事诗是通过描述一定情节和典型的生活画面,塑造人物形象,融入思想感情,构成意境美。对这类诗歌审美教学,要注重分析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想象和联想对诗歌中的典型画面、人物形象、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艺术形象,把握其性格品质、典型意义、感情色彩。例如在《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审美中,就要从正反两方面人物矛盾冲突的生活画面、人物对话和曲折的情节入手来分析刘兰芝、焦仲卿等人物形象。特别是刘兰芝的形象鲜明生动,闪耀着反封建礼教、封建婚姻的光辉,表达了创作者的情感倾向,意境感人。只有重视人物形象分析,才能探索出作品的思想意义,才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倾向,在美的意境中获得精神享受和情操陶冶。
  四、把握情感因素,激发感情共鸣,感受情感美
  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需要将诗歌中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三者沟通起来。古人说:“诗以言志”。“志”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情感美是优秀诗歌的一大特色,是激发读者感情共鸣的关键因素。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指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教学审美之前,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所教诗歌的情感因素,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其中。课堂上要用准确生动、饱含真情的语言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情感随诗情喜怒哀乐的波动而波动,产生爱其所爱恨其所恨的感情共鸣,在共鸣中受到美的熏陶。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审美中,教师把握诗情后,再引导学生去感受:垂老清贫的诗人面对屋破雨漏的痛苦情景,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天下广大的寒士,希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歌表现出了深刻而真实、强烈而高尚的情感美。诗人的痛苦,必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波动;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情怀,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正确设定审美教育,还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任何一首诗歌的教学审美,教师都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自始至终板着面孔说教,而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听、诵看(影视图片)、写、思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并力求在感情共鸣中进入审美鉴赏的高层境界去见仁见智,做出评判。只要这样教育培养,学生才能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在精神面貌、气质仪态方面得到升华,在未来创造美中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阅读应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然而很长的一段时间,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并没有让人咀嚼英华,功利性的读写、架空的分析使阅读支离破碎,也使其背离了人文的初衷、舍弃了精神的陶冶,不可避免地沦落成苍白孱弱的面貌。用王尚文教授的话讲:“我们的教育是把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给教育掉了”。笔者曾经发现在讲授到一些文质兼美的古文时,有些学生总是心不在焉、浅尝辄止,让其背诵,更是叫苦不迭;但同时又发现他们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情感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新课标强调,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要运用多种激趣方法,增强学生求知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以学为乐,学有所获。在平时的思品课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激趣方法:  1.
【内容提要】提出问题——如何看待现代平面设计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关系。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在平面设计中对传统绘画“意”的延伸;在平面设计中对传统绘画“形”的延伸。传统的思想如何运用到现代的高科技中。结论——对传统绘画因素努力发掘、独立创新,利用传统因素加强平面设计的原创性。  【关键词】意境形式融合创新  现代各种传媒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平面设计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传播着信息和文化,特别是大
《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调查与研究》是黄山市教育教科科研规划办2009年3月批准立项的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是2008年12月结题的安徽省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徽州文化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的延伸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很好的人脉基础和素材资源基础。本课题从2009年立项开始,我们就认真做好开题工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基于下列认识:  (一)适应新课程改
现代语文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综合使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加之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更增强了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一堂好课,仅凭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体态语的运用,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发出更加耀目的光亮。  一般地说,体态语主要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它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辅佐成分,起着交流信息、启发思维、维持秩序等多种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应重视它
今年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是《回到原点》,让我不禁想到了我本学期阅读的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心里在想,要是让我参加今年广东的高考,我的作文不是有素材了?那当然是笑谈,但打趣之余,我重新对这本书进行了回味。在如今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追求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原点在哪儿?我认为,窦老师这本书给了我一点点灵感,教师的原点,就是专业尊严。  早在两会时,温家宝总理就建
2月8日,江苏大学组织部分就地过年的中外大学生开展“共品中国年”主题活动。图为中外大学生展示他们书写的“福”字。(石玉成 摄)2月5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工业街街道平安路东社区开展“就地过年·暖心相伴”拍照活动,免费为就地过年的务工人员拍摄合影。(陈晓东 摄)2月7日,选择留在广东省广州市过年的在穗创业就业台湾青年代表一起包饺子。当晚,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广州民革台青之家举办在穗台青代表迎新春联欢
【内容摘要】初中生物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教师有目的地选取有关生物学发展史,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生物科学成就,生物进化,生物与环境,我国丰富的动物资源以及我国人口、资源等方面的政策法令等内容,向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同时把学习效率提升到较高的水平,有效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要求历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学习方式方面“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优化历史课教学,让快乐充满历史课堂?……带着这一系列问题,
倡议编制“中国品牌发展指数”,旨在借助国家级媒体平台,聚合国内外专家资源,打造科學、精准、公正的品牌评价指数  编制发布具有国际视野、行业高度和专业水准的中国品牌发展指数,形成示范导向、引领作用、激励效果,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企业参与全球竞争、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指数将秉承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既科学建构模型又精确设置指标,既运用数据分析又精准确立权重,既尊重专家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