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徽州杰出历史人物调查与研究》是黄山市教育教科科研规划办2009年3月批准立项的基础教育重点课题,是2008年12月结题的安徽省基础教育重点课题《徽州文化乡土资源课程化开发研究》的延伸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很好的人脉基础和素材资源基础。本课题从2009年立项开始,我们就认真做好开题工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基于下列认识: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传承徽州文化的需要
国内外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徽州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甚至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撇开国外和外省市的暂且不说,但就安徽来说,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和黄山市国家行政学院等高校与学术科研机构,乃至徽州师范学校,甚至黟县中学都先后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和“徽州文化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黄山市民间相继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州学研究会、程朱理学研究会、程氏文化委员会、汪华文化研究会、戴震研究会、徽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出版了《徽州文化知识读本》、《徽州学概论》、《徽州社会科学》(月刊)、《徽州五千村》、《歙县民间艺术》、《徽菜》等一批普及读物。
黄山市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建了安徽陶行知纪念馆、戴震纪念馆、程大位珠算纪念馆,新建了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休宁状元文化博物馆、中国徽州税博物馆;民间也自筹资金,兴建了万粹楼博物馆、巴慰祖博物馆、徽商博物馆、谢裕大黄山毛峰茶文化博物馆、祁门红茶博物馆等各类成规模的民办博物馆。到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有18座。
此外,还相继兴建了戴震、陶行知、黄宾虹、黄士陵、张曙等5个徽州文化名人主题公园,以及黄山区黄帝文化墙、屯溪“徽骆驼”大型雕塑广场、祁红文化广场、休宁状元文化广场等。
这些文化场馆、园墙不仅成了外地游客了解、体验徽文化的窗口和旅游景点,也成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徽文化熏陶的“大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部、安徽省文化厅的明确要求和有力支持下,2007年黄山市编制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经认证和审议,2008年元月文化部批准在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标志着徽文化保护进入整体性、动态性阶段。对于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8月曾连续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务委员刘延东也指出:“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华文明这一瑰宝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山市即古徽州是旅游大市,建设好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江泽民考察黄山即古徽州时,对徽州文化就作了高度评价与赞誉,并谆谆告诫说,徽州文化,如此光辉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时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近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文化发展战略。歙县县委和歙县人民政府提出了打造徽州文化展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
作为置身于徽州大地的新安名校歙县二中不可能独立于徽州文化之外,更不可能放着这么灿烂美好的文化资源不顾。因此,作为徽州人,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三)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国家课程与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等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最根本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我们歙县第二中学每届学生人数将近900人,是黄山市学生数大户,但是鉴于目前学生起点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受高考文化教育的能力不同,因此,虽然我们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高考升学率年年都跨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升入大学,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将回到家乡,跨入社会,走上生产建设岗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既可以搭建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进而产生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情怀。
(四)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通过此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研究如何将乡土名人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能够逐步建立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课题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
(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办学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1%的不合格率就等于100%的失败!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承受不起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学校要发展,只有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水平要质量,向教师的科研能力要质量。
加之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在黄山市内是名列前茅的,我们具备条件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效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而通过后者建构的是无法靠他人传授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有效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作为一般的教学常规,备课有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实际。而且前三备都要落脚在备学生实际上,教师备课只有坚持这一点,课堂的教学才是高效益的,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生动、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才能称得上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三、完成本课题的客观条件
(1)近年来黄山书社影印出版了《徽州府志》、《新安名族志》、《新安人物志》,各级方志部门编辑出版了《安徽省志》、《安徽省年鉴》、《黄山市志》、《黄山年鉴》、《县志》以及《文化志》、《教育志》、《科技志》等等史志书刊,这些都为我们搜集徽州历史名人材料提供了宝贵素材。
(2)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集的4万多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代著名戏剧家汪道昆,抗倭名将胡宗宪,医学家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立者渐江,清代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现代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胡适,书画大师黄宾虹,音乐家张曙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黄山市境内以及周边县市有多家徽州文化研究机构和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多家名人纪念馆等,名人文化资源丰富。
(3)课题组成员长期关注徽州文化研究动态,并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徽州文化资料等,研究信息渠道畅通。
(4)课题组得到了学校校长室和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建立了机动灵活的课题研究机制,课题项目设计及其阶段性研究任务和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在组织课题指导、人员协调、资金筹措和过程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人脉优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徽州历史上名人资源优势,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图书、查阅博物馆文物资料以及互联网,建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授课,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性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成为独立思考,富有创造精神,热爱家乡的人。
(3)徽州地方名人辈出,资源丰富,但是其教育教学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而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分省命题,试题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企望通过调查搜集整理徽州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相关资料,使其教育教学价值得到有效利用,力求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徽州涌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人物和著名学者,对徽州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对徽州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的调查、搜集、整理。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地调查访问法:在课题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带领与组织下前往名人故里或名人纪念馆,名人文化公园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取得第一手资料。
(2)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翻阅检索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阅读《安徽省志》、《安徽省年鉴》、《徽州府志》、《黄山市志》《歙县志》以及部分乡镇志书(例如《郑村志》、《璜蔚志》等),望族谱牒(例如《胡氏宗谱》、《新安程氏宗谱》)、名人文集、碑刻文物等资料,整理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发展空间。
(3)网络资料搜集法:利用互联网,搜集查找徽州杰出历史名人的相关资料以及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筛选出对课题研究有利用价值的资料。
(4)案例研究法:遴选若干名对中华民族或徽州地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徽州历史人物为研究案例,考察其成就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确定校本课程研究实验项目,进行专项开发。例如我们举办了“李白与徽州”、“朱熹与徽州”、“胡适与徽州”讲座,就是案例研究法的典型。
(5)行动研究法:从整个历史长河中寻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考察徽州历史人物及其教育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模块,研制课题实验教材,考量校本课程的成效性,反思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例如我们根据搜集的几千个历史名人的资料,从中筛选出一部分对徽州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编写成《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名录》。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春~2009年夏)
自课题2009年3月份申报被市教育教科科研规划办批准立项后,学校就建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通过课题研究理论的培训学习,课题组老师极大地提高了理论水平,拓展了认知领域,启发了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化成长。
(二)调查研究实践阶段(2009 年秋~2010年12月)
在该阶段,我们课题组应广大老师的请求,经过学校领导批准同意,充实了课题研究队伍,先后补充了吴新霞、王俐、余锦萍、吴文斌、程红霞、方磊等五位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加强了课题研究的力量,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度,提升了课题研究的速度,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提前一年时间得以基本完成预定的研究计划和任务。我们在该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是:
(1)在两年多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数次运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到名人故里和纪念馆、公园,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深入调查徽州杰出历史名人的事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名人的成长过程,领略名人的风采和魅力。
(2)课题组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和探索徽州杰出历史名人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课题组部分老师,利用课余和晚自习,开设“徽州与名人”文化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其学习空间。
(3)在市、县领行政导、教科研专家和学校校长室、教导处的具体指导下,在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编写比较系统的徽州杰出历史名人名录讲义。该讲义印行后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了解徽州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提供一个良好的读本。
(三)总结、结题、验收阶段(2010年12~2011年3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
2.成果汇总,整理汇编打印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一、课题的提出,基于下列认识:
(一)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国家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讲求各种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地域性。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弘扬传承徽州文化的需要
国内外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徽州历史文化进行了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甚至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撇开国外和外省市的暂且不说,但就安徽来说,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和黄山市国家行政学院等高校与学术科研机构,乃至徽州师范学校,甚至黟县中学都先后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中心”和“徽州文化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黄山市民间相继成立了徽州文化研究院、徽州学研究会、程朱理学研究会、程氏文化委员会、汪华文化研究会、戴震研究会、徽剧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出版了《徽州文化知识读本》、《徽州学概论》、《徽州社会科学》(月刊)、《徽州五千村》、《歙县民间艺术》、《徽菜》等一批普及读物。
黄山市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扩建了安徽陶行知纪念馆、戴震纪念馆、程大位珠算纪念馆,新建了安徽省徽州文化博物馆、休宁状元文化博物馆、中国徽州税博物馆;民间也自筹资金,兴建了万粹楼博物馆、巴慰祖博物馆、徽商博物馆、谢裕大黄山毛峰茶文化博物馆、祁门红茶博物馆等各类成规模的民办博物馆。到目前,全市各类博物馆有18座。
此外,还相继兴建了戴震、陶行知、黄宾虹、黄士陵、张曙等5个徽州文化名人主题公园,以及黄山区黄帝文化墙、屯溪“徽骆驼”大型雕塑广场、祁红文化广场、休宁状元文化广场等。
这些文化场馆、园墙不仅成了外地游客了解、体验徽文化的窗口和旅游景点,也成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徽文化熏陶的“大课堂”。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部、安徽省文化厅的明确要求和有力支持下,2007年黄山市编制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经认证和审议,2008年元月文化部批准在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我国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标志着徽文化保护进入整体性、动态性阶段。对于徽州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8月曾连续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国务委员刘延东也指出:“把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使中华文明这一瑰宝发挥更大的作用”。
黄山市即古徽州是旅游大市,建设好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乡土校本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江泽民考察黄山即古徽州时,对徽州文化就作了高度评价与赞誉,并谆谆告诫说,徽州文化,如此光辉灿烂,如此博大精深,“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视察工作时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近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和黄山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的文化发展战略。歙县县委和歙县人民政府提出了打造徽州文化展示中心的文化发展战略。
作为置身于徽州大地的新安名校歙县二中不可能独立于徽州文化之外,更不可能放着这么灿烂美好的文化资源不顾。因此,作为徽州人,传承和弘扬徽州文化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
(三)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而人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整合体,生命有各个方面的需求,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认知的、价值的、信仰的等等。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国家课程与乡土课程、校本课程等地方特色结合起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任何一种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最根本的落脚点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当前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我们歙县第二中学每届学生人数将近900人,是黄山市学生数大户,但是鉴于目前学生起点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接受高考文化教育的能力不同,因此,虽然我们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高考升学率年年都跨上一个新台阶,但是毕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升入大学,相当一部分学生高中毕业后将回到家乡,跨入社会,走上生产建设岗位。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既可以搭建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使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可以促进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的热爱家乡之情,进而产生建设好美丽家园的情怀。
(四)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大主题之一,也是教师教育研究的核心课题。通过此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新的理论观念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通过研究如何将乡土名人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能够逐步建立符合当代教育理念、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综合教育效益较高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通过本课题研究工作,努力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运用教育理论及各种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引导课题组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与能力。
(五)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办学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1%的不合格率就等于100%的失败!这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承受不起的。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学校要发展,只有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水平要质量,向教师的科研能力要质量。
加之我们的学校教学管理、教学设施在黄山市内是名列前茅的,我们具备条件在注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加关注教学效能,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与实践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书本知识的掌握和实践活动都是学习,而通过后者建构的是无法靠他人传授获得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教师要想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有效地把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作为一般的教学常规,备课有四备: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实际。而且前三备都要落脚在备学生实际上,教师备课只有坚持这一点,课堂的教学才是高效益的,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生动、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才能称得上有意义学习,而不是机械学习。
三、完成本课题的客观条件
(1)近年来黄山书社影印出版了《徽州府志》、《新安名族志》、《新安人物志》,各级方志部门编辑出版了《安徽省志》、《安徽省年鉴》、《黄山市志》、《黄山年鉴》、《县志》以及《文化志》、《教育志》、《科技志》等等史志书刊,这些都为我们搜集徽州历史名人材料提供了宝贵素材。
(2)徽州自古名人辈出,《中国名人大辞典》中收集的4万多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徽州就有800多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明代著名戏剧家汪道昆,抗倭名将胡宗宪,医学家汪机,珠算大师程大位,新安画派创立者渐江,清代哲学家戴震,理财家王茂荫(马克思《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红顶商人”胡雪岩,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近现代教育家、学者陶行知、胡适,书画大师黄宾虹,音乐家张曙等,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黄山市境内以及周边县市有多家徽州文化研究机构和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多家名人纪念馆等,名人文化资源丰富。
(3)课题组成员长期关注徽州文化研究动态,并积累了丰富的具有教育价值的徽州文化资料等,研究信息渠道畅通。
(4)课题组得到了学校校长室和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建立了机动灵活的课题研究机制,课题项目设计及其阶段性研究任务和时间安排比较科学;在组织课题指导、人员协调、资金筹措和过程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人脉优势。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徽州历史上名人资源优势,通过带领学生实地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图书、查阅博物馆文物资料以及互联网,建设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课堂授课,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在研究性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学生自主学习,收集资料,成为独立思考,富有创造精神,热爱家乡的人。
(3)徽州地方名人辈出,资源丰富,但是其教育教学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而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分省命题,试题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企望通过调查搜集整理徽州历史上杰出人物的相关资料,使其教育教学价值得到有效利用,力求在此领域有所突破。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徽州涌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灿若繁星的杰出人物和著名学者,对徽州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徽州杰出历史人物的事迹以及对徽州文化发展所做的贡献的调查、搜集、整理。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地调查访问法:在课题组老师和学校领导带领与组织下前往名人故里或名人纪念馆,名人文化公园进行实地调查访问,取得第一手资料。
(2)图书报刊资料查阅法:翻阅检索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阅读《安徽省志》、《安徽省年鉴》、《徽州府志》、《黄山市志》《歙县志》以及部分乡镇志书(例如《郑村志》、《璜蔚志》等),望族谱牒(例如《胡氏宗谱》、《新安程氏宗谱》)、名人文集、碑刻文物等资料,整理其中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发现本课题研究的创新发展空间。
(3)网络资料搜集法:利用互联网,搜集查找徽州杰出历史名人的相关资料以及海内外徽州文化研究与相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筛选出对课题研究有利用价值的资料。
(4)案例研究法:遴选若干名对中华民族或徽州地方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徽州历史人物为研究案例,考察其成就的文化意义和教育价值,确定校本课程研究实验项目,进行专项开发。例如我们举办了“李白与徽州”、“朱熹与徽州”、“胡适与徽州”讲座,就是案例研究法的典型。
(5)行动研究法:从整个历史长河中寻找素材,多元的、全方位地考察徽州历史人物及其教育资源,设计校本课程模块,研制课题实验教材,考量校本课程的成效性,反思研究成果的先进性。例如我们根据搜集的几千个历史名人的资料,从中筛选出一部分对徽州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编写成《千年徽州杰出历史人物名录》。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准备阶段(2009年春~2009年夏)
自课题2009年3月份申报被市教育教科科研规划办批准立项后,学校就建立课题领导机构,成立了领导组,领导组下设了专家指导组、课题实施组,并对课题研究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保人人负其责,个个有任务,事事有人干,从而为实验的有效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同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了课题组下发的专门文件,学习相关理论,体会教育理论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源头上积极抓起,从氛围上积极渲染,从行动上积极引领,做好实验前各项准备工作,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做好课题论证工作等。通过课题研究理论的培训学习,课题组老师极大地提高了理论水平,拓展了认知领域,启发了智慧和创造性,有力地促进了专业化成长。
(二)调查研究实践阶段(2009 年秋~2010年12月)
在该阶段,我们课题组应广大老师的请求,经过学校领导批准同意,充实了课题研究队伍,先后补充了吴新霞、王俐、余锦萍、吴文斌、程红霞、方磊等五位老师为课题组成员,加强了课题研究的力量,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度,提升了课题研究的速度,使得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够提前一年时间得以基本完成预定的研究计划和任务。我们在该阶段所做的工作主要是:
(1)在两年多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数次运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时间,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到名人故里和纪念馆、公园,进行实地调查访问,深入调查徽州杰出历史名人的事迹,让学生亲身感受名人的成长过程,领略名人的风采和魅力。
(2)课题组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的特点,联系课堂教学实际,充分发掘和探索徽州杰出历史名人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课题组部分老师,利用课余和晚自习,开设“徽州与名人”文化知识讲座,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其学习空间。
(3)在市、县领行政导、教科研专家和学校校长室、教导处的具体指导下,在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实验进展顺利,编写比较系统的徽州杰出历史名人名录讲义。该讲义印行后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了解徽州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提供一个良好的读本。
(三)总结、结题、验收阶段(2010年12~2011年3月)
1.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反思。
2.成果汇总,整理汇编打印课题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有效地开发拓展了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