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及分析,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意义。语文教师只有能够解读出符合课程、符合语文性质及学情的内容,才能够真正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于漪老师也说过,语文教师要立得起来,就必须跨过“文本解读”这道坎。可以说,文本解读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文本解读上仍旧存在着“泛读”“误读”“过浅过深地读”等问题。究其根本,是因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囿于自身的理解,侧重于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授给学生,忽略了应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只是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最终有效的文本解读应当是基于学法的指导,即学生的“学”。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永久的生命》一课为例,谈谈指向“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直面文本,微观解读
  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是教师与文本的单独对话。教师直面文本,也是文本解读的起点。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去阅读。教师第一次面对文本的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的体验,所以要想让文本解读指向“学”,首先要自己去学,以普通读者的姿态去认真阅读文本。
  《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严文井讲述着他对生命的理解感悟,而“生命”是一个相当厚重的话题。读第一遍笔者只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它可以灿烂但终究昙花一现。这也许也是大部分学生所能达到的理解层次,是他们的阅读体验,将其及时记录下来。而后,笔者再一遍一遍地读,每次读,都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个人已有的体验应当成为读懂他人的辅助。后面几遍的读是在第一遍基础上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对一些关键语句进行自己的解析,深入理解文本。所以,笔者以已有的人生经验,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凋谢的只是个体的生命,不朽的是生命现象,并且个人生命和生命长河是同样伟岸的。
  微观的解读是教师文本解读的起点和进一步解读的基础。教师作为读者去读,更应充分调动自身的阅读体验,多角度思考,力求广泛而较为全面地解读,也是充分考虑学生阅读体验的多种可能性。
  二、跳出个体,宏观定位
  微观解读时,对文本的解读是教师作为读者的成果,但教师个人的解读并非就是教学点。那“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都适合课堂教学,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当具备基本的课程意识,使文本回归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体系之中。简言之,就是把文本放在整个单元、整本教材中去考虑,这就是文本解读的宏观意识。如果微观解读时教师是作为读者去读,那宏观解读就是作为教师去读文本,带着教学的眼光看文本。
  《永久的生命》是一篇自读课文,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众多类型散文中的哲理散文。单元导读明确了双线要求,即人文素养要求:在多种类型的散文中领会作品的情思、丰富精神世界;语文要素要求:反复品味、欣赏语言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而这篇文章正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哲理散文,因此,笔者对第一步中解读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补充,根据第一次的阅读体验,明确哪些是需要授予学生的,以此确定教学目标为:①理清思路,掌握哲理性散文的特点;②品味文章化抽象为具体的语言,把握文章饱含的人生哲理;③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人文内涵。将②③定为教学重难点,符合教材要求和单元教学要求,又聚焦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同时根据解读的由浅入深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课堂的主要环节:观“A4纸人生”视频,感受生命的短暂永恒;找原文关键词语,明确作者的人生感悟;比对几组散文,知晓哲理散文的特征;续创精彩语句,谈谈自身的独特理解;赏读下水作文,展示真实写作之奥秘;品析哲理句段,领悟文本的真正内涵。
  因此,当作为一名教师去解读文本时,理应准确地解读,即宏观定位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任务以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以学定教,见微知著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导,教学设计应当指向学生活动,即侧重于学,指向学生思考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路径等。而思考过程是抽象的无形的,要对其进行评价较为困难,因此,适时将思考过程或结果通过“写”的方式呈现便显得十分必要。新教材也处处渗透着“读”与“写”的融合,因此“读写结合”也是一种指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读写结合”大主题下,如何让写成为助推深度阅读的手段?如何让渐渐加深的理解成为提高写作高度的途径?这需要考虑到课堂的推进和问题及活动的设计。问题设计尽可能多些引导性、总结性,活动设计要让学生动起来,主动探索和领悟。所以,如果前两种解读策略是作为读者和教师去解读,那么这一层次的解读则是要求教师作为学生去再次解读,去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永久的生命》一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哲理性散文,但八年级学生的散文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笔者首先根据哲理散文的两大特性——议论性、散文性——设置了两次读写。第一次主要考虑到哲理散文的议论性,从原文中找句子填空:“生命是〖CD#10mm〗的,因为〖CD#10mm〗”,顺势找出每段的议论性语句,宏观把握作者所表达的人生感悟,且梳理了文章的结构,通过比对几组已经学习过的散文,明确哲理散文与其他散文的明显区别。这一活动设计中,也将学习哲理散文的前两个方法穿插其中:①找到作者的中心观点,即文章的主旨句;②关注每一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有助于快速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第二次则考虑到哲理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在于语言的散文化,因此,引導学生深入文本阅读并化用原文或创作续写句子,如“生命是有限的,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不像/就像〖CD#10mm〗”,即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诗意的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出来,再次细读文本从微观上把握句子的深意。小结时补充学习哲理散文的第三个方法:③重点品析文中化抽象为具体的语言,理解作者要阐释的哲理。同时,两次的读写结合组合起来形成了一首散文诗,既可以感受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着明显的进步,将这种学习成果通过散文诗的形式呈现,又符合哲理散文的文体特点。
  整个教学中,教法、学法双线并行,通过学“一篇文”学会读“一类文”,这是自读课文一直追求的学习目标。最后,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进行适当升华,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辨与思考,再次写一写“如何让个体不朽”,就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反观他人与自身。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遵循了走进文本再走出文本的解读规律,达成教学目标。
  综上,教师解读文本的水平关乎学生学习的过程、收获的程度和领悟的外延,因而需要将文本解读指向学生的“学”,直面文本,提高微观解读的能力;需要有课程意识,对文本有宏观定位的能力;需要精准把握学情,从小处入手拓宽学生读写的视域。只有如此,语文教学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学”,达到既能宏观把握又能微观深入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引导学生将整本书阅读与思辨性阅读结合到一起,不仅能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还能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思辨,在思辨中阅读,继而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形成自己的独特阅读模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思辨力培养为目标的整本书阅读既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起到提升整本书阅读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新思维的作用。  一、以阅读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文本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练习,一方面能及时反馈教师“教”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巩固学生“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阅读练习,做到科学设计、合理布置与有效讲评,让学生在阅读练习中提升自身语文的阅读素养,在阅读讲评中深入感受语文的魅力。以《梅花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课)的讲评设计为例,摭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练习的讲评策略。  一、紧扣标题善提问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习题设计中,标题并非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十分
期刊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了课堂,语文教学应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本,创设学生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获得真知识、拥有真情感,做知情合一的真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而且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涉及范围广,实践性很强,语文课程更是强调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
期刊
一、阅读文本与学习目标  (一)“1+N”的选择  “1”的确定。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郑振铎的《猫》是教读课文,抓住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能够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N”的确定。我按照郑振铎的《猫》来选择文章。选择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二》(选自《寄小读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6月版)《向一些灵魂道歉》(选自《成功》2007年第2期),冯骥才的《珍珠鸟》(选自《人民日报》19
期刊
随着现代教育方向逐步的明细化,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理念的驱动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全面的改进与突破。从以往的单篇阅读教学到如今的群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推动他们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以及逻辑分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群文阅读模式的出现打破了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单调、乏味、不以学生为主等僵局。而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其中的内涵、方法都需要
期刊
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积极做好教学现状的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着眼于学情需求,突出助学取向,从服务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采取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对“助学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索,旨在有效实现作文教学“学
期刊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高中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小说,单元的教学主题是“青春”,即对青春的吟唱。同时,对这篇小说的主题意蕴可阐释为“生动展现军民鱼水情”,当下又将“人性美”“人情美”作为小说主题的主流解读。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当代中学生的认知与以上的解读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往往不太能准确把握“人性美、人情美”。基于此,本文力求把《百合花》的主题统筹在本单元教学主题“青春的吟唱”范畴内,用一种贴近
期刊
考场作文的特点是: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按照题目要求写出规定字数的作文。纵观高考试卷,作文无外乎三类: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新材料作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审题立意、构思布局、缀文成篇。写作固然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文学积淀、平时的训练有关,但学会一些技巧方法仍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方法技巧不是套路,高考作文无套路可循,最忌讳套作、抄袭。作文要流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体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切
期刊
语文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深入的思考,思考的角度应该是:这篇文章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不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学生能从中理解什么?应该秉持这样的原则,即任何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及语文素养为根本。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只是着眼于语言学习本身,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发生。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出了“从做中学”的
期刊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统编课本高一年级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以生动的手法,将读者带入到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再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一诺千金、慷慨悲壮、刚毅果敢的英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荆轲的形象,我们采用多角度、立体解读的方式,为大家呈现荆轲的“多面体”形象。  一、通过故事情节体会  分析人物形象,需要通过中心事件中人物的言谈举止进行体会,《
期刊